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實驗,薛定諤的貓,量子力學
前一段時間朋友圈出了一篇文章:
《一個月里我跟蹤了108個居民,發現了一個特別好玩的事,80%的人手裡都拿著一個尿壺。》
引起了大家的強烈關注和議論。這種觀察法和同理心應該給很多人提供了一個新視角。我也頗感興趣,恰好,最近的思考內容和其文章的內容的有些值得議論的地方,便稍用心的寫了本篇文章。
在該熱點稍稍過去的節點中,我提供另一種思路,通過量子力學的角度來討論如何看待這類問題。
在熱點之後寫作議論有兩個優點:
1):避免文章質量是蹭熱點而有所降低。
2):避免面對發熱的人群和觀點而影響了自己的觀點。
在這裡,我不討論假設他是為了流量等目的的前提下,進行討論。
一
首先,先來講述一下量子力學的幾個有關概念,概念來源於知乎用戶青笛牧人(物理學博士):
一)黑箱概率:一般觀念認為,物體的運動是連續的,要從A點到B點,必然有一個運動軌跡,要麼直線要麼曲線。我們研究物體的運動,也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先研究運動過程,再得出運動結果。但是量子力學放棄了從過程得出結果的這個一般方法,直接研究結果,只告訴你,一個確定微觀粒子,知道它的一些初始條件以後,出現在空間中任意一點的概率符合某種規律,這種規律可以藉助波動的概念來表達出來,叫做概率波。至於粒子究竟是怎麼跑到那一點的,對不起,這不是我們關心的,或者說,暫時還沒有研究清楚。
二)薛定諤的貓:薛定諤利用量子力學中這種只關心概率,不管過程的特點,設計了一個思想實驗。假設有一個盒子,裡面有一些放射性物質,連接到某個裝有毒氣的機關上,放射性物質發生衰變,會觸發機關,毒死貓,放射性物質不衰變,則貓活著。但衰變與否是不確定的,只能說有多大概率衰變,多大概率不衰變。按照一般思路,我們在打開盒子前,貓是死的還是活的就已經是確定了的。好比我們知道了一個粒子的初始狀態,它接下來的運動軌跡就是確定的,它出現在哪兒,不出現在哪兒,是確定的。但是現在你不是只關心概率嗎,概率只和最終的觀察有關,你不觀察,就永遠沒有結果,觀察了,才能說「哦,這兒有粒子」或者「哦,這兒沒粒子」,好了,推論到我們這隻貓上,假如你不打開盒子看,貓的死活就沒法兒確定,因為沒有過程,只有結果。而結果需要你去觀察才能確定。換句話說,你觀察的一瞬間,決定了貓的生死,你的觀察,導致了貓的死活。這就是薛定諤的貓。
科學家提出一種概念,就是處於這種狀態下的貓既不是死的,也不是活的,它處於一種即不是死又不是活的第三種狀態。
它是什麼狀態取決於你的觀察。
劉慈欣的《球狀閃電》一書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就是說男主人公的父母在他小的時候偶然碰到球狀閃電被其電擊雙雙致死,之後待他長大重回家鄉,晚上睡覺的時候總是感覺周圍有人,而且廁所里也有未知的長頭髮,肯定不是男主自己的頭髮。
後來得知,男主的父母被球狀閃電擊中之後並沒有死去,但是也沒活著,而是以一種人無法想像的狀態存在著。當男主觀察時,激發了父母的粒子狀態,開始顯現,未觀察時,則相當於不存在在這個世界上。
就是你日思念想的逝去的人,或者悲美的事物,在你處於觀察思念的情況下,這些被牽扯物是不存在的。一旦你對這些事物而言是無意識的,那麼,它們就會以各種形式顯現出來。
人的行為是和量子力學中的某些觀點比較像,就是在量子力學中,科學家不關心粒子是如何到達某個位置的,只關心到達那個位置的概率是多少。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一些經歷,就是某些時候我們的行為我們自己都理解不了,比如驅車回家是一條固定的道路,而那天也許是天氣晴朗,也許心情好,突然你往左一打輪,駛向了一條陌生優美的道路,比如你正和一個男孩子搞曖昧,你也說不清楚對他是什麼感覺,自己一直拿不定主意,直到他突然向你表白,你才由於各種莫名奇怪的理由和壓力突然下定決心。
