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博物館藏古籍善本大觀
原標題:蘇州博物館藏古籍善本大觀
《妙法蓮華經》七卷 (後秦)釋鳩摩羅什譯 唐五代泥金寫本 此經書1978年發現於蘇州瑞光寺塔第三層塔心天宮,共7卷。每卷引首有經變圖一幅,畫面泥金繪製,線條精工流暢,佛像莊嚴生動。國家珍貴古籍名錄號00056。
《金光明經懺悔滅罪傳》 版框尺寸 34×131厘米 卷端題名作「三藏法師曇無讖譯」。每卷引首均有卷前扉畫,題名「金光明經第一變相」(其餘相類),內容為佛教經變圖,每圖中繪3~6組佛教故事,生動地刻畫出神佛、動物等形象,外加海水八寶圖案邊飾。每卷尾均鐫有「大宋端拱元年戊子歲二月□日雕印」,每軸卷後有行楷墨書題識「孫氏女弟子經」。國家珍貴古籍名錄號07181。
《東萊呂太史文集十五卷別集十六卷外集五卷麗譯論說集錄十卷附錄三卷附錄拾遺一卷》 (宋)呂祖謙撰、(宋)呂祖儉輯
《纂圖互注揚子法言》十卷 (漢)揚雄撰、(晉)李軌、(唐)柳宗元、(宋)宋咸、吳祕、司馬光注,宋刻元修本,何澄跋,存二卷(六至七)
蘇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風物清嘉,在江南煙雨氤氳著的寫意山水中,在私家園林蔥蘢的精緻迴廊上,歷代走出了眾多吳中文人,這些文人墨客以詩書成名,書香綿延,世澤久長。尤其是明清兩代,藏書刻書家層出不窮,高峰迭起,如錢謙益絳雲樓、汪士鍾藝芸書舍、瞿啟甲鐵琴銅劍樓等,皆獨步一時,翹楚書林。雖歷經歲月滄桑,仍有大量古籍圖冊分藏於各公立機構和私人藏家處,其中珍善之本為數頗夥,成為見證這座2500多年古城文化淵藪的精美文物,也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蘇州博物館成立於1960年,草創之始,蘇州博物館和蘇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前輩們就積極搜求古籍文獻。當時諸多社會賢達紛紛慨然響應,將庋藏多年的收藏無私捐獻給國家,朱德元帥的恩師李根源先生、民國元老何澄(亞農)之女何澤慧女士、顧沅後人顧翼東教授,均是其中代表。「文革」時期,蘇州博物館也搶救保護了大批珍貴的古籍善本,並完好保存至今。若沒有蘇州博物館歷任前輩們無私忘我的尋訪搜剔,就沒有今日高枕安卧於蘇州博物館藏書樓庫房中的森森古籍。他們和歷代的學者仁人一樣,是這座博物館、這座城市、這個民族的文化之火的守望者與傳薪者。
蘇州博物館圖書館所藏中文古籍有10萬餘冊(含捲軸、冊頁等),大部分屬於民國以前(1911年前)的線裝刻本及稿、抄、校本,雖不雲多,亦可曰精善,尤其是佛教經卷、地方文獻、碑帖拓片、名人手稿等,均為極富特色的館藏佳品。在2007年開展的全國古籍普查工作中,蘇州博物館迄今已有56種古籍入選全國珍貴古籍名錄、127種入選江蘇省珍貴古籍名錄,其中不乏歷史文獻性、學術資料性、藝術代表性俱佳的珍品。
在這些古籍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佛教經卷。江南地區自魏晉以後崇佛之風日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即是昔日盛況之描繪。1978年,於蘇州城南瑞光塔第三層塔心天宮窖藏中的一隻楠木黑漆嵌螺鈿經箱內,意外發現沉睡了千年的後秦釋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七卷七軸,每軸皆由寫經高手在深邃碧藍的瓷青紙上以泥金楷書精抄,字體寬舒,間架沉穩,氣韻高古,洒脫秀逸。