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懿範習錄》家庭教育

《懿範習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

《養正遺規》序曰:「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材。教術之端,自閭巷始。人材之成,自兒童始。大易以山下出泉,其象為蒙。而君子之所以果行育德者,於是乎在。故蒙以養正,是為聖功,義至深矣。」

童蒙養正是家庭教育的重點,而家庭教育莫過於父母言傳身教。對孩童的教育不在精微,而是將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理論思想融會貫通於朝暮之間的粗淺生活,達到上行下效的積極影響。

《易經》蒙卦,故有正本清源。

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如此言簡意賅闡述了根源的重要意義,強調了父母引導之關鍵。而要培養孩子的正知正見,樹立良好的思想品德,為人父母者首先就需要提升自己。

父母也是孩子的導師,父母的境界決定其如何引導孩子的思想,父母的格局決定教導孩子的見地。在孩子的童蒙時期,父母是需要十分要用心的,除了培養孩子的良好生活習慣,還可以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這個環境對於處於萌芽狀態的孩子而言至關重要。

至於孩子未來如何成為怎樣的人,取決於影響孩子的內外因素,父母不能代替孩子成長,也不能強行為孩子決策,尤其是在孩子逐漸有了獨立思考與決策的能力後,父母應該尊重孩子想法,畢竟路是要自己走的,每個人要走的路都不一樣。

《內訓》曰:「教之者,導之以德義。養之以廉遜。率之以勤儉。本之以慈愛。臨之以嚴格。以立其身,以成其德。慈愛不至於姑息,嚴恪不至於傷恩。姑息則縱,傷恩則離。而教不行矣。是故,古者教必有方。」

天下父母無有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者,而良好的德行、嚴謹的習慣,學識、技能的充實,再加以踐行與感悟,便是不錯的未來。

當一個孩子懂得明辨是非就不容易為誘惑所引,擁有正信正念的人生也會少一些迷惘,也就減少了誤入歧路的可能,或許還有有很多自利利他的好事。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從哪裡開始,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是教育的起點。

兒女孝順是天下父母所期待的,沒有父母希望孩子成為忘恩負義的人,更不希望垂暮之年被兒女無情無義的嫌棄。有尊師重道的社會風氣也才有民族未來的無限希望,孝親尊師是美好品德的起源。

《詩經》曰:「載色載笑,匪怒伊教。」能教者和顏悅色,不怒自威,子弟皆樂而從之,父母教導子女亦是如此。

在教育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畢竟是不同個體的思想碰撞,有衝突、有不解。父母師長有嚴厲者,亦有溺愛者,最合適的施教方法是取其中和。

《內訓》曰:「為人父母者,有姑息以為慈,溺愛以為德。是自蔽其下也,貽害子孫,非慈也。不違其理,訓之以正,盡其仁義,斯可謂之慈矣。」

慈愛並不是縱容,而是要以慈悲之心包容錯誤,進而導之以正、教之以禮,凡養育子女不可溺愛,亦不可嚴苛,溺愛姑息會縱容孩子養成惟我獨尊不分是非的自私心理,嚴苛冷酷又會助長孩子的叛逆行為,缺愛缺安全感就會少了面對與承擔的勇氣,而兒時即形成並不斷加深的習性是很難糾正的。

現實生活中多有溺愛子孫者。長輩圍著孩童打轉甚至在陪伴玩耍時甘願做牛做馬的現象也不少見。尤其是家境較好的家庭,孩子哭鬧撒嬌起來就什麼都順從了,又如孩子與人起了衝突,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他人等等,孩子就更加肆無忌憚。

孩子也會總結經驗,問題出現後若發現父母沒有責罵自己就以為沒有大錯,也就不會去分辨這件事情的是非對錯,而對於有些事情認為只要哭鬧撒嬌就能達到目的,無論怎樣都會有親朋為自己撐腰,甚至誤以為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

孩子在這樣的成長環境難以意識到自身的不足,更不會主動反省及糾正錯誤,一貫驕縱無禮、性格乖張的人,在失去遮擋風雨的大樹後便很難立身處世。而小錯誤的累積就是大禍的無限醞釀。

所以,家庭教育很重要。

在子女幼年時期,父母主要以自身表現出良好的生活習慣、照顧子女衣食住行、營造祥和的家庭環境為主。當孩子開始問各種為什麼的時候,父母的回答是很重要的。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因為太多不解才會請教父母,而這個階段是沒有充分地思辨能力的,父母的解答孩子都會全然相信並且銘記於心。所以,不能隨意敷衍孩子的問題,更不能作出誤導孩子的回答。