基於這個觀點,我們可以知道,在社會活動中,人的活動是不可預知的,也是沒有目的性的,你只能去期望某種影響產生的概率。
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觀點。
我曾經在《娛樂至死》和《思想陣地》兩篇文章中提到過社會學中嚴肅世界和無意識論這兩種觀點,社會中的人們其實是無意識的。無意識的行為是最值得關注和研究的。
何志森先生的研究方法就是屬於觀察法,無論跟蹤也好,還是在枕頭中放GPS定位活動軌跡也好,都是屬於觸動的事物的觀察態。無論這種觀察法是否驚動了被關注者,在某種至今未曾解釋清楚的物理學規律中都觸動了事物的觀察態,導致結果失去了準確性。
基於上述討論,我們可以知道,在社會活動中,人是無意識的,這種無意識就是說處於既不是死也不是活的第三種狀態,這是社會研究中最值得關注的一部分,因為這部分人數量最大,滿足統計學分析要求,也算是意識形態的主題。
那麼,我們建築師作為社會學中的科學家,我們關心研究的並不是無意識人群在社會活動中產生的軌跡,文化,影響是如何發生的,而應該是概率,應該關心的不是發生了什麼,應該關心是否發生。這樣就會有一個欣喜的結果,即建築師第一次掌握了主動權,他按照自己的意願組織場所,人們在其中進行活動,產生的未知影響才是最值得關注的。這種情況下,建築師的主動權則是必須的,因為無意識的人們必須受到引導,建築場所空間正是創造這種引導的介質。
粒子在規則下通過概率進行運動,那麼人們則是通過建築在某些規則下進行活動,這裡,建築就被賦予了引導的規則的身份和義務。
而建築師也把關注點放在了未知影響力身上,這種力量是建築師始料未及的,也是建築師需要研究並加以控制的。
二
我上一篇文章里有這樣一條簡化後的線性的思維導圖:
建築學——統計學——心理學——政治與意識形態研究——社會學——哲學
比較有趣的是,大家可以發現,在統計學到社會學這個過程中是複雜無比的,沒有量化實證主義的分析過程,但是到了哲學突然變得乾淨純粹了起來。
統計學到社會學的過程中是充滿著民俗,地域,和已存在文化的,該過程轉換到哲學的過程我稱之為嚴肅化。
這裡有個我想出來的等式:
一個個體的社會關係總和==該個體所屬民族性,文化性和地域性的總和+該個體生而為人的純粹哲學性和普世性的總和
也就是說,你首先是人,之後才是誰的人,哪個文明的人。地域文化性和人性。在這裡是分開討論的。這個觀點也是我對當今民族主義抬頭的一個態度。
這樣,我這種設計實驗就要照顧到兩個方面:地域文化性和哲學嚴肅性,而且應該首先考慮地域文化性,之後通過嚴肅化的過程轉換成哲學嚴肅性。
這樣,就為該方法提供了一個清晰可控的方法流程。
大家都應該知道有一種建築流派叫做地域主義,倡導的是因地制宜,或者類型學的方法進行符合當地文脈的設計活動,這種主義我個人認為正是缺乏了哲學嚴肅性,因為你表現了地域文化性,卻忽略了人純粹真正需要的,影響的,包括且不限於人的關懷,人的反思。地域文化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全部。
純粹就是指人的發現,也就是說,這種設計活動提倡去地域化,去民族化,專註挖掘屬於純粹人類哲學傾向的問題。比如選擇,恐懼,意識,政治或意識形態,生死,存在,新的文化——一種人類共同的認知交流下產生的普世文化。
那麼,在上述前提下,評價或者欣賞一個建築就可以通過下面三個維度來標尺:
1)建構性
2)地域性
3)嚴肅性
整篇文章的結構是這樣的:
一):藉助量子力學的觀點議論建築設計實驗對於人的研究,社會意義的必要性,
二):之後討論指出這種建築設計實驗所需要的方法。
最後,針對文章觀點,歡迎批評和討論。
※普京「大殺器」有新動作?薩爾馬特導彈將再次實驗
※6本書帶你玩轉有趣的科學實驗
TAG: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