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瓷器,你不知道的秘密都在這裡
GIF
昌南 china?
那是景德鎮的舊稱
古時景德鎮被稱為昌南鎮,意思是昌江之南,因一條名叫昌江的大河穿城而過,城鎮大部分區域在昌江河的南面。
昌江河
瓷土、燒窯的木柴、燒成的瓷器,要靠河道的運輸;水流又為窯業的生產提供諸多免費而巨大的動力,如搗碎瓷石,用的就是水車。於是後來很多的窯口,都依河而建。
而更為重要的意義,體現自一個雖然沒有確實的考證卻流傳甚廣的說法:china,便是昌南的音譯。
之所以昌南鎮改名為景德鎮,也是因為宋真宗太喜歡這個小鎮進貢的瓷器了,便將他的第二個年號「景德」賜給了昌南鎮,因此得名景德鎮。
宋真宗 年號就有三個:咸平、景德、天禧
從宋代開始,之後的數百年間,景德鎮不斷的成長、成熟。它在歷史的長河中,用精緻的瓷器創造瓷器史的奇蹟,用破碎的瓷片記錄瓷器史的重要瞬間。
72人
方成一件瓷器
精美的瓷器要經過多次試驗,複雜的工藝才能燒制出來。在明末成書的《天工開物》中,有這樣一句話反覆被人引用:「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大意是一件瓷器的製作,從頭到尾要經過七十二人之手。
《天工開物》中圖畫記載的瓷器燒制過程
作為科技史名著的《天工開物》影響深遠,但書中並未詳細列明「七十二手」具體是哪些。
事實上,不同品類的瓷器,工藝上差別很大,比如方形器與圓形的碗盤之類,工藝流程完全不同,如果要細數整個制瓷行業所有的工藝環節,遠非七十二可涵蓋。
我們以瓷上的繪畫一項為例,青花、五彩、粉彩的彩繪是完全不同的工種,甚至是不同的行業,畫青花的匠人不畫五彩,畫五彩與畫粉彩也是不同的工藝。
而青花的繪製,勾線與分水截然分開,是相互獨立的兩道工序,由不同的匠師獨立完成。
而勾線又要按畫種再進行細分,山水、人物、花鳥以及紋樣都是不同的工種。畫山水的不畫花鳥,畫紋樣的也畫不了人物。
設想一件青花瓷瓶,上下有連續紋樣,主體是人物,又以園林花鳥做些配景,僅僅是青花的彩繪,就可能需要四個畫師分工完成,完全是流水線式的生產。可見一件精美的瓷器可以燒並能保存至今是多麼不易的一件事。
天青
那是詩的顏色
再來說說瓷器的顏色,可能是乾淨的白色,或剛好相反,是濃重的黑色。其他的顏色,有時並不確切,比如青瓷,說的是一個顏色的體系,以綠為主,也包含一部分藍或黃。
雨過天青的汝窯
因為難以準確地定義,所以只好詩意地表達,比如天青、冬青、粉青、梅子青……如此多種類。傳說皇帝要求燒出雨後天空的顏色,叫「雨過天青雲破處」。
值得一提的,在陶瓷史上,有一種瓷器的學名叫青白瓷。起源於宋元時期的景德鎮。
青白瓷
(點開圖片 放大 欣賞 更清晰)
名稱已經透露了瓷器的面貌:白里微微透出淡淡的青綠色調,不經提醒,常常意識不到那層幽微的色彩。倒是花紋的邊緣,青色更深、更明顯,宣示它的存在。
這種淡淡的青色,在後世得到一個略帶詩意的美名:影青。疏影橫斜,月來弄影。青白瓷反倒少有人提。
影青的名字讓它會被誤認為是青瓷的一種,實際上卻屬於完全不同的一大類。
這一類,恰好介於青瓷與白瓷之間,聽上去是又青又白,分類上,顯然是不青不白。這種白里泛青、青中透白的感覺,恰好更接近於玉的質感。
玉,在古代就是相當珍貴的材料,景德鎮燒制的瓷器可以如玉一般,令當時的人們驚嘆,並用「假玉器」來誇讚景德鎮的制瓷技術。不得承認景德鎮燒造的瓷器已經躍入世人眼帘了。
青花
陶瓷史上最偉大的巨人
從技術的角度來說,青花瓷的誕生至少需要完成三個方面的準備:白瓷、透明釉以及藍色料。當然,三者都要依賴燒制的技術,而這無疑是那個時代制瓷業中最尖端的科技。
青花瓷片
這些準備,部分依賴地利的資源,部分依賴技術的積累,部分依賴貿易,還有一部分卻要依賴政治。
如果事先設想綜合如此多的條件來創造出青花瓷,人們可能會以為是痴人說夢,可偏偏天時地利人和在那時集於一處,成就了這個陶瓷史上最偉大的巨人。
