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憤怒&抑鬱!背後的罪魁禍首究竟是誰?

憤怒&抑鬱!背後的罪魁禍首究竟是誰?

文章來自「科學大院」公眾號

作者:趙序茅

喜怒哀樂,人之常情,這些感情可以帶來強大的殺傷力,比如單憑「天子之怒」就可 「伏屍百萬,流血千里」。而「抑鬱」也不含糊,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20個人中就有一個抑鬱症患者!

那麼憤怒和抑鬱究竟是咋回事,誰是這一切幕後的操手?科學家通過研究小白鼠,已經有了一些結論。

憤怒與抑鬱(圖片來源於網路)

憤怒:我的地盤必須聽我的!

憤怒似乎更多地產生在雄性動物種身上,不僅人類世界,但梵谷等雄性動物大多會「怒」。「怒」在動物裡面更多地表現為領域行為,而領域行為在雄性身上表現比較明顯。

何為領域行為?

生態學家對領域一詞曾有過各種解釋, 如「領域是受動物所保衛的一個區域」,「領域是動物的一個排他性獨佔區」,「領域是不允許競爭對手闖入的一塊禁地」等等。但有些生態學家對領域的解釋則不那麼嚴格,認為只要動物之間(個體之間或群體之間)所間隔的距離大於它們在隨機佔有適宜生境時所間隔的距離,就可以認為是佔有領域。

領域行為,簡單說就是動物佔有的生存空間,允許自己或者家庭成員活動,其他「人」不準進來。你若不聽,硬要闖入,它便會「怒」。很多動物的憤怒表現不一樣:如果被激怒,川(滇)金絲猴會給你呲牙瞪眼,老虎會發出咆哮……

動物之怒(圖片來源於網路)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偏偏就對這「憤怒之源」產生好奇,於是開始研究「怒從何來」。但凡研究,多數情況下要犧牲我們的小白鼠了。

研究的結果是,科學家在小鼠的大腦中發現了引起憤怒的神經元細胞,這些神經元細胞在一個叫下丘腦腹內側(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 VMH)的區域聚集。這塊區域可以調控荷爾蒙激素,控制恐懼、食慾、性慾。看到了沒,控制食慾和性慾的區域位於大腦的同一位置,所謂「食色,性也」那是完全有科學依據的。

VMH區域控制動物的「憤怒」,這在之前的研究就早已被證實,算不上新的發現。然而這批專家們的貢獻在於「從中篩選出4000個參與憤怒的神經元細胞」。諸位看官不搞科研,不知其苦。要從8千萬個細胞中篩選出4000個參與調控憤怒的細胞,無異於大海撈針啊。這實實在在是燒腦的過程,當然不僅燒人腦,還燒電腦,燒電,燒錢……

處於攻擊狀態的小鼠(圖片來源:https://www.popsci.com/aggression-mouse-brain-nurture-nature)

找到控制憤怒的細胞後,下面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了。

專家們發現,只要刺激到這些神經元細胞,小鼠就會發怒,就如同一個控制發怒的按鈕。被激怒後的雄鼠會撕咬、驅趕進入自己「地盤」(領域)的其他雄鼠,甚至連雌鼠也咬住,即便研究人員把牙刷、尺子放進去,它也照咬不誤。

如果這些被激怒的小鼠進入其他小鼠的地盤,會怎樣呢?科學家又進行了兩組實驗:

實驗1

把一隻單獨生活的小鼠激怒之後,丟進關著其他小鼠的籠子。結果它怒氣衝天,進來之後反客為主,對別的小鼠又是撕咬又是驅趕。把「主人」鼠嚇一跳。因為在小鼠的世界中,在別人地盤撒野的情況很少發生。

實驗2

這隻小鼠和別的小鼠生活在一起,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建立了社群關係。同樣被激怒後,外來的小鼠進入它的地盤,它依然會「怒」。而如果把它放進另一個籠子,接觸到新的同伴,這隻小鼠卻異常地淡定,規規矩矩的!

社群關係(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是為什麼?

