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20來歲如何才能不焦慮

20來歲如何才能不焦慮

GOOD NIGHT

March 28,2018

「一路艱險,也一路生機。」

——陳大力

成都

 無法長大

趙雷 

00:00/05:28

我前陣子住在成都,懶懶散散睡到下午,傍晚和兩三好友隨手一頓火鍋,渾話連篇。飯後來幾杯酒,或者去誰家裡坐坐,嘰嘰喳喳地點評綜藝,相擁大笑,人生愜意得…像一瓣漂浮在波光粼粼水面的天鵝羽毛。

在成都的朋友們都是一個電話就能牽出來的,幾乎準點下班,而且個個貪吃成性,沒太大志向,柔軟。跟我在上海認識的朋友們很不一樣。

我在上海約一個朋友,約他十次,他有八次都在加班,終於有一次陪我吃晚飯,吃至正中,只見那廝從背包里掏出電腦,開始一邊做excel,一邊接上司的電話。

他不是個例。就,上海也有休閑的地兒,但你在太多時候聽到的,見到的,還是行色匆匆。我20歲擠過上海的早高峰地鐵,人人穿得似精英,在車廂里卻被擠成紙片。我21歲去咖啡廳寫稿,耳旁的聲音若無關房子、車牌,也必有關「上次被甲方否掉的項目」,都是些生存的別名。

我想過「逃離」上海嗎,想過。17年冬天疲憊的時候,我都會抽空在手機上查查機票,恨不能立馬飛回去吃三個小時的火鍋。但我又清楚,像上海這樣充溢慾望的城市也太適合年輕人們做夢了,它龐大、蓬勃,是野心的叢林,它孕育了我的寫作生涯。

我覺得人的一生都會面臨這樣的兩個地方,一個像成都,溫和,舒適,讓人就想住在街邊的小樓里,一輩子家常瑣碎,沒有其他。一個像上海,旺盛,熱烈,再清粥小菜的人,也會在黃浦江邊聯想到《小時代》里,那種穿著細高跟塗著大紅唇,在雪地中奔跑,開香檳過夜的生活。人都會在這兩種地方搖擺,不知道自己該過平凡可貴,還是高歌猛進的人生。

不誇張地講,我幾乎每天都會收到至少一次類似於「大力,我很焦慮,怎麼才能活成你這個樣子呢」的消息,但很多人不知道,我其實也會焦慮。

我怕自己寫不出好文章,怕自己被飛速更迭的浪潮拋棄,我想過留在上海,但又怕自己無法承擔代價——人之所以焦慮,不是因為不夠強大, 不夠好,而是...人生總有那麼幾個,不得不直面未知的關口。

你不知道選擇高歌猛進還是平凡可貴的人生更好,每個人在親自去過之前,都不知道。

我最近在追一檔節目,叫《月是故鄉明》,不是那種做遊戲打打鬧鬧的綜藝,更像一部又一部小型紀錄片。

這檔節目里,馮侖坐著綠皮火車回到西安,去追憶他從前的人生。

馮侖是那種,我看了節目會感覺他親切的企業家,跟人說話眉眼喜悅,時不時還有玩笑,一點沒架子,相處輕鬆。但我喜歡他,是因為發現他身上有兩種力量的融合。

節目里有這麼個環節,在西安的美食街上用僅僅50塊吃到儘可能多的小吃。他有商人的精明,先給女主持買了肉夾饃,然後去試吃免費的東西,接著再買些幾塊十幾塊的糕點、飲料,最絕的是,他最後還給自己留了七塊錢,揣在口袋裡,不花出去。

他說他一直習慣給自己「留一點」,比如旅遊的時候不管多麼渴也不會把所有水喝光,以防意想不到的危機。

一看就是跟命運重拳交手過的人。

但他也有念舊的一部分在,比如都過了那麼多年,再回到自己讀書的地方,他還是張口滔滔不絕講出了西安很多品類的小吃。跟同學逛母校時,他看著已經換過一遍的建築,感嘆了一句,「我還是覺得老校區好」。

他當然也愛自己駐足過的地方,但他永遠不停止探索,就像他永遠在口袋裡留下一點錢一樣,他對這個世界留下了好奇的、新鮮的熱情。

他有句話我太喜歡了,他說人得有危機意識。如果沒有危機意識就處處都是殺機,有了危機意識,才見生機。——我覺得這也是對「焦慮」的貼切註解,我們克服焦慮,不是麻痹自己「我不再害怕了」,而是,想清楚自己怕什麼,為什麼怕,還可能會面臨什麼,以及,行動,為之儘早做好準備。

我想起自己這幾年,儘管依然眷念成都,卻從不後悔來過上海,我的眼界是在這裡打開的,我知道。雖然原地踏步是更安全的,但,人想要看到更多美景,就得支配更多的忐忑、慌張與恐懼。而且不能把方向走歪,雖追名愛利,亦不能受之侵蝕。

一路艱險,才能抵達。

前幾天看到一個標題大概是,「29歲到底要掙多少錢,才能安心步入中年呢」。

沒點開,但驚覺振聾發聵。原來我們20出頭的年輕人會焦慮,工作了好幾年,甚或已經組建家庭的人也會焦慮,焦慮沒那麼特殊,不管是誰,在什麼年齡段,其實都逃不過焦慮。

但即便焦慮,也不應就此收回探索的腳步。就像冠名《月是故鄉明》的中國勁酒這個品牌一貫主張的,人應該不懼困難,活出生機蓬勃,永遠對這個世界保持真誠的好奇心與探索欲。

或許中國勁酒知道,人生像酒,精心釀製才純粹。

(很喜歡這期視頻,推薦給你們看)

很打動我的細節是,節目最後馮侖跟老友們相聚,桌上擺著中國勁酒,大家正暢快地敘著舊,馮侖突然說,我老是想著要在酒桌上搗搗亂——那個瞬間,我彷彿看到了一個幾十歲的老男孩,光彩照人。

人生永遠有焦慮,也永遠有故鄉跟異鄉,我以前看過一首詩,裡面有一句:「走到哪裡都是異鄉人,哪怕面對自己。」

我想,對於勇敢探索的人來說,他自己是他的「異鄉」,整個世界也都是他的「異鄉」,正是不斷地離開、不斷地經受波折、不斷地在「錯位」中尋找自己,我們才成為了更好的人。

更加勇敢,更加夢想遠大,也更加堅定,更加溫柔。

▍來源:陳大力「chendali199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大學 的精彩文章:

重磅!2017審核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有你的學校嗎?

TAG:in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