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史證明,任何時候都別瞧不起胖子

歷史證明,任何時候都別瞧不起胖子

在這個減肥已經成為意識形態的年代,「要麼瘦,要麼死」已經成為很多青年男女的人生信條。然而,漫長的歷史卻告訴我們,有人類以來的大部分時間裡,「胖」才是健康、財富和權力的象徵,是被人羨慕的品格——就像這幾天,全世界的目光,不也都聚焦在一個80後的小胖子身上么?

歷史證明,任何時候都不要瞧不起胖子

文 | 群學君

01

長久以來,中國人的審美觀都對「胖」保持了最大的尊敬。翻開任何一本繡像小說,就會很容易發現幾乎所有武將都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圓臉、白皙、微胖,完全沒有今天被視為「型男標配」的肌肉線條。

比如,《中興四將圖》里的岳飛。

宋 | 劉松年《中興四將圖 岳飛》

這是南宋的宮廷畫師劉松年根據時人回憶和史料記載描繪的最符合岳飛原型的畫像,給後世留下的彌足珍貴的傳世之作。

其實不止是岳飛,中國古代畫師描摹的古代名將,從武聖關羽開始,漢代的韓信、唐代的李勣、宋代的狄青、明代的戚繼光、清代的鄭成功,都是如此。中國古代長期重文輕武,一個戰將的最高評價標準,除了「弓馬嫻熟,膂力超倫」,上馬能打仗之外,更要「恂恂如書生」,下馬愛讀書。在文人畫里,越是習武之人,越要神態澹然,寬袍緩帶,體型雍容華貴,態度不疾不徐,這就是所謂「儒將」。所以,關聖人一定要讀書的,岳聖人也一定要讀書。

明 | 佚名《岳武穆讀書圖》

不僅是戰將,古代上流社會的男女,樣貌也大致如此,傳統中國有一個特別的詞語用來恭維這些人能擁有這般好身材:「富態」。

誰都知道,中國歷史上最「富態」的時代,是唐朝。不過這其中大概有很大的誤解。

唐朝人「以胖為美」是不假,不過不是我們印象里的「肥碩」「臃腫」,而是「豐腴」「潤澤」,按照今天生命科學的說法,體脂率大概在25%至30%之間。《開元天寶遺事》里,說楊貴妃「素有肉體,至夏苦熱」,這「肉體」,大約也不是後世冶艷幻想里顫巍巍的豐乳肥臀,而是隱約可見的肌肉。

別看楊玉環三千寵愛在一身,春從春遊夜專夜,但如果實在肥碩的過分,恐怕也不會很招唐明皇的寵愛。「肥環瘦燕」,在心愛的男人面前,楊玉環自詡身段舞姿不輸趙飛燕,《楊太真外傳》上說她的「微有肌也」,健美、挺拔、勻稱、豐滿,這大約才是那個一千年來讓無數人癲狂的貴妃本來的面目吧。

《妖貓傳》里張榕容扮演的楊玉環,距離本尊大概還是有些距離

02

更重要的是,有唐一朝,以胖為美也僅僅是盛唐時期的審美取向,換句話說,從高宗到憲總,這種「富態」之美大約僅僅持續了不到兩百年。不要說中唐以後貫休告誡世人「為人無貴賤,莫學雞狗肥」,就連唐明皇的兒子李亨選妃,標準都變成了「人間細白長」女子了。

儘管如此,這短暫的「以肥為美」,卻實實在在是物質富足,精神開放的盛世的象徵。

出於鮮卑的唐代統治集團,在審美取向上,繼承了北方草原民族崇尚健壯、剽悍的傳統,女性自然也不例外,武周時期,佛教昌盛,豐肥而有富態,形體柔美的菩薩造像,與當時的社會狀況互為表裡,也對唐代婦女的審美意識產生了極大影響。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因為與武則天的傳說而倍添神秘之感

相對於中原漢人的麵食文化,草原民族的日常食材中,肉奶製品的比例要高得多,動物脂肪與動物蛋白的大量攝入導致飲食結構的變化,成為「以胖為美」的物質基礎。

盛唐時代,物華天寶,國富民強,更重要的是上至天子下至黎民,胸懷廣大,心態樂觀,成為「以胖為美」的精神基礎。

更重要的是,從漢末到唐初,中國經歷了近400年的戰亂,人口由東漢末期的近6000萬,降到唐朝初年的約1300萬。連年兵燹,對黎民百姓的生活和生產秩序造成極大破壞,由此帶來的逃難和饑荒是人口驟減的主要原因。在饑荒來臨時,胖子有更大的存活幾率和生存優勢。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數百年戰亂中,胖人基因相較於瘦人基因,更容易得到保存和流傳。因此到了唐朝,胖人基因所佔比例要更高,人們更容易長胖,也更渴望長胖。

