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外白渡橋是中國的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橋樑和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橋

外白渡橋是中國的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橋樑和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橋

外白渡橋是中國的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橋樑和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橋,同時也是自1856年以來在蘇州河河口附近同樣位置落成的第四座橋樑。由於處於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界處,因此成為連接黃浦與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

現在的外白渡橋於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車。由於其豐富的歷史和獨特的設計,外白渡橋成為上海的標誌之一,同時也是上海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的象徵。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將外白渡橋列為優秀歷史保護建築之一。 [1] 在上海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城市裡,外白渡橋仍舊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自1908年落成後,外白渡橋便是成為上海天際線的組成部分。

關於橋名「外白渡橋」的來源至今仍存在著許多的爭論,現

1987年外白渡橋

今已知最早是由上海工部局在1873年對原先木橋的稱呼。其中最為廣泛認可的解釋便是:「任何河流的上游稱之為里,反而言之河流

外白渡橋

的下游則為外。」在學者薛理勇的《外灘的歷史和建築》一書中有如下的表述:在一些情況下,漢語的內部和外部,指的是距離某一點的遠或近的程度。這種用法至今仍舊可見於上海的一些地方,而外白渡橋即屬於此類。因此更靠近上游的便稱為里白渡橋,而位於河口的,便自然而然的稱作為外白渡橋。而之所以稱之為白渡橋,是因為該橋建成後,凡是過河無需再支付過橋費,因此是「白」渡。 [2]

另一種說法是。白渡橋其名與唐代兩位同年出生的大詩人劉禹錫、白居易有關。

據史料記載,劉、白向來交深,即使貶謫遠離京都,仍不絕詩書往來,藉以相互慰勉。唐長慶四年(824年)春

外白渡橋橋牌

,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夏,白居易由杭州刺史調任東都洛陽太子少傅。據傳,白居易途中想看望故交劉禹錫,便乘車馬到屯溪,經蕪湖改乘船到和州天門山,再乘車馬到渡口。當時,劉禹錫已等在南渡口迎接。老友相見,悲喜交加。他們先在南渡口環顧片刻,又同乘一葉扁舟渡到北渡口。下船後,白隨口吟道:「和州漲水少橋橫,難得使君過渡迎。」豈料劉已會意,乃接吟道:「今有聖人波上踏,來朝或可地虹生。」吟罷相對開懷大笑。白又道:「為黎民計,此處當架一座橋。」劉道:「平水季節能架木板浮橋也好。」那次,白居易著實在和州住了幾日。後來劉禹錫為了志念,便將渡口命名為「白渡」。又兩年後的唐寶曆二年(826年)秋,劉禹錫罷任和州刺史調京都途經揚州時,正好白居易從東都也來揚州。兩位老友首次同游揚州,推心置腹,肝膽相照,分外親昵。劉不免又向白道歉:「可惜我只起個地名叫『白渡』,架橋未成。不知何年能架成『白渡橋』?」白安慰道:「將來總會生出一道『地虹』來。」於是把酒盡興,不知所醉。

上海因河而興,通江貫海,外白渡橋是上海市區連接滬東的重要通道,也把老上海金融與外貿運輸兩大支

外白渡橋 [6]

柱產業貫通一氣。

1937年上海淪陷,當時中國人過橋都要畢恭畢敬地向在橋頭站崗的日本兵鞠躬,稍有不慎就會遭到毒打或罰跪,甚至被狗咬。而在橋的東南面,就是記載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屈辱歷史的黃浦公園。

研究上海歷史的上海市檔案館館員張姚俊告訴記者,直接發生在外白渡橋上的最大事件便是1915年上海鎮守使鄭汝成被刺案了。在上海市檔案館裡可以找到的有關外白渡橋的照片中,有淞滬抗戰期間大量難民從閘北潮水般向南通過外白渡橋的情景,也有人民解放軍騎兵部隊從外白渡橋進城的畫面。

年逾百歲的外白渡橋默默承載著城市的榮辱,其交通功能已退居其次,如今的它樂當觀景台,每天讓中外遊客架起相機,對著彼岸新樓拍照留念。在許多海外遊子心中,外白渡橋的身影卻已化成一縷抹不去的鄉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夏日樂園 的精彩文章:

TAG:夏日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