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參——太子的「參」愛
作者: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林嵐
【本草故事】
太子參,又名孩兒參、童參。相傳春秋時期,鄭國國王的兒子,年僅5歲,天資聰慧,深得國王厚愛。但這位王子卻體質嬌弱,經常生病,宮中太醫屢治不效。國王張榜遍求補益之葯,並懸以重賞。一天,一位白髮老者揭榜獻葯,稱: 「王子貴體稚嫩,難受峻補之葯,需漸進徐圖之。吾有一葯,服百日必能見效。」 三個月後,果見王子形體豐滿,病恙不染。國王大喜,晉封王子為太子。國王問眾人,老者所獻之葯何名,眾皆搖頭不知。近臣諫曰:葯有參類之性,拯挽太子之身,就叫太子參吧。於是,「太子參」的美名就此傳開。
太子參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乾燥塊根。夏季莖葉大部分枯萎時採挖,洗凈除去鬚根,置沸水略燙後晒乾或直接晒乾。
【功效主治】
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用於脾虛體倦,食欲不振,病後虛弱,氣陰不足,自汗口渴,肺燥乾咳。
【臨床應用】
太子參味甘微苦而性平,功似西洋參而力弱,氣陰不足之輕證、火不盛者多用,小兒常用。故《中國藥用植物志》謂:「治小兒生虛汗為佳」。
①脾胃虛弱,症見疲倦乏力,食慾減退者,可與黃芪、党參等配伍,以增強補氣之功;兼胃陰不足,再加山藥、玉竹,補脾益胃陰;
②氣陰兩傷,症見氣短、自汗、口渴者,宜與五味子、黃芪同用,以增其益氣生津之功;
③氣陰不足而致心悸失眠者,可與五味、麥冬、酸棗仁、柏子仁等合用,以益氣養陰安神;
④治小兒自汗者,可與浮小麥等配伍。
臨床上使用的兒科消導健脾類中成藥,如兒寶顆粒(膏)、小兒康顆粒、樂兒康糖漿等,都選用太子參作為君葯,利用其補氣生津、益氣健脾之功,補而不滯。
【食療葯膳】
太子參已被衛生部確定列入「可用於保健食品的中藥材名單」,大人小兒均可用於日常食用。
1、麥冬石斛滋潤湯(5~8人用量)
材料:太子參20g、石斛15g、麥冬20g、陳皮一個、沙參20g。
肉類: 瘦肉/雞肉800g
功效:滋陰生津、潤肺止咳、補益脾肺、益氣生津
2、健脾開胃湯(5~8人用量)
材料:谷芽20g、麥芽20g、淮山30g、南豆30g、太子參20g、無花果25g
肉類:瘦肉/排骨800g
功效:健脾開胃、消食化積、益氣生津
3、健脾祛痰潤腸湯(5~8人用量)
材料:太子參20g、南杏仁15g、川貝15g、無花果25g、海底椰30g
肉類:瘦肉/排骨800g
功效:去煩除燥、潤肺止咳、祛痰寧咳、滋陰補肺潤腸。
註:文章圖片來源於網路,在此對圖片作者表示感謝!
審稿專家: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魏理,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華成坤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葯盾公益】官方公眾號(PSMChina)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