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戴姆勒寶馬合併共享汽車業務,傳統車企加快爭奪話語權

戴姆勒寶馬合併共享汽車業務,傳統車企加快爭奪話語權

移動出行服務市場的蛋糕在變大,傳統車企正在加快在這一領域的爭奪。

28日,戴姆勒和寶馬雙方簽署合約,將整合各自旗下的出行服務的業務模塊。寶馬集團官方發布的消息稱,在通過競業管理機構檢驗和批准之後,寶馬集團與戴姆勒集團將旗下已存在的共享汽車、網約車服務、停車服務、充電網路、多模式聯運等業務進行合併和擴充。雙方將各掌握合資企業50%的股份。但在各自的核心業務領域中,雙方的競爭關係將保持不變。

「實際上,兩個公司的合作是競爭壓力造成的結果。」畢馬威企業諮詢(中國)有限公司合伙人Huu-Hoi Tran對記者表示,滴滴出行、lyft等一些移動出行公司正在不停擴展各式服務,他們已經從快速發展的階段進入了規模效益。「傳統車企如果想要保持優勢,必須要合作,包括跨界合作。」

強強聯合,降低成本

戴姆勒旗下分時租車業務Car2Go是一家成立於2012年的合資企業,在全球擁有約300萬用戶,戴姆勒擁有75%的股份,汽車租賃服務商Europcar擁有25%的股份。寶馬旗下的DriveNow則是由寶馬集團和汽車租賃公司Sixt合資成立的高檔汽車共享服務品牌,成立於2011年,其全球擁有約100萬用戶。就在今年1月和3月份,寶馬集團和戴姆勒分別通過收購完全持有了DriveNow和Car2Go業務,這為業務合併掃清了障礙。

由於共享汽車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維護較難等痛點,儘管背靠兩大品牌,但DriveNow和Car2Go至今尚未實現盈利。「雙方進行業務合併強強聯合,一方面經過資源的整合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互優勢互補,擴大出行業務。」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顏景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寶馬和戴姆勒的出行業務側重點不同,前者注重汽車共享、充電服務和泊車服務,後者主要是汽車共享、平台運營服務和打車服務。

據悉,雙方在成立合資企業後將在五個領域進行整合,即通過moovel和「即時出行(ReachNow)」實現多模式和按需出行;整合Car2Go和DriveNow共享汽車服務;整合mytaxi,Chauffeur Privé,Clever Taxi以及Beat網約車服務;整合ParkNow和Parkmobile泊車服務;即時充電(ChargeNow)服務和數字化充電解決方案。而新組建的公司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共享出行服務商之一,在全球範圍內擁有2萬輛共享汽車、約14萬叫車軟體司機和1300萬用戶,以及超過14.3萬個充電樁。兩家公司稱,如果監管部門批准了這筆交易,戴姆勒今年的息稅前利潤(EBIT)、寶馬今年的稅前利潤將會同比小幅上漲,好於之前的持平預期。

此前,寶馬還提出了到2025年擁有1億共享出行服務客戶的目標。而雙方業務的整合也將加速各自的轉型計劃。「通過這個合作,整合我們的出行服務,將打造一個獨特的數字化生態系統。但在豪華車市場,我們仍是競爭關係。」 寶馬集團董事長科魯格(Harald Krüger)表示。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梅賽德斯-賓士汽車集團全球總裁蔡澈(Dieter Zetsche)則表示,戴姆勒正積極而系統化地推行從汽車製造商向移動服務供應商的轉變。」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市場已成為移動出行服務的必爭之地。不過,寶馬和戴姆勒的共享業務在中國落地的時間並不早。戴姆勒在中國推出的「即行car2go」在2016年4月份才正式在重慶上線,而寶馬則是在去年年底以與EVCARD合作的形式將「ReachNow即時出行」落地成都。「中國市場在分時租賃上的競爭還是很激烈的,有很多新的玩家進入,一些是和主機廠合作,一些在獨立運營。寶馬和戴姆勒進入的時間都不算早,業務基礎還比較薄弱,但合併對於雙方來講在中國市場也應該是加法,包括一些車型的整合,資源上的匹配等都會對品牌產生積極的影響。」顏景輝說。寶馬方面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中國業務還沒有進一步的信息。」

爭奪話語權

「消費者對於出行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消費車的方式也在改變。從傳統汽車的角度來說,如果只為共享汽車提供汽車的話,將需要很長的時間來盈利。實際上,兩個公司的合作是競爭壓力造成的結果。」Huu-Hoi Tran對記者表示。滴滴出行、lyft等一些移動出行公司正在不停擴展各式服務,他們已經從快速發展的階段進入了規模效益。「傳統車企如果想要保持優勢,必須要合作,包括跨界合作。」

諮詢公司普華永道的研究表明,如果傳統汽車製造商還不及時提供按里程付費的打車服務,將會面臨被現金流充裕的技術公司邊緣化的風險。到2030年,傳統汽車製造商在全球汽車行業的利潤份額可能會從85%下降到50%以下。「將來唯一能夠長期生存的公司,要麼在產品方面有顯著創新,要麼把移動出行當作服務,」普華永道Autofacts全球首席分析師Christoph Stuermer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隨著未來消費者的購車熱情日趨減弱,汽車廠商的溢價能力也會逐漸下降。高盛集團研究也表明,在全球計程車市場上,網約車服務目前已佔近33%的比例。截至2030年,一旦自動駕駛計程車投入使用,其市場規模或將擴展8倍,至2850億美元。而如果不進行創新,這些傳統車企最終會成為Uber等出行企業的供應商,不再享有較高的利潤。

「滴滴、Uber等這些以互聯網方式介入的出行服務運營商對整個行業的衝擊還是很大的,他們的話語權也在增加。」畢馬威中國科技及信息業主管合伙人吳劍林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一些科技公司還在不斷擴大在移動出行領域的布局。比如,今年2月份,谷歌宣布旗下自動駕駛公司Waymo將於今年晚些時候推出Waymo品牌的共享出行應用。再看布局較早的Uber和Lyft等出行平台,他們目前已經擁有了穩定的盈利模式,並且向自動駕駛領域延伸,一些自動駕駛共享打車服務甚至已經開始在國外進行試點。

汽車廠商自然不想在未來只是扮演車輛提供者的角色,面臨來自這些科技企業的壓力,他們通常會選擇兩種方式:一是收購或入股,二是自建共享出行平台,前者通常是和這些科技企業展開合作,除了投資外,寶馬和戴姆勒還選擇了後者,另一豪華汽車廠商奧迪也針對中國高端用車市場需求打造了移動出行服務產品Audi on demand。

近年來,這些收購、入資的案例也不在少數。豐田投資了Uber,大眾投資了歐洲按需移動出行供應商Gett,通用更是熱衷於豪擲重金出擊,它曾與lyft結盟,也曾豪擲10億美元收購自動駕駛初創團隊Cruise Automation等。「收購的方式較為直接有效,但成本太高,傳統車企還要發展自身業務實現盈利。」顏景輝說,不管是收購還是自建平台,都是對未來銷售模式的嘗試和創新。「未來跨界合作是大趨勢,但不管採取怎樣的方式,未來在競爭中取勝的關鍵因素取決於怎樣去滿足客戶的需求,客戶的體驗決定著他們的忠誠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彭博高逸雅:中國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指數是投資者認可中國市場
場景碎片化,家電業將在人工智慧時代「重生」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