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有獎儲蓄,走過一段怎樣的沉浮?

有獎儲蓄,走過一段怎樣的沉浮?

有獎儲蓄,走過一段怎樣的沉浮?

左圖為上世紀50年代中國人民銀行有獎儲蓄廣告,右圖為上世紀50年代中國人民銀行有獎儲蓄存單。

搖啊搖,搖啊搖……已漸消逝的儲蓄搖獎機的沙沙聲響,曾經給人們悄悄露頭的物質慾望,平添了幾多快意、失意或夢意。 有獎儲蓄在中國,幾度風雨,幾經沉浮。雖然幸運兒鳳毛麟角,但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沒有什麼其他投資方式,把錢存進銀行,不但有利息,而且還能碰碰運氣,弄得好就能搬回花花綠綠的獎品,因此具有不小的吸引力。 初次相見 為何一再讓人「受傷」中國銀行史上的第一次有獎儲蓄,當推1919年組建的「中國實業銀行」。為了擴大融資,由實業銀行劃撥資本10萬元,在天津總行設立有獎儲蓄部,在市民中推出有獎儲蓄活動,一時間引來財源滾滾,令各家銀行競相效仿。 在此之前,上海灘出現過號稱「萬國儲蓄會」的組織,也曾宣稱「有獎儲蓄」。但是,它其實是外國商人「蒙著眼睛哄鼻子」的斂財勾當。19世紀末,一些外國無業游民遠渡重洋,奔赴「冒險家的樂園」上海灘淘金。有個叫班頓的法國人,到上海後一直沒有找到正當職業,又沾染上吸食鴉片的嗜好,很快囊空如洗。於是,他和幾個臭味相投的人一合計,想出了借「有獎儲蓄」之名作誘餌的歪門邪道。起初,班頓一夥投石問路,先發行100元票面的小額獎券,約定5年還本。未料想,絕大多數儲戶沖著獎金而來,而對還本期限長短並不在乎。於是,班頓等人遂將票面總額提高至2000元,15年還本。 為了忽悠儲戶,「萬國儲蓄會」還仿照西方人壽保險的模式縝密設計產品,讓人感到一頭霧水。譬如,以當年銀行零存整取利率為準,若存滿15年,所得本息合計應在5500元以上,可投入「萬國儲蓄會」滿15年後歸還的卻僅有2000元本金。又如,對儲戶設定了種種嚴苛限制。只要儲戶稍稍逾越或提出中途退會,存款統統「充公」。同時,規定儲戶每月交款日以開獎前一天正午為時限,過了12時就視為欠交,逾時補交儲蓄款項,即便中獎也不能領取。 就這樣,靠著對儲戶血汗銅鈿的巧取豪奪,幾個西方混混搖身變為大腹便便的「銀行家」。到1927年,「萬國儲蓄會」的存款總額估算至少在2.5億元至3億元之間。同期,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發行的紙幣總數則不過1.3億元。 一旦有人中獎,「萬國儲蓄會」就會誘導幸運兒撰寫感謝信,傳達狂喜之情,並結合「輕而易舉」「發財致富捷徑」等口號,在報紙上連篇累牘地大做文章。同時,讓業務推銷員對中獎人貼身緊逼,抓住其得隴望蜀的心理,鼓動對方把獎金悉數投入新一期「有獎儲蓄」。許多人一時腦熱,連本帶獎繼續參加,到頭來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萬國儲蓄會」發展迅速、無孔不入,非但在上海租界開門揖客,還在全國各大城市乃至比較富庶的城鎮設立分支機構,甚至漂洋過海延伸至海外,在暹羅(今為泰國)亦設有分會,攫取華僑的辛苦錢。 騙人的把戲只能蒙蔽一時。1935年8月,經濟學家馬寅初率先在報刊上揭露「萬國儲蓄會」,引起普遍關注。許多儲戶紛紛提出退會,當時的政府也下令禁止國人參加未經核准的有獎儲蓄。