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痛失東南亞市場 對Uber來說未必不是好事
性騷擾、侵犯用戶隱私、不善待司機,2017年的Uber宛如一出難看的八點檔,企業形象跌落谷底,創辦人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辭去首席執行官一職。
接任首席執行官一職的科斯洛沙希(Dara Khosrowshahi),一上任就宣布2019年要帶領Uber進行IPO(首次公開募股),而要達到這個目標,2018年就必須處理掉燒錢的業務、削減虧損,也就看到這周將東南亞業務出售給Grab的結果。
回顧過去幾年,這已經是Uber第三起業務出售,究竟Uber是怎麼走到今天這一步?
補貼戰太燒錢,Uber亞洲市場逐漸瓦解
「補貼」正是過去幾年Uber大燒錢的關鍵。
時間回到2016年,Uber在中國與滴滴出行打補貼大戰,廝殺之慘烈,讓Uber在中國的年虧損達10億美元,這經典的一戰終究不堪虧損畫下句點,Uber以350億美元將業務轉讓給滴滴出行,撤出中國市場,但仍持有滴滴17.5%的股權。
接著2017年在俄羅斯市場,同樣是與當地企業Yandex NV補貼戰打不下去,宣布以37億美元與Yandex NV共同成立一家公司,並將這家公司的經營權交由Yandex NV負責,雖然跟滴滴模式不太一樣,但也等同Uber退出俄羅斯市場。
東南亞也是同樣的慘況,過去Uber每年要付出2億美元跟Grab打補貼戰,但熟悉東南亞文化的新加坡平台Grab顯然更得心應手,去年七月,更獲得滴滴出行、軟銀投資25億美元(約新台幣763億元),口袋有錢、再加上主場優勢,Grab幾乎拿下東南亞叫車市場95%的大餅,本周再次循滴滴模式,將東南亞市場出售給Grab。
Uber自2009年成立以來,九年的時間補貼燒掉的錢高達107億美元,這次撤出東南亞,是繼中國後退出的第二大亞洲市場,目前僅剩台灣、日本、韓國還有殘存的勢力範圍,日本手機叫車仍不是太盛行,因此還有衝刺潛力,但中國滴滴出行今年一月宣布進軍台灣、日本軟銀與滴滴出行二月也宣布成立成立合資公司,進軍日本叫車市場。
在中國有滴滴、東南亞有Grab、日本有軟銀的情況下,Uber在亞洲市場幾乎被在地企業瓦解。
不敵東南亞本土勢力,Uber放棄苦戰、專心IPO
著眼東南亞6億5000萬人口龐大市場,先前Uber已經在東南亞投資7億美元,但仍不敵新加坡的Grab以及印尼的Go-Jek等本土勢力。
Go-Jek先前已經獲得Google、騰訊、淡馬錫控股的投資,目前估值約有40億美元;Grab除了前面提到獲得25億美元的投資,還與新加坡航空、印尼嘉魯達印尼航空策略合作,搶食商旅往返旅客;去年下半年,Grab 、 Lyft 、 Ola等競爭對手都獲得大筆投資,眼看IPO在即,繼續苦戰運營數字會不好看,因此設立停損點,處理掉經營困難的市場換股份。
從財務數字來看,2017年Uber年營收73.6億美元,總計虧損44.6億美元,如果再細看,第三季虧損15億美元、第四季虧損11億美元,情況似乎有慢慢好轉的跡象,逐步朝IPO目標邁進。
全球叫車平台勢力板塊逐漸明朗
在痛失中國、東南亞市場,Uber接連在亞洲吞下敗仗,目前亞洲叫車市場主要有兩大勢力,滴滴出行以及軟體銀行(SoftBank)。
據傳這次出售東南亞業務,是因軟銀不希望Uber投入太多競爭成本。軟銀同時投資Uber跟Grab,而叫車平台平台又是特別市場,通常一個區域只會有一個獨大的平台,當地人們習慣、信賴某一個平台,像是Uber在印度陷入苦戰,但軟銀卻支持當地品牌Ola對抗Grab、Uber這兩個自己也有投資的品牌,這也是為什麼軟銀(Softbank)旗下視野基金(Vision Fund)曾勸告Uber,應該要退出虧損嚴重的市場,將重心放在歐美、拉丁美洲、澳洲等主力戰場。
Uber前任首席執行官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的離開,也象徵叫車平台瘋狂大打補貼戰的時間逐漸過去,全球叫車平台勢力板塊逐漸明朗化。 Uber除了擺脫燒錢業務,朝IPO目標邁進,也正如同現任首席執行官柯霍斯洛夏西(Dara Khosrowshahi)所說的,要「發展全球最好的產品、服務和技術」創造未來的發展機會,也因此我們看到Uber推出醫療接送服務、Uber Freight卡車,甚至還要打造飛行計程車,告別過去的失敗與紛爭,積極找尋下一個成長點。
※需求超預期 YouTube Go現已擴展至全球130個市場
※Chrome 68起 所有HTTP網站將被列為不安全
TAG:十輪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