青花大瓶 藏於大維德基金會
(點開圖片 放大 欣賞 更清晰)
1351年燒造的青花大瓶,讓我們見證了七百多年前奇蹟誕生的那一刻。
於是,青花瓷的時代終於拉開了序幕。中國瓷器因為青花,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而這對景德鎮而言,更有一層別樣的不同。
1278 年,元朝的中央政府又把官窯的皇冠,戴在了景德鎮的頭上。
官方的推動、海外訂單的刺激以及民間力量的涌動不斷地融合交織,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終於使景德鎮把所有的對手遠遠甩在了身後,甚至令它們再也沒有生存的空間。
於是中國陶瓷史的後半部,幾乎交由這個江南的小鎮獨自書寫。
熱潮
瓷器在歐洲的百年
材料、工藝、技術分工的演進對中國瓷業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高超的制瓷技術,精美的中國瓷器,不僅使對外貿易繁榮昌盛,也引來國外對中國瓷的學習效仿。
青花瓷盤顯得非常特別,國內的博物館中,極少看到類似的產品。不過在西方,這樣的風格卻絲毫不顯得另類,而是大為流行,甚至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風格強烈,多數時候,盤口的一圈被分隔為一個一個獨立區域,像是瓷器上一扇又一扇窗戶,所以這樣的裝飾方法被叫作「開窗」,又叫「開光」。
後來在國內的陶瓷上,也成為一種頗受歡迎的裝飾手法,連清代的官窯也時有運用。
聽起來克拉克瓷的名稱很有幾分優雅,但它的來由卻非常暴力。
1602年,荷蘭人劫得了一艘葡萄牙船隻,船上滿載了一批景德鎮青花瓷,他們將瓷器運回,於阿姆斯特丹舉行了拍賣,拍賣結果大大出乎意料,所得竟然可以在當地購買450 幢房屋,可以想見這批瓷器在荷蘭引發的狂熱。
這股狂熱在同時代荷蘭的繪畫中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各種青花瓷大量出現在為數眾多的風俗畫中,用以展示富足與品位。它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出現在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畫家維米爾筆下。
[ 荷蘭] 約翰內斯·維米爾《在窗前讀信的少女》
畫中盛水果的果盤可能是中國的青花瓷盤或是繪有藍色花紋的彩陶。
這股狂熱很快傳遍歐洲,並持續升溫,時間的跨度長達一兩百年。而運載這批瓷器的葡萄牙船,叫作carrack,意思就是大帆船,或者武裝商船。荷蘭人便乾脆把這種搶來的青花瓷稱為karrk porcelain,所以「克拉克瓷」翻譯過來,其實是「武裝帆船瓷器」,絲毫沒有避諱搶劫的意思。
克拉克瓷在歐洲掀起了人們對中國青花瓷的狂熱,顯然,依靠搶劫,根本無法滿足旺盛的需求,也不可能有持續的供應,擴大貿易勢所難免。剛好,荷蘭東印度公司也於這一年成立。擴大貿易的重任落在了這家公司身上。它也的確不辱使命,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里,荷蘭每年從中國運出的瓷器超過六十萬件。
風靡
中國瓷的模仿品與替代品
這塊瓷片色彩鮮艷,非常搶眼,很容易看出有一部分青花的裝飾,紅色的部分也極為強烈,仔細地觀察,甚至還能發現不少的金色,而金色在古代,是要用純金來描繪。
伊萬里風格瓷片
(點開圖片 放大 欣賞 更清晰)
這種風格源自日本,雖然和很多「日式」風格一樣,是受中國裝飾風格影響而產生的,但顯然,已經全然「日式」,它被西方稱為「伊萬里風格」。
在景德鎮出現一塊日本風格的瓷片有些古怪,但更為奇怪的是:這塊瓷片居然就產自景德鎮。
此時景德鎮瓷正橫掃世界、如日中天,而日本瓷業不過剛剛起步,景德鎮為何會生產日本風格的瓷器?