但直至195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清理「萬國儲蓄會」遺存舊賬時發現,雖然大部分賬冊已被銷毀,但還有應該償還儲戶的存款摺合舊人民幣1000餘億元(大致相當於新人民幣1000萬元)。 1934年,當時的政府為獨立辦理信託保險業務,提倡全民儲蓄,推行政府集中採購制度,要求中央銀行設立中央信託局,下設中央儲蓄會,辦理有獎儲蓄。從老宣傳畫中足以看出,這個中央儲蓄會的「後台」之硬、基礎實力之強、獎項誘惑之大。 中央儲蓄會吸收儲金,採用會單形式,分全會(面額2000元)、半會(面額1000元)、1/4會(面額500元)三種。儲戶每月交納的儲金分別為12元、6元、3元,至交足票面金額為止。主事者從當月儲款總數中提出25%充作獎金,以抽籤方法分配於中獎儲戶;存滿15年後,照票面金額發還儲金,並加給紅利。 資料表明,中央儲蓄會還設立監理委員會,邀集上海灘的大人物和金融界領袖充任監理委員,審核資金運用狀況。據統計,當時會單發行額為31369號,儲戶數達84478戶。誰知天有不測風雲,1938年以後,通貨膨脹就像一個四處遊盪的幽靈,致使法幣面臨一輪接一輪的貶值,最終淪落為一張廢紙,不少儲戶遭受慘重損失。時代感召 人人儲蓄國家富足上世紀50年代,為鼓勵群眾踴躍參加儲蓄,中國人民銀行於1950年12月開辦零存整取定期有獎儲蓄活動,存期一年,按月搖獎兌獎,以10萬整戶為一開獎單位,以部分利息作為獎金,部分利息作為到期利息。 那時的大街小巷,處處張貼著為有獎儲蓄搖旗吶喊的宣傳畫。雖然畫面的表現手法略顯生硬,但傳導的理念樸素而直白:「參加有獎儲蓄,對國家建設有貢獻,對個人生活有幫助。」 還有一些銀行的招攬之術,拋開了花里胡哨的圖案設計,視覺直奔主題:「有獎儲蓄——頭獎2000萬元。每月10日開獎,平均每25戶有1戶中獎。」這個2000萬元,摺合新人民幣2000元,在當時抵得上一個普通工人四五年的收入。再觀儲種特點介紹,概括簡明扼要,大小字體排列如梅竹相間,彰顯個性、分外醒目,很能把握儲戶的心理。值得一提的是,廣告語也與眾不同:「一人儲蓄一家歡樂,人人儲蓄國家富足。」此等遞進式的話語渲染,充滿人情味的幸福感召,把有獎儲蓄的亮點描摹得淋漓盡致。 同時,更有很多銀行在想方設法,通過其他多種渠道積極籌措資金,支援國家經濟建設。例如,走街串巷宣傳有獎儲蓄的意義和好處,向市民細心講解儲蓄章程和辦法;組織流動服務小組深入政府企業、里弄街坊;實行連帶上班制,方便儲戶存款和領獎;降低存款起點,推出小額貼花有獎儲蓄存單,攢齊一年就可參與搖獎。而且,還時有便民創新之舉,如有獎儲蓄能夠「通存通兌」。凡此種種,為的是讓儲戶看得見、摸得著、拿得到。 應該看到,「大躍進」時期的有獎儲蓄,也不免受到了「浮誇風」的侵擾。每組有獎儲蓄存單的印量,由原來的6位數猛增至8位數,竟欲與人民幣發行量試比高,嚴重背離了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再加上容易引發「不勞而獲」的******心理,令管理者的神經高度緊張。1960年,有獎儲蓄戛然而止。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通知稱,有獎儲蓄含有物質刺激作用,易助長人們僥倖心理,與黨的精神不符,因此「年內一律停辦」。 