從這個角度說,「富態」這個詞,多少透露出胖之所以受到如此艷羨的原因,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體型的肥胖和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是直接相關的。只有達到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才有資格肥胖,因為他們有充足的食物來保證他們體內的脂肪維持在一定濃度,這是一般勞苦大眾所望塵莫及的。這是一個常識,要保證自己體重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需要大量攝入動物類脂肪,而只有那些有權有勢的人才是「肉食者」,而廣大的民眾只能勒緊褲腰帶甘做「食草動物」。

典型的唐代貴族女性,陝西歷史博物館藏彩繪俑

03

不僅僅是中國,在整個人類歷史的絕大部分時間裡,胖是健康、財富和權力的象徵,統治世界與改變世界的,也往往是胖人。

2008年,德國出土了迄今為止世界上世界上最古老的人體雕像,其製作年代至少在35000年以前。這尊被命名為「霍勒.菲爾斯的維納斯」袖珍女體雕像,以猛獁象象牙雕刻而成,身形矮胖,乳房碩大,腰身僅略窄於寬闊的肩膀及臀部,從其圓潤豐盈的程度足以想見肥胖並不僅是現代人的專利。

霍勒.菲爾斯的維納斯

實際上,一個世紀以來,考古學家陸續從歐洲、亞洲、美洲等地的史前遺址中發現了上百個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小型女性裸體雕像,雖然它們分布於不同的地域文明,卻具有共同點,都突出表現女性的生理特徵和生殖特徵——體態豐滿,胸部豐滿且下垂,腹部微鼓、寬闊,臀部渾圓而肥大。

這種對「豐腴肥碩」的身體的崇拜,一直延續到14世紀末期。

整個中世紀,都是胖子的「黃金時代」,頻繁的饑荒和災難導致大部分人的胃無法穩定地得到滿足,只有非常富裕的人才能「毫無節制地飲食」,所以,豐滿甚至肥胖的身材被認為是一項特權,是上等階層最直觀的標誌。在這一時期,減肥不是問題,如何變得更豐滿,更胖才是問題。

13世紀的醫生錫耶納的阿爾德布蘭丁認為,肉類最有營養,肉食能提供更多的力量,還能讓食用者長肉。所以,好身材要靠吃才能獲得,尤其要多吃肉食。而在中世紀的騎士文學中,暴飲暴食甚至被認為是勇武的象徵。比如,莫尼亞日·雷諾阿一頓掃光「五個大餅、五隻閹雞外加一塞梯爾葡萄酒」;而丹麥英雄奧吉爾的食量相當於三個農民,一小會兒就能吃掉四分之一頭大牛。維加萊羅認為,體力是騎士階層統治力量的體現,暴飲暴食和膀大腰圓意味著強大的體力,是統治者最直觀的外在標誌。

而在那時的中國,肥胖同樣是與權力相匹配的要素,比如人類歷史上曾經管轄領土最多的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就是以肥碩的身材聞名於世的。

04

15世紀時,肥胖的美好形象開始發生動搖,或者說,從那時起,對「胖」的污名化,不知不覺開始了。

文藝復興時期,繪畫越來越精細地描繪人體,身材成為表現不同社會階層的一個要素——下層民眾肥胖而粗魯,上層人物輕盈而勻稱。儘管此時豐滿的身材仍然象徵著權力和富有,但由於近代社會重視工作效率,肥胖開始和「遲緩」、「懶惰」、「愚笨」等負面評價聯繫在一起。

伴隨著肥胖形象的負面化,作為應對之道的減肥在歐洲應時而生。為了雕塑出完美的體型,緊身胸衣流行起來。緊身胸衣雖然勾勒出了女性的身體曲線,卻被稱作「鋼鐵刑具」,因為它不僅令穿戴者感到不適,還有折斷肋骨,損害內髒的風險。然而,為了身材的美麗,歐洲貴族女性還是趨之若鶩。

理想體形受流行所左右。束身衣風行了幾百個年頭,從萊斯特公爵夫人與子女的畫像(1596 年)可見,成人及兒童都穿著束身衣這種充滿束縛的服飾。

法國散文家蒙田曾借外科醫師帕雷之口,描述16世紀令人毛骨悚然的減肥術——帕雷曾在解剖台上解剖幾名「腰身纖細的美女」,他將「皮肉掀開,對我們展示那些女子交互重疊的肋骨」。這些女性為了追求苗條身材,任何肉體的痛楚都願意忍受。她們的身軀被緊緊束縛,緊到「身體側面被切出深到見肉的傷口。沒錯,有時候她們還甚至因此喪命」。

