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浮躁時代中,我們如何認識幸福、把握幸福?

在浮躁時代中,我們如何認識幸福、把握幸福?

幸福,

是指一個人的需求

得到滿足而產生長久的喜悅,

並希望一直保持現狀的心理情緒,

幸福並不與快樂、快感、方便完全劃等號。

GIF

幸福可以劃分為四個維度,滿足、快樂、投入、意義。每個維度的幸福都是好的,但是將淺層次的快樂轉化為深遠的滿足感和持久的幸福感是一件益處更大的事情。

談到幸福的條件,必然包括慾望的滿足,而中國社會自古以來是人倫禮法的社會,因此歷來只有少數哲人會談及,比如荀子主張:「養人之欲,給人以求。」戴震曰:「遂欲達情。」多數的哲學家談及幸福,特別是宋明理學家和明清的經學家在面對自己的崇高理想和社會責任時,一般會摒棄過多的人慾,追求較高的人生價值,以合天道,救濟蒼生。

尚書說:「天道福善禍淫。」在中國早期的文獻典籍里,就把福和善連在一起。孔子說:「君子憂道不憂貧」 、「君子謀道不謀食」。相對於士大夫階層應該奮力追求最高層次的善,也就是道福,物質的滿足顯得微不足道。

中國哲學中的幸福觀

儒家特別提出孔顏樂處等理性之樂。理性之樂對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影響是巨大的,形成了中國民間幸福感的重要心理取向;傳統文化中又有對慾望節制的倡導,促就人們形成知足常樂的思想。

GIF

中國的主流文化表面上似乎並沒有倡導人們追求現實的幸福與快樂,也從來沒有一派思想把追求現實的幸福當作人生的目標與動力,從基本需求滿足上的幸福及至最高精神需求滿足所達到的幸福,在客觀上共同造就中國人形成了樂天知命的心態和性格,形成中國人幸福感的獨特體驗。

幸福是最終最高的善

對於幸福,從亞里士多德時代到今天,不論哲人賢達,還是芸芸眾生,無論是形而上的,還是世俗的,都曾認真思考過。因為,幸福是人類本性中所追求的終極,是人生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與我們的靈與肉密切相關。

GIF

人類在幾千年對幸福的追求、感受和認知獲得的體驗中,總結了幸福的本質和基本條件,有一個普遍的基本的幸福觀念,這就是:幸福是最終最高的善,而為人類奮力以赴的目標。」亞里士多德不反對財富和肉體的享樂,認為這是促進幸福的條件,但也強調幸福生活就是善良生活。柏拉圖更是把幸福定義為靈魂的和諧——真正有品德人的生活狀態。

幸福感深受文化影響

文化會影響甚至主宰人們對幸福的主觀體驗,即影響或主宰人們的主觀幸福感。

文化是建構幸福觀及塑造個人幸福主觀經驗的重要力量,文化也因此為人們設定了幸福的不同來源與條件。現代人文精神缺失,過分以金錢和物質衡量幸福,甚至將其作為衡量幸福感的唯一標準,西方哲人說我們早已經淪為生產鏈條上的機器了,甚為可悲。

GIF

傳統文化提供了實現幸福感途徑的各種思想基礎,幫助社會各階層的人士在自己可以企及的範圍內實現理想人格,在服務社會中體味現實之上的理性之樂,為中國人提供了一個周全、圓融的幸福途徑和願景,幫助中國人在不同的環境中,保持積極向上、心向未來的樂觀心,這也正是國人長久保持泰然樂觀的精神動力。

這樣的文化思想,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現代人提供了一種多重意義的幸福範式,幫助現代人在追求和實現幸福的過程中,回歸本性,重視文化基因中的幸福本質,理解多層次意義上的幸福。個體在滿足基本人性需求的基礎上,通過不同的道路追求到自己真正、持久而深刻的幸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心正舉 的精彩文章:

親近智慧:回歸教育本質,倡導人文教育
談一談市場經濟與自由主義哲學

TAG:正心正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