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她講清楚了……
書藝咀華咀嚼書法藝術之英華
如題。
這句話是米芾在《論書-答翟伯壽》中說的。這句話出來之後,立即風靡書法界、書法理論界,大有被奉為書法用筆圭臬之勢。大家言必稱之,但米芾的意思究竟是什麼呢?一般的解釋是,這大致說的是「藏鋒」之意,所謂「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就是要求筆鋒在點畫盡處或虛或實地作收縮、回鋒處理。
這個解釋很容易讓我們想起,初學隸書的時候,也是講「欲下先上、欲左先右」,就是起筆要逆入,反方向入筆,目的是讓點畫顯得更加含蓄、渾厚。難道米芾就是這個意思?以米芾的超高水平,他需要特別指出這樣一個不怎麼高明的筆法嗎?很值得懷疑。
關於這個問題,當代著名女書法家孫曉雲在《書法有法》一書中也談到過。她說:
南宋姜夔說得很地道:「意盡則用懸針,意未盡須再生筆意,不若用垂露耳。」米芾的「無垂不縮」,顯然是指「垂露」。「無往不收」是指無論向哪個方向,都得收筆,意思同「無垂不縮」大同。所謂「再生筆意」,即「再生轉筆的勢頭」。
這段話雖然是引用南宋著名詞人、書法理論家姜夔的,但引用得很恰當,解釋也頗到位。更加直白點說,就是當一個字寫完了,不需要跟下面的字產生關係時,其豎畫就用懸針;反之,如果筆意未盡,跟下面的字還要勾連,無論是筆畫相連、還是筆意相連,那就不如用垂露了。而無往不收,則說的是要能夠留得住筆,無論筆畫寫到哪兒,都要有始有終、善始善終,不能虎頭蛇尾,這樣才能避免虛浮。
比如「陰(陰)」字,左邊的豎就是垂露,因為寫到這裡還沒有完,還要接著寫右邊的第一個撇,用垂露才能在筆意上相連。如褚遂良楷書《陰符經》中的第一個字「陰」,還有顏真卿的楷書「陰」字,還包括趙孟頫、董其昌、啟功等歷代大家無一不是這麼寫的。
再比如下面的「禪(禪)」字,分別是柳公權和顏真卿的,左邊示字旁的豎都是垂露,右邊單字的最後一豎都是懸針,這也符合書寫規律。
這看似簡單,卻不是所有人都會寫的,比如下面這幅「江湖字」:
.
這字一看就是江湖俗書,而作為一個單字,卻把最後一筆豎畫也寫成垂露,是頗為不妥的。
綜上所述,米芾這句話,重點在解決用筆的銜接問題。凡是筆意未盡,比如在轉筆時,筆勢還未盡,就要開始再次轉筆,跟下一個字相銜接,這時就會很自然地在筆畫上留下銜接的痕迹。像褚遂良《陰符經》、孫過庭《書譜》中,有很多撇畫,最後往往有一個小勾,就是這個道理。這一點,孫曉雲女士也有介紹,說這被紅學大家周汝昌成為「芒角」。
《書譜》局部
芒角,原本是植物的小尖葉,比如發出的新芽,也指筆鋒,有個詞叫「鋒芒」。周汝昌對「芒角」很重視,很有研究,甚至認為書法史就是一部芒角得失史。而芒角之所以常被忽視,是因為古人墨跡難以流傳,而碑刻中的芒角又最容易風化腐蝕,所以就很難見到了。芒角的失掉,大有損於字的神采。
米芾《紫金帖》(《鄉石帖》)
比如米芾上面這幅《紫金帖》,裡面的「金」、「用」等字的撇劃都露出了芒角,其用途和目的,無外乎就是為了跟下一筆作銜接。
TAG:書藝咀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