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明南京的建設

古代明南京的建設

南京是明初洪武至永樂間53年間全國政治中心的所在地(洪武元年到永樂十八年),它以獨特的不規則城市布局而在中國都城建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元末,朱元璋以集慶(宋建康府,元改集慶路,明改應天府)為根據地取得天下後,經過多方比較,決定以應天為京師。從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起至洪武末年,經過30年的建設,形成了規模宏偉的一代新都南京地處江湖山丘交匯之處,地形複雜。舊城居民稠密,商業繁榮,交通方便。

朱元璋在選擇宮城位置時,避開了整箇舊城,而在它的東側富貴山以南的一片空曠地上建造新宮,又把舊城西北廣大地區圍入城內,供20萬軍隊建營駐紮之用這樣就自然形成了南京城內三大區域的功能劃分:城東是皇城區;城南是居民和商業區;城西北是軍事區。城牆也就沿著這三大區的周邊曲折環繞,圍合成極其自然的形態。可見從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考慮對舊城的利用和對地形的順應,是南京城市布局的指導原則,也是形成其特色的根本原因。

作為宮城基址的東城區,地勢平坦,中間橫亘著一個面積不大的燕雀湖,因此局部地段的排水條件不太理想,但是這裡北倚富貴山,南有秦淮河,是一片背山面水的吉地,而且西邊緊靠市區,便於利用舊城的原有設施,所以精通堪輿術的劉基等人卜地於此後,不惜以填平半個燕雀為代價取得一個完整的宮城基地。

新宮的布局以富貴山作為中軸線的基準點向南展開。宮城東西寬約800m,南北深約700m,前列太廟和社t稷壇,是標準的「左祖右i社」格局。宮城之外環以皇城,皇城南面御街兩側是文武官署,一直延伸到洪武門。正陽門外還設有祭祀天地的大祀殿、山川|壇和先農壇等禮制建築,明清兩代都城布局的範式於是形成。明成祖遷都北京,所建宮城就是按照南京的形制,只是在進深方向增加了200餘米,史書所稱「規制悉如南京,壯麗過之」,就是指此而言。

舊城區的街道仍沿襲元集慶路,但城市居民結構已有很大變化,房屋也經過改造。原有居民被大批遷往雲南、江北等地,又從全國調集工匠與富戶來京居住。匠戶按行業分編於各街坊,商人的鋪行沿官街起蓋,官府還成批建造「廊房」(鋪面)和「塌房」(貨倉)出租給商人,又在城外秦淮河一線水陸碼頭附近的商賈結集地段起造酒樓15座,成為南京繁華興盛的一個標誌。大臣與富民的住宅多集中於舊城內秦淮河一帶,這裡離宮城較近,又有商市和交通之便,是理想的居住區地段。

南京城牆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城的周長為33.68km,城牆高達14-21m,頂寬4~10m,全部用條石與大塊城磚砌成。其中環繞皇城東、北兩面約5km長的一段城牆是用磚實砌而成(其他的區段是土牆外包磚石),其用磚量大得驚人。所用城磚是沿長江各省118個縣燒造供給的,每塊磚上都印有承製工匠和官員的姓名,嚴格的責任制使磚的質量得到了充分的保證。城牆上共設垛口13000餘個,窩鋪200餘座。城門共13座,都設有瓮城,其中聚寶、三山、通濟三門有三重瓮城(即四道城門),設防之堅,為歷代僅見。在這座磚城的外圍,還築有一道土城,即外郭長約60km,郭門16座,從而使南京宮殿圍有四重城牆——宮城、皇城、都城外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在陝北,有其深刻自然和社會原因
在永樂年間縱橫西洋的明朝海軍,嘉靖年間卻連倭寇水師都打不過?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