對於已經辦理的有獎儲蓄如何「善後」?文件解釋:「零存整取有獎儲蓄自1961年1月1日起改為計息,活期有獎儲蓄在1960年第四季度內,最後一次開獎後改為計息……原來通存通兌的做法,流弊很多,絕大多數儲戶也沒有這種需要,不利於培養群眾的節約習慣,也不便於檢查推動儲蓄工作,銀行內部考核也缺乏依據,應予廢止,其具體步驟,可由分行自定。新辦這種儲蓄的地方,應即規定不通存通兌,在哪個儲蓄機構存款,即在哪個儲蓄機構支取。」 當然,為體現「以人為本」,通知里對儲戶可能出現的情緒也提出了做好疏導工作的要求:「有獎儲蓄改為計息以後,有些群眾還可能有意見。因此,必須做好宣傳解釋工作,把取消有獎改為計息的意義,結合進行社會主義教育加以宣傳,首先要提高幹部的思想認識,以便有效地在群眾中開展工作。現行的零存整取定期儲蓄有一定優點,應同時宣傳,由儲戶選擇,不要偏廢。開展儲蓄應以定期為主,但不放鬆活期,今後應進一步貫徹這個精神,把主要力量放在開展定期儲蓄上去。」「捲土重來」 緊俏獎品引發追捧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有獎儲蓄再度回歸人們的視線。從鳳凰牌自行車到蝴蝶牌縫紉機,從紅燈牌收音機到海鷗牌照相機,獎品設置多為「三轉一響,彩電冰箱」。反正,社會上的緊俏商品,統統都到銀行的獎品展台上集合了。 恢復開辦有獎儲蓄業務伊始,未免有些畏首畏尾、「羞羞答答」,擔心與「五講四美三熱愛」的社會氛圍背道而馳。但是,資金融通市場的形勢和百姓消費理財的新興需求,還是將有獎儲蓄重新推向了風口浪尖。 那個年代,但凡家用電器,都是炙手可熱的「奢侈品」。想往家裡搬回一台,光有鈔票不成,還得憑票供應。所以,銀行攜手相關企業以有獎儲蓄為招徠,讓尋常百姓在支援國家建設的同時獲取一份「額角頭碰著天花板」的期盼,贏得朝思暮想的熱門商品,無疑叫人心潮激蕩。 中國工商銀行徐州市分行1985年度集體有獎儲蓄的宣傳資料,就把市面上甚為搶手的彩電列為頭獎,並在海報末尾標註「感謝上海無線電四廠、蘇州電視機廠為我市集體儲蓄提供彩電作為頭獎獎品」。而且,彩電大獎分2次開出,「第1次凱歌牌,第2次孔雀牌」。就算高唱不了「凱歌」,還有望看到「孔雀」開屏,老百姓心頭的火苗不斷在升騰…… 為示公開公正,那時全國很多電視台都會實況轉播有獎儲蓄的搖獎過程,收視率直逼「春晚」。萬眾矚目之下,人們或給搖獎機搖出的幸運兒投以羨慕的目光,或為自己手中的存單獎號差之毫厘而捶胸頓足,或因暫未參加有獎儲蓄而摩拳擦掌……五味雜陳之餘,不少人又點燃起奔往銀行認購新一期有獎儲蓄的希望之火。 隨著有獎儲蓄的進一步發展,獎品也在不斷升級。黃金飾品乃至旅遊項目先後亮相,價值最高的獎項竟為市區住房一套。當時,政府公文處理單上是這樣寫的:「擬支持,撥出一定房屋供『有獎房屋儲蓄』以增加儲蓄,為解決現在資金緊張大有益處,反過來又能支持發展商品住宅所需貸款資金。」 當然,有獎儲蓄之獎,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加之規範商業銀行的經營行為、消除高息攬存現象、體現公平合理的利息分配原則等,有獎儲蓄的弊端逐漸顯現。1999年,中國人民銀行對有獎儲蓄業務再次亮起「紅燈」。 (作者單位:上海市銀行博物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