18世紀的啟蒙運動主張宗教寬容,卻對肥胖格外嚴苛。比如,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太子妃帕拉丁夫人在私人通信中哀怨,她的失寵、愚蠢和墮落都是因為身材「從輕盈到肥胖」,這使她「淪落到醜陋之人的行列」。肥胖不是小瑕疵,而是大災禍。

1751年出版的法國《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工業的理性詞典》中第一次出現「肥胖症」條目,即「身體過度豐滿」,是一種與「消瘦相反的疾病」。這時的肥胖症並不是科學意義上的疾病,而是一種社會觀念中的「病」,這種病特別偏愛女性和窮人。肥胖的男人較少被認為是肥胖症患者,而肥胖的女人常常受指責;窮人的肥胖是「病」,而銀行家和富商的大腹便便反而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

首次出現「肥胖病「條目的1751年版法國《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工藝的理性詞典》

05

進入20世紀,隨著工業化社會帶來的生活節奏加快和現代娛樂的興起,西方人對身材的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如果說此前人們保持身材主要是為了形象的美觀,那麼從20世紀開始,身材則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含義。

最為明顯的是,瘦的意義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在經典美術作品中瘦是死亡或者病痛的象徵,但到20世紀,瘦意味著精緻,象徵著力量和自由,是個人自主的象徵。精力充沛的面孔、沒有多餘脂肪的肌肉、苗條的身材成了新時代的女性美的理想典範。

而在中國,胖與瘦的對立在階級鬥爭的話語里,被更多賦予政治與道德的意義——一面是飽食終日的「富態」肉食者,一面是忍飢挨餓瘦弱羸餒的貧苦大眾,「富人胖,是因為有飯吃,窮人瘦,是因為無飯吃」的樸素表達,很快被上升為一種政治上的道德論調:富人肥胖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掠奪了窮人賴以生存的食物。時政漫畫家汪子美在1948年發表的一幅漫畫特別能體現這一點:一位闊佬一邊摸著飽脹的肚子,一邊吸食兩個已經皮包骨頭的窮人所剩無幾的精華。這幅漫畫的名字叫《人蔘》。

汪子美:《人蔘》

雖然瘦被政治賦予了道德的純潔性,但在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意識中,胖仍然是件好事,當一位村民向下鄉調查的中央領導表達自己生活水平大躍進時,會用「都長胖了」這句來進行概括。直到時間進入21世紀,許多出生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父母,在他們子女的下一代出生時,仍會真誠地祝福孩子「長得白白胖胖」。

改革開放之後,吃飽不再是一種奢望,而脂肪也不再是富人的專享。根據保羅·弗倫奇在《富態:腰圍改變中國》中指出,從1985年到2013年,中國城市男性的平均腰圍已經從63.5厘米增長到76.2厘米,短短的27年間,中國男人的腰粗了20%。「中國人胖起來」的願望看來終於達成了。

保羅·弗倫奇:《富態:腰圍改變中國》

歷史總是充滿弔詭,僅僅幾十年前,肥胖還是很多中國人的人生目標,而一旦這個目標真正實現了,事態就開始迅速走向反面——「減肥」迅速很多中國人的口頭禪,「要麼瘦,要麼死」甚至成為很多年輕女性的意識形態。非常弔詭的是,就像美國作家保羅福塞爾說的那樣,肥瘦與階級的匹配,與半個世紀前發生了根本的逆轉:

體重就是社會等級的宣言!一百年前,肥胖是成功的標誌,但那樣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天,肥胖是中下階層的標誌。與中上階層和中產階級相比,中下層的肥胖者人數是前者的四倍。

保羅.福塞爾:《格調》

06

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人類學家埃勒斯說,在今天佔主導的知識體系中,脂肪總被人與「令人討厭、糟糕或死氣沉沉的表現」相提並論,並因此飽受鄙夷,肥胖的身體被當做一種病態的不幸。

然而,實事求是的說,在人類歷史的絕大部分時期,脂肪曾經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它帶給人們能量、潤滑、滿足感和豐饒的喜悅,胖人即便不被深深尊敬,至少不會像今天這樣受到鄙視和羞辱。對一個胖子的尊重,其實也是對披荊斬棘的人類文明史的尊重。

當然,健康的瘦,或許更好。

參考文獻

昭楊:《肥胖的歷史:從以胖為美,到胖是一種病》(澎湃.私家歷史2014年10月19日)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俊美的年輕人,日後成為歐洲現代史上最著名的胖子之一,他是誰呢?歡迎留言寫下你的答案。

特別鳴謝

江蘇省慈善總會鄭鋼基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群學書院 的精彩文章:

所有人奔赴的晚餐 年夜飯的美食地理
愛因斯坦說:後世子孫很難相信,歷史上竟走過這樣一個血肉之軀

TAG:群學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