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趣聞影評:犧牲童年去成為一個天才般的人,這樣有意義嗎?

趣聞影評:犧牲童年去成為一個天才般的人,這樣有意義嗎?

許多父母做夢都想要把自己的兒女培養成極具聰慧的如天才般的人,而《天才少女》里的舅舅Frank卻想要把自己的天才侄女Mary過普通的一生。電影一開始就是母親自殺、父親不知道在哪的可憐小女孩Mary被善良的舅舅撫養,因為某天上課時Mary展現了自己過人的數學天賦,而引來外婆爭奪她的監護人撫養權。

Mary的外婆是可怕,她本是劍橋數學系高材生,有權有勢,總想著要把孩子往最好的方向培養,所以在Mary的母親還很小的時候,就一直把她囚禁在屋子裡,整日對著很難的數學題,每天的任務就是學習和求解。她沒有童年,沒有自我選擇的權利,想要反抗卻最終只能屈服於強勢如惡魔般的母親。

長大後更是因為沒有獨立判斷的能力,跟一個男人發生關係,而後誕下Mary。Mary的母親的一生是悲慘的,她只能做母親的木偶娃娃,聽命於母親以愛為名的任何指令。而現在這可怕的一切又將輪迴到Mary身上,幸運的是Mary有一個真心為她好的舅舅。面對只想要自己數學天賦的外婆,她說了一句話:「He wanted me before I was smart.」

舅舅Frank,因為深知姐姐的痛苦,所以不願意讓自己的侄女也重蹈覆轍。他希望Mary 可以像普通小孩子一樣享受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卻又害怕自己會把Mary的數學天賦埋沒了。這樣一個糾結點,更是側面表現了Frank對Mary的疼愛。外婆只是為了滿足她對數學的極致追求和對後代的極端要求,而Frank則是想讓Mary過屬於她的普通生活,不用天天背負著高強度的學習重擔,不用因自己生來的天賦而感到痛苦。看著Frank,再反觀現在的許多父母,雖然沒有外婆那麼極端,但是都爭先恐後地為孩子報補習班,沒有天賦就靠後天培養拚命彌補。

可是然後呢?孩子們還小,不懂得反抗或者反抗不了,犧牲了該有的童年和天性去成為一個如天才般的人,這樣才有意義嗎?我倒覺得Frank讓Mary過著普通生活,不刻意利用天賦的態度才更重要。我們賦予了他們的生命,不代表我們就對他們有絕對的控制權。再小的孩子也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我們應該關愛他們而不是關心他們的天賦和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