每卷卷首又有泥金細筆繪佛教經變故事,線條纖若遊絲,舒捲自如。卷七後有泥金正楷書跋:「時顯徳三年歲丙辰十二月十五日,弟子朱承惠特舍凈財收贖此古舊損經七卷,備金銀及碧紙,倩(請)人書寫,已得句義周圓添續良因,伏願上報四重恩下救三塗苦,法界含生俱治利樂永充供養。」知為五代後周世宗顯徳三年(956年)寫本。與此碧紙金書本同時重見天日的是雕版印刷後秦釋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存六卷,刻字精細謹嚴方正端穆。卷一前引首瓷青紙有泥金行楷題識:「天禧元年九月初五日,雍熙寺僧永宗轉舍《妙法蓮華經》一部七卷,入瑞光院新建多寶佛塔相輪珠內,所其福利上報四恩下資三有,若有瞻禮頂戴者,舍此一報身極樂國。」知為北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封入天宮,其刻印時間當在北宋初或更早,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佛教經卷之一,版本價值不可估量。此二部《妙法蓮華經》一寫一刻,可謂蘇州博物館館藏善本中的鎮館之寶。
除上述者外,北宋寫本《佛說觀世音經》一卷,北宋初寫本《佛說天地八陽經》一卷,北宋初泥金寫本《佛說阿彌陀經》,北宋天禧元年寫本《佛說相輪陀羅尼經》一卷,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金銀寫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北宋開寶七年(974年)刊《開寶藏》刻本《雜阿含經》五十卷、《金光明經》四卷,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刻本《金光明經懺悔滅罪傳》一卷,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杭州趙宗霸開雕刻本,漢文、梵文兩面印刷《大隋求陀羅尼神咒經》一卷,宋湖州思溪圓覺禪院刊《思溪藏》刻本、宋元平江府磧砂延聖院刊《磧砂藏》刻本《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宋兩浙轉運司刻本《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等等,均法相莊嚴、異彩紛呈,極富學術版本價值和藝術觀瞻性。
中國雕版印刷史源遠流長,歷代刻書汗牛充棟,但世人每以宋刻元槧為臻品至尊。蘇州博物館所藏宋元刻本不多,宋呂祖謙撰《東萊呂太史文集》十五卷、《別集》十六卷、《外集》五卷、《麗澤論說集錄》十卷,宋呂祖儉輯、宋嘉泰四年(1204年)呂喬年刻、元明遞修本《附錄》三卷、《附錄拾遺》一卷,此書雖僅存《文集》卷六至十五、《附錄》三卷、《附錄拾遺》一卷,但流傳有緒,先後為明代徐紅雨樓、清代蔣綺三徑齋、鄭傑注韓居、日本島田翰、民國田吳炤、沈曾植、劉之泗諸家迭藏,並有劉之泗跋。宋郭茂倩輯、元至正元年(1341年)集慶路儒學刊、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遞修刻本《樂府詩集》一百卷、《目錄》二卷,此書乃元代官刻書籍,系中書省轄下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司所分管的集慶路刊刻。此書曾為潘祖蔭篋中舊物,全書有其朱、墨雙筆校改。宋朱熹撰、元刻本《詩集傳》十卷,此書曾經歸汪士鍾閬源書齋所有。漢揚雄撰,晉李軌,唐柳宗元,宋宋咸、吳袐、司馬光注,宋刻元修本《纂圖互注揚子法言》十卷,此書是何澄於1925年,在北京宣武門內頭髮衚衕冷攤上以兩枚銀幣易得。另外,又如宋蘇軾撰、題,宋王十朋纂集,宋劉辰翁批點,元刻本《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二十五卷,元左克明輯,元至正刊、明修刻本《古樂府》十卷等,也頗具價值,彌足珍貴。
