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不自知?這些「溫度」疾病偏愛6種人
春暖花開時節,很多人又開始制定旅遊計划了。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游,氣溫都是首先要考慮的。
人體有一個比較正常的溫度,當體溫計顯示37℃左右時,說明我們很健康。要保持這個體溫,又不藉助任何外在取暖或降溫設備,那麼周圍環境溫度必須在28℃左右。
天冷添衣物,天熱開風扇或空調,都是為了保證身體維持在健康的溫度。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身處比較極端溫度的環境下。因此,提前了解溫度會對身體帶來哪些影響,以及應對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酷暑天氣
小Pi要告訴大家,出門前不用太過糾結於溫度計上看到的示數,因為空氣濕度才是影響你實際感受(體感溫度)的關鍵,比如:
· 當溫度計顯示為29℃,而空氣濕度為0,那麼你可能會覺得氣溫只有26℃。
· 當溫度計顯示為29℃,而空氣濕度為80,那麼你會覺得氣溫已經升到了35℃。
高溫環境會對人體健康帶來危險。氣溫在32℃~40℃時,人可能會出現熱痙攣和虛脫狀況;在40℃~54℃時,中暑虛脫的發生率會增加,此時應當盡量減少活動;高於54℃的氣溫很容易導致中暑。
其他跟溫度有關的疾病還包括:
· 熱衰竭
· 中暑
· 肌肉痙攣
· 高溫性水腫
· 昏暈
高溫疾病表現癥狀
根據病症類型和病情嚴重程度,表現癥狀也會有所不同。常見虛脫的癥狀有:
· 大量出汗
· 疲勞或疲乏
· 頭暈
· 起身時頭暈或兩眼發黑
· 感覺虛弱但脈搏很快
· 噁心
· 嘔吐
常見中暑癥狀有:
· 皮膚髮紅,碰上去很燙
· 脈搏很快,跳動有力
· 失去知覺
· 體溫超過39℃
如何應對高溫疾病?
如果有人失去知覺,或表現出任何中暑、虛脫跡象,請立即撥打急救電話。
應對中暑性虛脫,盡量保證患者位於陰涼處,身上用濕冷的衣物蓋住,小口啜飲水,直到癥狀有所緩解。
應對中暑患者,應盡量用濕冷衣物蓋住身體,也可以通過淋冷水浴來降體溫。總之,應盡量將患者帶到溫度較低的區域。在專業人士到來前,不要飲水。
預防措施
在高溫環境下,一定要保證充足的飲水。如果不知道自己飲水是否足夠,可以觀察尿液顏色,如果尿液色淺或近乎無色,就說明身體不缺水。需要提醒的是,不能僅靠口渴來判斷自己需要喝多少水。另外,如果發覺身體失水過多,或流汗量大,還要記得補充電解質。
衣物不宜穿得太過厚重,要根據體感及時調整。如果在室外環境中,記得要進行防晒措施。
在氣溫較高的天氣,盡量避免待在封閉不透風的環境中,如汽車內。
6種人易患高溫疾病
· 4歲以下兒童,或65歲以上老人
· 身處環境溫差驟變,從冷環境突然進入高溫
· 超重或肥胖
· 服用利尿劑或抗組胺藥物
· 吸食毒品,如可卡因
· 身處環境熱度係數較高(氣溫和濕度都較高)
極寒天氣
同高溫環境一樣,溫度計的示數只能作為參考,風速和體表濕度也是影響體感溫度的關鍵。在異常寒冷的環境下,特別是還有寒風,人可能會很快出現低體溫症;另外,掉入冰水裡也會導致浸泡性低體溫症。
跟低溫有關的疾病包括:
· 低體溫症
· 凍傷
· 戰壕足(或「下肢水腫」)
· 凍瘡
· 雷諾綜合征(由於寒冷或情緒激動引起發作性的手指(足趾)蒼白、發紫然後變為潮紅的一組綜合征)
· 冷麻疹
除了這些疾病,寒冷天氣還會給出行帶來諸多不便,比如大雪天氣等。
低溫疾病表現癥狀
如果體溫低至37℃,人可能會出現:
· 顫慄
· 心跳加快
· 協調性下降
· 突然想小便
當體溫降至33~30℃,會出現:
· 顫慄頻率降低或停止
· 昏迷
· 感覺睏倦
· 無法走動
· 從快心率迅速切換至呼吸緩慢
· 淺呼吸
體溫在30~22℃,會出現:
· 呼吸微弱
· 反應輕微,或沒有反應
· 無法動彈,對刺激沒有反應
· 血壓低
· 可能會昏迷
如果體溫低於22℃,肌肉會變得僵硬,血壓會變得極低甚至沒有,心跳和呼吸也會停止,身體會逐漸死亡。
如何應對低溫疾病?
如果在低溫環境中有人出現上述表現,且體溫在35℃一下,請立即撥打急救電話。
應對低體溫症,儘快將患者移至溫暖環境,脫除濕冷衣物,並從身體中間開始為其取暖,包括頭部、頸部、胸等。可以喝一些熱飲,但不要攝入任何酒精。當患者身體開始回暖,也要保證其處於乾燥、保暖環境中。
應對凍傷,將患處浸泡在溫度不高於40℃的熱水裡,然後用紗布包裹住。將受傷的手指或腳趾單獨隔離開,以避免因摩擦導致進一步損傷。不要摩擦或使用患處/患肢。
預防措施
想要預防低溫疾病,最好在降溫前,就採取這些措施:
· 攝入充足食物和水分
· 避免攝入酒精或咖啡因
· 保證有貼身熱源
· 戴帽子、手套或其他能保證頭部和手暖和的裝備
· 多穿幾層衣服
· 在皮膚和嘴唇上塗唇膏或護膚油
· 最好能有多餘衣物能夠更換
· 如果是在雪地環境,記得要帶墨鏡
5種人易患低溫疾病
· 4歲以下兒童或65歲以上老人
· 喝酒,喝咖啡,或吸煙
· 缺水
· 皮膚裸露在寒冷空氣里,特別是運動或出汗時
· 低溫環境時身上潮濕
※下巴短小的人睡覺時更容易猝死?8個面部特徵預示疾病
※經常用手機增加腦瘤風險?這4類是高發人群
TAG:PiPi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