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做船模,是閘坡這位非遺傳承人最幸福的事

做船模,是閘坡這位非遺傳承人最幸福的事

七艕、開尾、圓尾、舢拖、扒子……這些曾經活躍在陽江水域的木帆船,已經定格在了上個世紀,如今消失于海面上,成為老一輩漁民、造船師傅揮之不去的記憶。

而在海陵島試驗區閘坡鎮的一間普通民房裡,這些歷史符號在船模藝人蔡數的手裡,又變得鮮活起來,彷彿帶人重回那千帆競發、桅杆林立的帆船時代。

出生船藝世家,15歲入造船業

蔡數用生命的20年專註修鍊造船技藝

在傳統木帆船消聲匿跡之後

他又撿起歷史記憶和造船技藝

他用生命的另一個18年,造起如真船般錨可拋、舵能縱、帆可升降、艙門可開關、艙內可儲物、救生艇可吊可卸的小小船模,只為傳承保留珍貴的傳統技藝。在蔡數心裡,最好看的東西莫過於木帆船,最好聽的聲音莫過於刨木聲、敲打聲。每天與船為伴,是他最幸福的事。

1

15歲入造船廠成最年輕大師傅

走訪蔡數時,他正專心對著一艘半成品的七艕船指指劃劃,見記者到來,才放下手上的筆和尺相迎。記者看到,蔡數家裡彷彿一間「船」的展覽館,到處是一艘艘船模,大的有數米長,小的不到10厘米,擺放著台鋸、電鑽、車床、磨機等各種各樣的工具,工作台上積滿了厚厚的木屑灰塵。

「我家原是閘坡造船廠,門口就是海,造好的船從這裡下水,揚帆起航出海捕魚、運貨。」說起帆船,今年62歲的蔡數彷彿敘說著一段漫長的歷史。原來,他出生於造船世家,晚清時期蔡氏祖先開始造船,延續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蔡氏成為閘坡甚至陽江木帆船造船技術的代表力量。父親兄弟五人從事造船,蔡數從小生活於船廠,對船的知識耳濡目染。

1971年,15歲的蔡數讀完初中,順理成章進入船廠當工人,從灰工干起。儘管每天干著最簡單的刮灰防漏工作,蔡數卻表現出非同一般的造船天賦。一次,師傅們在校正船艙櫃口時,蔡數卻不用校模一次性做好,令大家刮目相看。短短一年時間,他便調入造船最核心的工種——木工。

「船體複雜,製作工序十分繁瑣,不同的部件尺寸要求不同,用材也不同,必須什麼都懂都精。」蔡數回憶,那時候,造船全憑經驗,沒有教材和圖紙,沒有自動化機器設備,靠的是口口相傳、多看、多琢磨、多動手。他寸步不離跟著師傅,將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銘記於心。僅僅用了三年,他成為船廠能獨當一面的最年輕的大師傅。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機器船、鋼殼船的出現,傳統造船業沒落,木帆船漸漸消聲匿跡,蔡數也經歷了船廠改制到解體。1990年,為了生計,他選擇棄船從商。輾轉十年,心中始終放不下船,最終還是回到閘坡,做起船模。談起初衷,他說:「船彷彿就是我這一輩子的歸宿。在內心深處,它呼喚著我撿起它,撿起即將消失的傳統技藝。」

2

20年船藝濃縮五臟俱全的船模

蔡數的工作台上,一艘按20:1的比例縮小製作完成的七艕船栩栩如生,三根桅杆挺立於上,三張扇形帆布張開,細細的繩索縱橫有序。

細看,船雖小但「五臟俱全」:如大拇指般大的艙門可開可關,貨艙開有十個面積同指腹大小的櫃口,每個櫃口周邊均鑿有一圈利水槽,舵車、錨、中插板、風向標等應有盡有,每個部件都精細可見。

「船模就是一艘微型船,不只是個逼真的空殼子,真船有的,船模也都有。」在蔡數眼裡,船無論大小,用的是同一套造船技術,先安裝龍骨、裝造船體殼、接博龍骨、裝船筋骨架,再安裝甲板面、組裝船頭船尾、裝桅杆掛風帆等等。造出來的船模不僅擁有同真船一樣流線型的外觀,功能俱全,能下水,航行速度快、安全性高。可以說,這就是蔡數多年造船技藝的濃縮和結晶。

談起船模之路,如今頗有名氣的蔡數直言「並不順利」。他回憶,2000年剛涉足時,不僅適應船由大變小的製作差異,還要解決銷路問題。那時候的工藝品市場還沒有船模的一席之地,大家對船模並不感興趣,蔡數的船藝館幾乎無人光顧。埋頭做了五年,才賣出一艘,市區一名前輩懷念木帆船四處尋找船模,經朋友介紹找到蔡數。一艘艘栩栩如生的帆船木喚起他過往的回憶,大讚蔡數使「歷史得以延續、傳統得以保存」。

隨著技藝愈發精湛,蔡數的船模為更多人知曉。18年來,出自蔡數之手的船模達一兩百艘,它們隨蔡數參加過上海世博會,到山東聊城參與過國內首屆「匠心問舟——『海上絲綢之路』中式木帆船模型展覽」,有的被山東、廣州、深圳甚至阿聯酋的商人和收藏家花重金買走。蔡數還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3

培養兩兒子傳承廣船製造技藝

蔡數專註製作廣船船模。他介紹,七艕、開尾、圓尾、舢拖、扒子等是典型的廣船。以七艕為例,船型瘦長、首低尾高、扇形帆、開孔舵,還裝有中插板,與扇形帆、開孔舵聯操控制船舶的橫飄和航向,維持船的平衡穩定,這是廣船獨有的地方。

「船模不只是裝飾品、收藏品,更承載著一段舟船歷史,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有責任保護好,把它延續下去。」對於已過花甲之年的他來說,傳承是他考慮的大問題。不少年輕人慕名前來拜師學藝,有的學半天放棄,沒一個堅持下來,找一個合適的接班人十分困難。因此,早在十幾年前,蔡數早有「預謀」,把在外工作的兩個兒子先後勸說回家傳承家業。

一艘船模造下來要兩三個月,擁有幾百個零部件,小的小到指尖都難以抓著,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心。不像蔡數有多年的造真船基礎,兒子學做船模猶如白紙,必須從船體結構、原理、用材、尺寸、刨木等基本功開始,再慢慢打下手。一晃十幾年過去,他們如今能獨立組裝、打油,成為父親的左膀右臂。可在蔡數挑剔的眼裡,他們仍舊「不合格」。

記者採訪時,36歲的蔡敏慧正安靜地坐在案前,嫻熟地用刷子在救生小艇上打油、安裝在船尾。他記不清這是自己製作的第幾艘船模,也記不清被父親罵過多少次。他坦言,當初學做船模並非自己樂意,被父親「連騙帶逼」而放棄工作回到家裡。父親對船模的熱愛和願望打動了他,使他堅持了十多年,成為鍾愛的事業,打響了蔡家船藝館的名氣。

如今,從這裡售出的船模價格低則二三萬,高達數十萬,藝術價值大大提升,給了蔡家父子三人莫大的信心。蔡數說,他最大的願望是若干年後這門傳統技藝沒有失傳,船的故事依然延續。一艘艘小船能載著他的夢想,一直航行下去。

來源 | 陽江日報(記者 劉文婷)

圖片 | 李向東

編輯 | 周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陽江日報 的精彩文章:

多彩大八笑迎八方賓客
初一至初三票房32億元 刷新電影市場新紀錄

TAG:陽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