父母不能灌輸孩子太多目的性過於強烈的思想,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去感悟人生,讓孩子明白自己究竟要什麼,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為了某件事而努力。

比如上學期間,要注意孩子的綜合素質培養,而不是赤裸裸地糾結於考試分數,為學的次序當先以修身為本,不能只為了求取名利才努力學習,學習本來應該是輕鬆快樂的,是自己想學所以主動去努力,而不是為環境壓迫,也不是受家人所逼,自發性學習也往往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童本身如清泉一般純潔,過於強調以名利為目的的指導很可能會誤導孩子的價值觀,也容易促使其養成唯利是圖、趨炎附勢的自私品格,甚至急功近利作出不理智的行為。

凡事以人為本,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一樣,不是在某件固定事情上有多高的成績,而是能培養孩子的思考、自學能力,日積月累下來,成長中的孩子內心就有了堅實的基礎,所擁有的技能就遠遠不拘泥於某一個方面,而是能融通到任何一件事情上,哪怕是之前沒接觸過的事物也能在短時間內學會或找到解決方法。

父母除了胎教與初生時的熏陶,在孩子學會說話後就可以教其讀誦了,讀誦經典與識字並不衝突。通常情況下,孩子都是先能背誦後才逐漸與文字相對應的,而且小時候熟記的內容一生都難以忘記。

如果孩子願意親近國學經典那是再好不過了,兒時具備超強的記憶力且純粹專一,隨著人生閱歷的增長,這些曾經不懂卻熟記的內容會不斷深刻,不斷重塑三觀以逐漸成熟。

所以,在孩童至青少年時代多以博學為主,當人走向社會之後可利用的業餘時間少了、思慮的事情也變繁密了,於是記憶力逐漸減弱,但閱歷的逐漸增長,最初的學問就會在實踐中升華,一旦將所學應用於生活便能發現無窮智慧。

說起博學,現今孩子學的確實很多,上學的書本開始由行李箱拖載,周末全天無休地補習,說是為了考學、為了才藝,然而大多時候多是以被逼無奈為前提的,孩子們的臉上少了天真爛漫的表情,也似乎沒有童趣,給人的感覺就是時刻緊繃著。這是值得父母深思的問題。

其實,輕鬆愉快的學時方式效率才高,尤其是孩童時期,不能背負過重壓力。對一個孩子而言,未來的路還很長,過來人可以留給他們自行感悟與成長,畢竟每個人的天分和要走的路都不同,不可能完全套用。

父母所認為的專業、技能也許並不是孩子的特長呢?每個孩子都具備不同方面的天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協助發揮孩子的特長或許又是不一樣的生活現狀與前景。

孩子或許沒有高瞻遠矚的能力,也無法準確拿捏自己的特長究竟是什麼,這就得父母去觀察,通過孩子的興趣愛好去發掘,通過與孩子的互動去了解。

如果孩子自己表達過志向,且可靜心觀察是否因為一時興起,畢竟童言無忌、天真爛漫。如果孩子不是心血來潮,並能持續嚮往一件事情,父母便可以引導孩子去實踐。如果是做學問或求技能,父母可以提供良好的條件幫助孩子實現,而不是隨波逐流或僅憑自己的意願去要求孩子學什麼。

站在父母的角度去回顧自己曾經做兒女的點滴,或許能對當下教育子女多一些感悟,也能設身處地的多一份體貼。在晚輩的人生路上溫暖陪伴,在需要傾訴的時候耐心傾聽,在迷茫失措的時候給予引導,在面臨抉擇的時候理解尊重……

比起強行扭轉孩子的人生方向,衷心祝福與關注或許會更好一些。

父母與孩子是需要溝通和退讓的,如果各自堅守自己的立場而不理會對方的想法與心情就很容易產生代溝,甚至產生很大的誤解。只有彼此平心靜氣的交互和感知才可能了解對方最深處的想法,也才是有效的溝通。當心與心之間的距離不斷拉近時,許多矛盾與苦惱就迎刃而解了。

當然,這都是以正行為前提,如果孩子誤入歧途是必須要遏止的,勸導方法可以因人而異,對一個偏離正道的人而言,懸崖勒馬才是當務之急。

而作為兒女,要謙虛受教、不斷學習與感悟,學習不僅僅局限於學校,任何一處,無時不刻可以作為學習的場地,不論家庭、學校、社會,生活的每一細節。

兒女,在父母師長的陪伴與引導下成長,而在未來的新家庭里,也終有一天會成為孩子的導師。有家庭教育,才有家風的傳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落玄陋室 的精彩文章:

TAG:落玄陋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