《中說》十卷 題(隋)王通撰,(宋)阮逸注,明初刻本 書中鈐「慧□」白文豎長印、「吳郡□□宗□收藏」朱文豎長印。此種為何澄(亞農)子女所捐贈。國家珍貴古籍名錄號04421。
湯文正公文稿不分卷 手稿本(清)湯斌撰(清)田蘭芳、吳大澂批,(清)王廉跋 湯斌(1627~1687年),字孔伯、別號荊峴,晚號潛庵。順治九年(1652年)進士,著有《湯子遺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號06159。
明代刊本之精善名貴者與古刻相比亦不遑多讓,自古即有下宋本一等之評。蘇州博物館所藏明代古籍涵蓋了有明刻書早、中、晚三期,擁有大部分帝號時代的刻書。宋阮逸注《中說》,系明初據宋建安本翻刻。元劉履撰, 明初何景春刻本《選詩補註》八卷、《補遺》二卷、《續編》四卷,此書一名《風雅翼》,為福建建陽縣刻本。明周思徳輯,明宣德七年(1432年)楊震宗刻本《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四十卷,這些都是典型的明代早期刻書,風格鮮明。宋朱熹撰,明吳訥輯,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琴川郡守周凰刊本《晦庵先生五言詩抄》一卷、《晦庵文抄》七卷,此書曾入常熟鐵琴銅劍樓,清咸豐時經學者王振聲先後三度校改,朱墨雙筆細細勘正,並一再長跋,又有葉裕仁、方宗誠、李芝綬、王慶長諸跋,開卷墨華爛然。明吳祺、顧潛纂修,稿本(明弘治十五年以後)《〔弘治〕崑山志》十四卷,明吳寬、王鏊、林世遠等纂修,明正德元年(1506年)刊、嘉靖增修本《正德姑蘇志》六十卷,此二種同為蘇州本地學者所著本地誌乘,鄉邦文獻有賴他們的不輟筆耕,才能世代傳承綿綿不絕。後者為著名學者、《宋平江城坊考》作者王謇捐贈。明祝允明纂明正德十一年稿本《正德興寧志》,此書為明代草聖祝枝山就任廣東興寧知縣期間親筆撰寫。祝氏一生無意仕途,為官僅僅4年,其所書詩文篇章,雖隻字片墨亦為世所珍,何況親筆纂書方誌,更屬海內無儔。希哲書寫此冊時正當中年,通篇行楷勁朗,取法魏晉,富卓爾不群之氣,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傑作。元滑壽撰,明成化鈔本《十四經發揮》,此書版式舒闊,是重要的中醫針灸秘笈。與此煌煌巨冊相映成趣的是明楊慎輯,明嘉靖四年成都楊氏刊巾箱本《楊升庵輯要三種》十二卷,可至於美人掌心把玩,令人愛不忍釋。首冊書衣有民國畫壇巨擘吳湖帆,以極小的瘦金體工書題跋:「壬申十二月八日,內江張大千、武進謝玉岑同集亞農灌木樓,出此明印袖珍本三種,即請孫伯淵君重裝,題此志快,吳湖帆書。」可證一時文會之盛。明楊循吉撰,明萬曆元年(1573年)上海顧從徳芸閣刊木活字本《松籌堂集》十二卷,此書開本也很小巧,且是活字印刷,但字體痩硬有致。細讀之下,又覺字裡行間隱隱透出娟雅清秀。此種曾是董其昌、毛晉、汪士鍾、錢大成書齋長物,並有批校。明馮夢龍輯《甲申紀事》十三卷,為明弘光元年(1644年)馮氏自刊刻本,也極為少見。
