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子材拿下鎮南關大捷,清政府為何還選擇議和,原因讓人很無奈
1884年,看著清王朝逐漸沒落,法國人也按耐不住心中慾望,將戰火蔓延到了中國西南邊境,並一舉攻破鎮南關,並在此樹立了一塊書寫著中文的牌子。
「廣西的門戶已經不復存在了」
這一舉動震驚了全中國,面對法國的如此的行徑,清政府的管理者們也坐不住,兩廣總督張之洞奏請起用馮子才,督辦團練,組建編成「萃軍」。
馮子材上任後,便召集各路將領開會,表示如果讓法軍再次攻破鎮南關,則西南邊境將無險可守,兩廣勢必要淪為法國的殖民地,到時候你們就是民族的罪人。
在戰鬥中,馮子材身先士卒,起到表率作用。當法軍突破第一道防線時,馮子材帶領兩個兒子並親自手持長矛進行肉搏,並高呼:「如果再次讓法軍入侵廣西,我們有何面目面對人民」,直撲法軍陣地。
有了馮子材這個榜樣在,清軍的士氣也是倍受鼓舞,清軍愈戰愈勇,法軍不敵,尼格里只能率殘兵敗將逃離戰場,馮子材乘勝追擊,收復文淵、涼山。
經過兩天激戰,法軍傷亡93人,全線崩潰。清軍乘勝追擊,連克越南文淵、諒山。1885年3月30日,諒山被攻破的消息傳到法國,內閣總理引咎辭職。
隨後,李鴻章和法國公使在天津會談,簽訂了《中法新約》。約定法國軍隊移交台灣,中國軍隊撤出越南,從此越南脫離中國,成為法國屬地。
事實上,在議和這件事上,馮子材是不同意的,他曾打電報給他的上司兩廣總督張之洞,「議和者誅」。張之洞有沒有將馮子材的意見上奏給朝廷,不得而知,但是從朝廷發給張之洞的電文中,講述的議和的原因。打,沒有人能保證能取得最後的勝利,為了越南萬一丟了台灣,將更加麻煩。後人解釋這場戰爭,清廷及時把握戰機、以戰促和,顧及全局,也算是無奈的選擇了。
馮子材的一生都是在戎馬上度過,68歲他率軍赴海南島,鎮壓黎族起義。76歲中日甲午戰爭率軍北援,85歲在在南寧病死軍營。
※希特勒的宣傳部長,納粹咽喉,自殺前為何要特意毒死六個孩子
※晚清時走出國門的兩大奇人,一人轟動西方,一人先後娶兩任外國太太
TAG:帝王秘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