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不只達芬奇畫過《最後的晚餐》,這個暗黑版才是最純正的

不只達芬奇畫過《最後的晚餐》,這個暗黑版才是最純正的

看過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你是不是認定了這頓「西方最有名的飯局」就是這樣的吃法了呢?其實在不同畫家筆下的《最後的晚餐》還真是各有千秋。

被稱為「歐洲藝術的拱心石」的達·芬奇繪製的《最後的晚餐》,可以說並不是最純正的版本,只稱得上是「改良版」。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1494-1498

因為除了保留了聖餐的核心要素:紅酒和麵包不變之外,主菜變成了烤鰻魚,酸甜的橙汁滴落在鰻魚上,滲入肥厚的魚肉中,不過也是十五世紀流行的口味。

而且在基督教齋戒日的時候,魚肉是教士們唯一允許進食的肉類。而這一版的《最後的晚餐》正是繪製在米蘭聖瑪利亞德爾格契修道院的食堂牆上,在齋戒日里看著基督和十二門徒清淡的盤子,相信修士們的心裡也會更加的虔誠。

聖瑪利亞德爾格契修道院食堂牆上的《最後的晚餐》

其實要畫好《最好的晚餐》,也不是件簡單的事情,藝術家還得兼任起主廚的職責,負責設計晚餐的菜單,而主廚的不同風格,最後呈現的菜肴也就因人而異了。

樸素版的像倫勃朗的《最後的晚餐》,大家擠在一張小桌子周圍,耶穌手裡舉著唯一的麵包,眾人望天,實在有些於心不忍…

倫勃朗 ,《最後的晚餐》, 1632

復古派的像是馬蒂亞斯?格呂內瓦爾德的《最後的晚餐》,眾人團座,觥籌交錯,美食嘗盡,其樂融融,最重要的是當中頭盤——烤全羊。

為什麼說這是「復古派」,因為上帝說了,逾越節要吃羊,對於羊的品質也是有要求的,還必須是「一歲以內的健康公羊」。可是,你讓倫勃朗畫中的十二門徒情何以堪?

老盧卡斯·克拉納赫,《最後的晚餐》,1547

今天要說的還有一個「尊經版」,也就是按照《聖經》的記錄來詳實的繪製,其中的代表就是小染匠版本的《最後的晚餐》。

丁托列托,《最後的晚餐》, 1592-1594

這頓「晚餐」雖然桌子上只有麵包和葡萄酒,但是麵包是一旁新鮮出爐的。勤勞的僕人們忙前忙後,空中還有天使飛舞助興,既有神聖的榮耀,有表現了耶穌與眾人同在的意思。

丁托列托的自畫像

這位「小染匠」其實是與提香(Titian)、委羅內塞(Veronese)並稱為威尼斯畫派的「三傑」的丁托列托(Tintoretto)。

由於他的父親是一名染匠(義大利語:tinrore),因此作為長子,他就有了這個意為「小染匠」的稱呼,而他的真名是雅克布?羅伯斯狄,不過早已被人們所淡忘了。

《天堂》,1588-1594

15歲的小染匠曾經到提香的畫室帶了十天,就被送回了家。據說是提香在看了丁托列托的一些作品後,突然有些嫉妒這位前途無量的小染匠。

不過更多的猜測是說提香認為憑著丁托列托的才華不需要跟著他當學徒,而是可以自立門戶成為一名畫家。

《天堂》局部細節

通過多視點強化透視效果,營造戲劇化構圖,這是丁托列托畫作中最顯著的特點。他的畫面中隨處可見充滿著幻想的色彩,閃爍不定的光線,動作誇張的人物,以及超乎尋常的短縮形體。

《麵包和魚的奇蹟》, 1545-1550

以至於義大利藝術理論家瓦薩里(Vasari)深深地感慨於他的繪畫技巧,但是卻很難接受這種強烈的表現主義情感,曾有些抱怨的說道:這簡直是將藝術當玩笑。

但也正是由於這些不拘一格的大膽創新,讓丁托列托在畫壇上有了獨樹一幟的絕活。

《最後審判》(局部), 1560-1562

丁托列托偏好於營造畫面的戲劇性,為了達到這種效果,他往往採取一種奇特的視角——用對角線展示人物舞台般的姿態。在許多版本當中的《最後的晚餐》里,視角最別出心裁的那一定是丁托列託了。

他將這頓「晚餐」,擺設成透視縱向的角度,觀看者就像是打開一扇門,想屋子裡人物的動作呈現出的是聚合的、繁忙的、富有敘事性的。

丁托列托所繪製的威尼斯宮殿壁畫《天堂》

同時這幅《最後的晚餐》也是丁托列托生命最後一年所繪製的,而在他的晚年創作中,其作品的色彩也變得越來越黑暗,越來越神秘。

可以很明顯的看得出,在為聖喬治馬焦雷教堂(Basilica di San Giorgio Maggiore)所繪製的畫作《最後的晚餐》中,人物被層層的陰影所包圍,背後的空間也顯得異常的深邃和朦朧。