《吳郡文編》二百四十六卷 稿本(清)顧沅輯,王同愈跋 藍絲欄抄紙,書口下有「然松書屋」。首冊書名葉有江陰聞詩親筆墨署「吳郡文編」,落款「聞詩題」。此種為顧氏後人、復旦大學教授顧翼東先生捐贈。國家珍貴古籍名錄號06479。
眾多的稿、抄、校本,是蘇州博物館館藏清代古籍的最大特色。其中既有位高權重的名臣,如清湯斌撰,稿本《湯文正公手書文稿》,此書有田蘭芳、吳大澂批,王廉跋。又如清潘世恩撰,稿本《潘世恩日記》存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至二十六年之記載;清潘祖蔭撰,稿本《潘祖蔭日記》存清同治二年(1863年)、光緒七年(1881年)至十三年、光緒十五年至十六年;清洪鈞撰,稿本《洪鈞日記》存清同治九年至同治十年、光緒二年至光緒四年、光緒七年至光緒九年、光緒十年至光緒十三年、光緒十八年至光緒十九年。又有著述等身譽滿學林的碩儒,如清惠棟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稿本《周易古義》,吳中惠氏家族,乃清代著名的學術世家,紅豆老人惠周惕、子紅豆先生惠士奇、孫小紅豆先生惠棟,皆為海內儒林所推重,與高郵王氏、金壇段氏並稱樸學泰斗。再如清鈕樹玉撰,清嘉慶四年(1799年)稿本《說文新附考》;清王芑孫撰,稿本《王鐵夫先生游山詩》存一卷。清張廷濟撰,稿本《張廷濟日記》存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二十三年。此外如元郭翼撰,清乾隆鈔本《林外野言》二卷,此書為長塘鮑廷博以朱、墨、黃三筆批校,又有勞格墨批和丁祖蔭紙條夾批;明陶宗儀輯,清昭文張金吾愛日精廬精鈔本《游志續編》,有趙宗建批校句讀。
這些稿、抄、校本中亦有蘇州名門望族的詩詞文賦隨筆日記,如潘世恩、潘曾瑩、潘曾綬、潘鍾瑞、潘祖同、潘祖蔭、潘觀保著述20餘種,又有近現代學者名人的作品,如清馮桂芬、陳瑒撰,稿本《西算新法直解》八卷。清謝家福撰,稿本《燐血叢鈔》四卷,此書為了解太平天國時期蘇城劫難的重要史料。清吳蔭培撰,稿本《吳蔭培日記》存清光緒二十六年至三十二年。清葉昌熾撰,清光緒十二年稿本《藏書紀事詩》,緣督廬主人所著《藏書紀事詩》,被譽為「藏家之詩史,書林之掌故」,是每一位從事古籍整理與版本鑒定人士的必讀經典。而在諸多稿、抄、校本中,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清顧沅輯,清道光八年(1828年)稿本《吳郡文編》,此書系顧湘舟用「然松書屋」藍絲欄稿紙精抄而成,煌煌80巨冊,搜羅歷代文人有關蘇州的名篇舊制,就當時所能知者幾乎一網打盡,又有眾多學者名家如石韞玉、梁章鉅、董國華、王同愈等,紛紛題名、作序、綴跋,實在是清代蘇州地方文獻之集大成之作。此種為顧氏後人、上海復旦大學教授顧翼東先生無私捐贈,將此無價瑰寶化私為公,高風亮節令人欽佩。
人生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倏忽而逝。但一代又一代的書生墨客以他們短短几十年的生命,默默撰寫著一冊又一冊的心血文字。當千載之下,斯人雖已遠去,他們用生命雕鏤成的書卷還依然活在世間。每一個走進博物館展廳的觀眾,每一個坐在圖書館查閱資料的讀者,當您欣賞著櫥窗里的捲軸,當您閱讀著手中的古籍,希望都能寶愛這些先賢們遺留下的珍貴手澤。願我們能更加珍惜善待古籍善本。唯有如斯,方能使所有美好的書籍世世代代傳遞下去。
※回首2017年 古籍拍賣「慢牛」依舊
※《圖說敦煌二五四窟》背後的故事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