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開羅的角落,這些工匠支撐起當地人生活的信心

在開羅的角落,這些工匠支撐起當地人生活的信心

各位讀者:

不知你們對於埃及的首都開羅有著怎樣的認知呢?在這個阿拉伯半島與非洲的交匯處,幾萬年前人類便開始從這裡走出非洲。而尼羅河又給這座城市帶來了水源,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明。

印象中的開羅是和胡夫金字塔、埃及豔后這樣的元素聯繫在一起的。但是在宏大歷史背景的角落裡,埃及真正的文化傳承在大大小小的街巷中,巨大的金字塔已經在風沙中被掩埋過半,開羅人代代相傳的技藝卻仍在煥發新的生機。

這一次,我們為你介紹一處開羅集市中的手工藝者們。在埃及動蕩的局勢下,這些工匠仍舊在製作著充滿埃及特色的商品,支撐著當地的商業文化,也支撐著當地人生活的信心。

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台長

PHOTO - theguardian.com

印象中的埃及永遠是一副蒼涼的沙漠中矗立著巨大金字塔的樣貌,但是在尼羅河流經的首都開羅,卻是一片繁榮的景象。在這裡的 al-Darb al-Ahmar 集市中聚集了一千多家大大小小的手工作坊,他們製作帳篷、書籍、箱子、絲綢等一切你能想到的東西,並將這些傳統工藝傳承給子子孫孫。

PHOTO - theguardian.com

作為阿拉伯世界千年來的文化中心,開羅保存了大量阿拉伯民俗傳統風格的老城。埃及底層工匠們生活方式,文化習俗都蘊藉在眼前這些依山而建的沙漠色建築中。拱形的通道連接起一個個手工作坊,工匠們在這裡售賣他們的親手製作的工藝品。

PHOTO - theguardian.com

幾百年來,這條街上的織布工為前往麥加朝聖的穆斯林們製作衣服、帳篷以及馬鞍,這些布料上都縫製了神秘的宗教圖騰。在每年的伊斯蘭公曆12月,它們陪伴著朝覲者從蘇丹清真寺啟程,越過蘇伊士運河,不遠萬里前往阿拉伯半島。

PHOTO - theguardian.com

在整個集市不足一平方英里的面積里有著超過40處古迹,從 Fatimid 到 Ottoman 區,每個地方都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不過這裡的旅遊業卻由於開羅的一系列恐怖襲擊而衰退,外國遊客出於安全的考慮不願前往,當地只有一些同樣是穆斯林的印尼人來這兒上大學。不過,在這些傳統工藝品的包圍中之中,老人悠閑地抽著煙散步,婦人耐心地整理著梭線,似乎一百年前這裡就已經如此。

PHOTO - theguardian.com

在清真寺旁的手工紗染坊里,印染師 Salama 已經工作了73年,由於常年用手把一股股的棉線在染池裡推揉,不僅是他的指縫,幾乎整個地面和牆面也都被染料浸染成了黑色。雖然棉線在運輸到這裡之前已經在工廠里進行過著色處理,為了讓顏色的附著力更強,這裡的工匠仍需進行一次露天的手工補染。

PHOTO - theguardian.com

書籍裝訂在這裡同樣用手工完成,人們仍然小心翼翼地使用著尺子這類工具進行操作。這些各色各式的硬紙殼書皮也依然保留著古典的樣式,散發著莊嚴厚重的歷史感。在埃及這樣一個南部沙漠延伸數千公里的國家,多少年之後這些薄薄的紙頁都會被埋進歷史的塵埃中吧。

PHOTO - theguardian.com

在穆斯林國家,地毯和祈禱墊永遠十分暢銷,一塊精美手工地毯的生產卻需要及其繁瑣的工序。兩個人坐在一張矮凳上,操作使用巨大的織布機,在一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六天的情況下,六個月後才能生產出一張大尺寸的地毯。

PHOTO - theguardian.com

曾經是拳擊手的 Hasan 現在可能是開羅城裡最有名的玻璃吹制工匠。他的作坊在一個頗為神秘的地方——開羅郊區的墓坑,首都過度膨脹的人口使得人們不得不搬到這些神廟和墳墓中間。

PHOTO - theguardian.com

暖橘色的火焰在有兩三人高的爐子里熊熊燃燒,Hasan 映在土牆上的影子顯得高大而深邃。他本人也把這份職業和鬼魂聯繫在了一起,甚至令人聯想到所羅門國王欺騙士巴女王的那段歷史,他半開玩笑地說自己是在攝取人的魂魄。

這些工匠們從他們父輩那裡承襲了各式各樣的手藝。作為底層勞動者,他們不僅凝聚著埃及的民間文化,也同樣是歷史的記錄者。「什麼也沒有改變,吃飯、售賣、生活依舊如此。」當問及一位工匠對革命活動「阿拉伯之春」的看法時,他這樣回答。這個國家最靈巧而勤勞的一群人,就是這樣堅韌而從容地面對歷史賦予的苦難,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盛開出燦爛的文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荒野氣象台 的精彩文章:

這裡有今年冬天最後一場雪
下一個假期,去這10家酒店享受旅行

TAG:荒野氣象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