1616 年,日本開始燒制出本國的瓷器。到康熙初年,經過短短几十年的發展,日本陶瓷進步神速,並且很快發展出自己的風格。不過,日本瓷器與景德鎮瓷相比,仍然還有很大差距,在國際貿易的舞台上遠談不上有強大競爭力。
偏巧康熙初年實行海禁,歐洲人無奈地在周邊尋找替代品,他們很快發現了日本瓷器,於是日本瓷器藉此登上了國際舞台。
好景不長。1684 年,隨著台灣戰事的結束,海禁解除。歐洲人的訂單又紛紛轉向中國,大部分重新回到景德鎮。不過在眾多的訂單之中,有一部分就是日本伊萬里風格的瓷器。
伊萬里風格瓷器
景德鎮的窯匠,此時對歐洲各種稀奇古怪的訂單早已見怪不怪:帶著奇怪帽子的外國人、不穿衣服的女人(他們會認為這是外國的春宮,但其實是某個女神,甚至聖母),等等等等。可是看到伊萬里風格的訂單,讓窯工們感到幾分奇怪:這很像我們的產品,但我們並沒有做過。
伊萬里風格雖然新鮮,但對景德鎮而言,不過是中小學生的習作,信手拈來,比原樣做得更好,價格還能更低。儘管日本陶瓷還在不斷地努力尋求突破,但仍不足以與景德鎮抗衡。
雖然歐洲市場上伊萬里風格的瓷器仍然受到歡迎,但很大一部分產品的產地卻偷偷地改為了景德鎮。當地的買家還會欣喜地發現,產品的質量居然還有了不小的提升。
由此可見,景德鎮瓷器和窯業的發展形成了一個完整龐大的產業鏈,規模之大、分工之細、配套之完備,放在今天,都令人嘆為觀止。
發現
撿來的瓷器史
時至今日,那些完好無損的瓷器,大多都珍藏於博物館或藏家手裡,而這些破碎的古瓷片則深埋於這個創造瓷器輝煌的小鎮中。
隨著城市發展改造,經常會發現一些碎瓷的填埋坑,瓷片多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當地百姓熟視無睹,完全不當一回事。
這些碎瓷片在很多人的眼中是普通的,不值錢的。在陶瓷文化研究者塗睿明的眼中,則是了解景德鎮、瓷器史的重要途徑。
塗睿明
塗睿明曾是一名公務員,因熱愛陶瓷,毅然離開官場,紮根於景德鎮,潛心研究陶瓷,專註他的理想:致力於景德鎮瓷藝復興,傳承傳播傳統陶瓷文化、美學,推動傳統陶瓷藝術的當代轉化。
他常常因為田間的瓷片停下腳步,雖然大都不值錢,在他眼中卻都是一手的資料,滿是歷史的印記。
塗睿明說:
「一塊瓷片,便能引出一段故事、一些知識。雖然只是一片片陶瓷的局部,不過有一天,或許拼起來,便是一部不一樣的陶瓷史。」
塗睿明從偶然撿到的古瓷碎片中,發現中國瓷史的重要瞬間。
以撿來的碎瓷片切入,從工藝史的發展出發,兼及文化、美學、技術與貿易的歷史,並著重梳理了景德鎮作為瓷都在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景德鎮的工藝技術發展引發的瓷業變革。
用一本《撿來的瓷器史》讓人們更加了解瓷器背後的美學與文化。也用這本書回答景德鎮何以成為瓷都。
《撿來的瓷器史》
塗睿明 著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歷史丨文化
余世存先生評價——
讀塗睿明先生《撿來的瓷器史》,非常佩服作者的心思。從碎片上讀出歷史和整體,這是一種功夫。這和學界提倡的「家鄉地理學」「家鄉文學」等異曲同工。「一花一世界」等修辭,在這本書里有著真實的意義。「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其實從立足之處就可以看到精彩的世界。
※人間萬事塞翁馬,只生歡喜不生愁
※「春天短暫,生命里有什麼東西不朽?」
TAG:浦睿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