威尼斯的聖喬治馬焦雷教堂

在這幅收官之作中,除了奇特的視角之外,「舞台用光」也是一大亮點。丁托列托為了尋找這種繪畫的感覺,用蠟像做模特,將其置於暗室中,再施以特殊的光照,希望以此獲得非常的視覺效果。

《最後的晚餐》局部細節

畫中十二使徒坐在長桌旁,耶穌佇立在他們的中間,丁托列多根據宏大的透視圖,創造出兩種強烈的光源,象徵性的衝破廳內的黑暗:

一盞高懸於眾人左後上方的吊燈,從後側照亮大廳,並以光勾畫出眾人的側面像,耶穌正和使徒們共進聖餐,在他頭部的位置,上射出一種超自然的光芒,似乎使從天而降得天使們實體化了。

《最後的晚餐》局部細節

丁托列托巧妙地將畫面分為兩個部分:

左邊展示的是神奇得事迹,右邊描繪的則是日常的寫實狀況,神跡與生活借著具體的形象展現出來,並以雙重光源的對比加以烘托。

正式這種緊密的關係,將宗教構圖和其象徵意義顯現出來,使得這個版本的《最後的晚餐》也極具宗教內涵和觀賞性。

《聖馬可遺體的發現》, 1562-1566

相較這幅濃縮了丁托列托一生繪畫技法的「晚餐」之外,值得一提的是,丁托列托年輕時期,在威尼斯的真正成名之作——「聖馬可」系列。

《聖馬可的遺體運往威尼斯》, 1562-1566

在他接到聖馬可大會堂(Scuola di S. Marco)的委託之後,便繪製了《聖馬可遺體的發現》(Finding of the body of St Mark)、《聖馬可的遺體運往威尼斯》(St Mark"s Body Brought to Venice)、《聖馬可的奇蹟》(Miracle of St. Mark)等一系列關於聖馬可的畫。

這些作品的成功讓他備受人們的讚譽,其中也包括了他的十日老師提香。

《聖馬可的奇蹟》,1548

前面提到過,丁托列托善於利用光感和空間塑造出氣勢不凡的戲劇效果,同時表現在巨幅作品上的效果更加顯著。

在《聖馬可的奇蹟》畫面上,一個奴隸信徒被異教徒們抓住,這位信徒仰卧於地,周圍是一群心懷殘忍的異教徒。

當他們揮動刀斧、鎚子,即將虐殺他時,散發出耀目光輝的威尼斯守護神聖馬可從天而降,以神力解救了他。

《聖馬可的奇蹟》局部細節

陳丹青在其藝術評論書籍《陌生的經驗》中說:「西洋畫的縱深等於廣角鏡,近處拚命弄大遠處存心變小。丁托列托玩透視法,算是一絕。」

這幅繪製於丁托列托30歲時的作品《聖馬可的奇蹟》,正是充分彰顯了他在畫面空間的巧妙處理。

為了有足夠的空間安排那些擁擠的旁觀者,丁托列托除去了前景上所有的建築物,創造了一個舞台式的空間,以此突出了這個事件的刺激性和強烈的戲劇性。

《聖馬可的奇蹟》局部細節

並以極度「短縮法」表現的聖馬可,身上發出奇異的光芒,這讓前景的光照效果更加複雜。

遠處那座神秘花園的白色大理石門、牆和那個突出的陽台,顯然處在正午的自然光照射之下,這種複雜的光照效果為畫面平添了一股詭譎的神秘氣氛。

《寺廟中的聖處女》, 1552-1553

這就是丁托列托的不可思議,卻又不得不讓你 「信以為真」的戲劇性的藝術表達方式。

對於與丁托列托同時代的人來講,丁托列托如此嫻熟的將戲劇性的繪畫方式融會貫通,確實讓許多人嘆為觀止。

儘管那時人們著迷於提香的色彩,習慣於提香的繪畫方式,但丁托列托對光線靈活安排,空間構思的層次性,還是讓他們拍案叫絕。

《崇拜金牛》, 1560

如果你意猶未盡,想看看這個藝術大師「小染匠」的其他作品,歡迎前來巴黎,現在盧森堡博物館正在展出「丁托列托:天才的誕生」系列展覽。

-- 展訊 --

丁托列托:天才的誕生

TINTORET. NAISSANCE D"UN GéNIE

盧森堡博物館,法國巴黎

2018年3月7日至2018年7月1日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旗下公眾號「靠譜文藝」

(kaopumusicreview)

作者 _ zachary | 圖片來自網路

- THE END-

長按下圖二維碼關注"外灘TheBund(the-bu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外灘 的精彩文章:

復仇全靠自己!三月的高分電影中,我最期待這一部
全球首家 MUJI 酒店下周開業,950 元一晚比網易嚴選房還便宜!

TAG:新外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