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緬希柯夫在貝列佐夫鎮》蘇里柯夫描繪的溫馨小木屋

《緬希柯夫在貝列佐夫鎮》蘇里柯夫描繪的溫馨小木屋

《緬希柯夫在貝列佐夫鎮》是俄羅斯巡迴展覽畫派,俄羅斯現實主義畫家蘇里柯夫描繪歷史名臣緬希柯夫一家被放逐西伯利亞圍聚在略顯壓抑而且寒冷的小木屋內的情景。既表現了緬希柯夫一家的命運,但卻反映著俄國變革的民族命運,黑暗是暫時的,光明卻是永遠的。

緬希柯夫在貝列佐夫鎮

【類別】布面油畫

【規格】169×204cm

【年代】1883年

【作者】瓦西里·伊萬諾維奇·蘇里柯夫

【收藏】俄羅斯,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術館

緬希柯夫出身卑賤,但才智過人,是彼得大帝最重要的助手。在北方戰爭時,緬希柯夫在軍中任要職,後晉陞為元帥,深得賞識和重用。不過,政局變化的俄國,緬希柯夫的命運也隨之變化,他的一家被放逐到西伯利亞的貝列佐夫鎮,妻子在流放的途中去世,他和兒女們在貝列佐夫鎮開始了艱難的生活。

《緬希柯夫在貝列佐夫鎮》所描繪的是緬希柯夫一家圍聚在略顯壓抑而且寒冷的小木屋內的情景。一臉凝重的緬希柯夫,斑白蓬亂的頭髮,未修刮的下巴,顯頹廢蒼老的容態,然而,驕傲且炯炯的目光,又透出的人物無法掩飾,極具強捍的神采。

緬希柯夫在貝列佐夫鎮 局部1

他側身端坐,側面頭像在單純的背景映襯下猶如浮雕一般顯得莊重,他那曾掌握過俄國大權的大手擺在膝上,依然那般有力,威嚴不減當年,緊鎖的眉頭,又隱含著他內心的極度的波瀾,這是一位英雄的暮年。

緬希柯夫在貝列佐夫鎮 局部2

三個孩子的身體重心都傾向於他,近靠著他。男孩的眼睛向下看著,一手支撐著頭,一手顯得無聊地擺弄著燭淚。穿著深色裘袍的女孩臉色蒼白,露出病容,身體直接倚靠著父親。長著金髮的女孩雙手穿插在袖籠里,聚精會神地盯著桌上的書本,就好像大家都在聽看書的她在讀出聲來。又看似誰也顧及她的讀書,各自沉浸在各自的思緒或回憶中。

緬希柯夫在貝列佐夫鎮 局部3

室內沒有生火,每個人大衣裹身和窗台上凍結的冰凌,顯出的不僅是陋屋的寒意,更顯世態的凄涼。

緬希柯夫在貝列佐夫鎮 局部4

幾件顯赫富貴的裝飾,身穿的華衣,鋪展地的熊皮等使這狹小的空間,顯出一絲昔日榮耀的光輝。

蘇里柯夫採用的構圖手法,典型地說明了他特有表現構圖的藝術,這與他平時認真觀察生活、研究周圍自然的人物組合是密不可分的。整個畫面用色低沉卻恰好表現出人物的個性,畫中每個人物的生命力是可以感察的,構圖的內在協調,使作品的各個局部在視覺上合成為一個有機統一的畫面整體。房屋雖顯低矮,但是陽光卻幾乎穿過整個房屋,觀者可以清楚地看出每個人好像被一個柔和的圓形輪廓所環繞,使畫面具有一種完美的、穩定的美感。

蘇里柯夫描繪的是緬希柯夫一家的命運,但卻反映著俄國在彼得大帝死後的民族命運,黑暗是暫時的,光明卻是永遠的。也正暗合中國的一句古語,「功遂身退,天之道」。雖然緬希柯夫不是自願地退出政壇,卻也被動地享有了一份寧靜,而不是倒在血泊中,無法關照兒女的成長。

【作者簡介】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蘇里柯夫(Vasily Ivanovich Surikov,1848-1916)俄羅斯畫家,巡迴展覽畫派,俄羅斯現實主義畫家。他出生於西伯利亞小鎮的一個哥薩克家庭,在少年時他就聽長輩講過許多關於自己祖先哥薩克人勇敢善戰的故事,令他對歷史產生了興趣,為今後圍繞歷史創作的畫卷打下了基礎。

1868年他從西伯利亞乘著雪橇來到彼得堡報考美術學院,起初他只是以旁聽生的資格在學院學習,次年成為皇家藝術學院正式生,師從於契斯恰柯夫學習繪畫。蘇里柯夫曾多次深入到頓河、伏爾加河體驗生活,還遊學德國、法國和義大利。他的創作多取材於俄國歷史事件,以善於處理龐大的群眾場面和刻畫人物性格,以及賦予每幅作品以自己所特有的構圖和色彩變化為其特色。他用畫卷表達他對俄國歷史變革進程的理解,在畫幅中他總設法描繪特有的俄羅斯景色,莫斯科秋天的清晨、大雪覆蓋的隆冬、嚴寒的西伯利亞,藉以表現對祖國自然的深情。他的繪畫作風非常嚴謹,為了尋找心目中的模特,不惜滿街漫遊,直到糾纏對方答應為他的模特為止,因此,在他的畫卷中塑造的歷史人物,也都有一種莊嚴而動人的美。蘇里柯夫在俄羅斯畫壇的藝術創新精神和成就,對俄羅斯的藝術影響深遠。

=====

一天一幅畫

微信號 ytyfhu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月畫語 的精彩文章:

《趕集路上》特羅容使用逆光表現鄉村引人遐思和神往
六月畫語:停靠

TAG:六月畫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