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同樣是清朝的士兵,為何有「兵」和「勇」之分,他們究竟有何區別

同樣是清朝的士兵,為何有「兵」和「勇」之分,他們究竟有何區別

說到這幾年最火的古裝戲,莫過於就是清戲。清戲如此的火爆,不是什麼別的原因,而是清朝是距離今天最近的一個朝代。很多清戲迷們對演員的演技表示讚歎之外,還對電視劇的一些片段非常好奇。比如有的清戲裡面,士兵胸前出現一個「兵」字,有的胸前出現一個勇字;這讓許多觀眾非常不解,有的人還以為是導演失誤呢。其實不然,這裡面的故事可精彩呢,今天就聽小編給大家一一道來。

我們先來講講這個「兵」。在清朝還是女真部落的時候,努爾哈赤不斷通過軍事征服了周邊的一些小部落。隨著軍隊慢慢的壯大,原來的部落制兵役無法適用,於是努爾哈赤創立八旗兵役制度。八旗兵隸屬於皇帝親自管理,並且規定為世兵制,凡是年滿16歲的八旗男子必須入軍隊服役,剩下那些未年滿十六歲的男子為預備兵。

清朝入關之後,雖然滿八旗、蒙八旗、漢八旗的兵力多達二十多萬,但面對如此廣闊的土地,兵力是遠遠不夠的。於是清政府大量招降明軍和漢人組織的軍隊,以綠旗作為他們的標誌,營為建制單位。但是綠營兵與八旗兵的區別非常大,八旗兵主要作用就是保護京師安全,軍餉伙食特別好,而綠營兵基本都是保衛鎮守疆土,軍餉和伙食均不及八旗兵!

在來講講這個「勇」。到了清朝中期,八旗兵和綠營兵的戰鬥力已經弱的不行。面對著各地的大小叛亂,清廷正規軍隊已經力不從心了。於是清政府就臨時招募一些士兵,這些士兵並非國家常備軍隊,兵服胸前就會刺個「勇」字。這些人被稱為「鄉勇」,打仗時都是先鋒隊,基本都是炮灰,活著的人在戰事結束之後就會被立即解散。

大家看到這裡應該明白了吧,這「兵」「勇」的區別,其實就是兵是親生的,「勇」是後媽養的。到了太平運動時候,清政府的八旗軍和綠營兵和太平軍對戰時,一觸即潰。以漢人大地主為首的曾國藩和李鴻章在家鄉興辦團練,組建的「湘勇」「淮勇」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到了清朝末期,「勇」就逐漸代替了「兵」,成為了清廷的主要軍事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瀟瀟說史 的精彩文章:

洪秀全最慘的兒子,16歲被凌遲處死,命根子成藥,骨架遭野狗分食

TAG:瀟瀟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