這說明,社群關係會讓小鼠保持冷靜。建立了社群關係的小鼠,後天的學習讓它明白,進入其他小鼠的領地要規規矩矩的,可以怒,但是要剋制,不能表現出來,否則就會挨揍。而那些獨自生活的小鼠,沒有建立社群關係,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怒,什麼時候不能怒,一旦受到刺激就發火。

這些針對小鼠的研究如果可以弄清楚產生憤怒的機制,對於人類的研究同樣受用。

抑鬱:大腦里的拔河賽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抑鬱症是心理問題,現在的研究證實,抑鬱真真切切是一種腦部疾病,不可忽視。如何會發病,這要從大腦的結構說起。

大腦中有一個叫海馬體的結構,它的下方存在一個叫外側韁核(Lateral habenula)的部位,它是大腦中的一個「反獎勵中樞」,是一個「壞機構」,因為人的種種負面情緒,比如恐懼、焦慮緊張,都和它有關聯。與此同時,在海馬體的下方還存在一個「好機構」——單胺核團(Monoamine),它被稱為「獎勵中樞」,是產生快樂的地方。

人體的精妙之處就在於動態平衡,哪一方太強都是不利的。「好機構」和「壞機構」是彼此制衡的,如果壞機構的勢力太強,負面情緒就重,就抑鬱了。同理,好機構過強也不行,那樣容易造就一個快樂的250。這兩個機構平日里是如何運作的?

圖中描繪了外側韁核(圖中綠色示意部分)與兩種情緒狀態下的大鼠(圖片來源於http://www.bioon.com/biology/Class18/580933.shtml)

中國浙江大學的胡海嵐團隊在2018年揭示了外側韁核的一種特殊放電方式,弄清楚了抑鬱產生的機制

平日里「獎勵中樞」(reward centres)和「反獎勵中樞」(anti-reward center)都是通過放電來發號施令,控制情緒的。一般情況下,這兩大機構都是單次放電,好比兩人打仗,裝備是半自動步槍,勢均力敵。由於種種原因,「反獎勵中樞」突然升級了裝備,擁有了重機槍。這樣「反獎勵中樞」不再單次放電,而改為「簇狀放電」,那麼「獎勵中樞」就沒得玩了。結果便是負面佔據了主導,抑鬱產生了。

抑鬱的產生及治療(圖片來源於浙江大學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網站)

這個研究同樣離不開小白鼠的無私奉獻。科學家是通過對比正常小白鼠和抑鬱小白鼠大腦區域的反應得出上述發現的。

正常小白鼠好找,如何找到抑鬱的小白鼠?這時就要對小白鼠進行「強迫游泳」實驗了:把幾隻小白鼠同時丟進水裡,正常的小白鼠會拚命掙扎,表現出強烈的求生慾望。而那些抑鬱的小白鼠則表現出「行為絕望」——瞬間放棄,進入懸浮不動的狀態。

科學家們接下來通過光遺傳學技術,誘發小鼠外側韁核的簇狀放電,相當於給「反獎勵中樞」發高級裝備。然後再把小白鼠丟進水中,於是上次還在求生掙扎的小白鼠,立即生無可戀。

那麼有沒有一種藥物可以緩解或者治癒抑鬱?

當然有。

外側韁核的簇狀放電依賴於大腦中最主要的興奮性遞質谷氨酸受體(NMDAR)。如果有一種物質能夠阻斷外側韁核放大招——開啟簇電模式,殺殺「壞機構」的氣焰,此消彼長,它的對頭「好機構」就會發出作用,抑鬱就可以減輕了。

有一種藥物——氯胺酮,可以通過阻斷外側韁核的簇狀放電發揮作用,幫助「獎勵中樞」對付「反獎勵中樞」,進而減輕抑鬱。但是,這裡也面臨一大風險,那就是氯胺酮也是K粉的主要原料!不過,發明氯胺酮藥物在先,弄懂其作用機制在後。也就是說,之前給抑鬱症病人吃這種藥物的時候,只知道管用,至於為啥管用,其實並不完全明白(科學家並不是制毒犯啊!)。

氯胺酮(圖片來源:https://baike.baidu.com/)

氯胺酮作為一種毒品,在臨床上作為抗抑鬱藥物使用還有很大局限。科學家仍然在尋找和設計更為安全有效的抗抑鬱藥物。目前在研究中,科學家又發現了多個嶄新的藥物靶點,希望研製出更好的藥物。

說了這麼多,還是熬點雞湯補補腦:脾氣不好的同學,多多參加社會活動,後天的學習可以抑制憤怒;感覺心情抑鬱的同學多做些快樂的事情,大腦中的「獎勵中樞」佔據了上風,大腦中的「反獎勵中樞」就沒法嘚瑟了,抑鬱就有望緩解啦。

參考文獻:

[1]https://www.popsci.com/aggression-mouse-brain-nurture-nature

[2]Yang, Y., Cui, Y., Sang, K., Dong, Y., Ni, Z., Ma, S., & Hu, H. (2018). Ketamine blocks bursting in the lateral habenula to rapidly relieve depression.Nature,554(7692), 31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抑鬱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說治療抑鬱症就像學習乘法表?
黃子韜回應抑鬱傳聞:我很陽光,被楊冪一句話打臉

TAG: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