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每天古書畫:元 黃公望 代表作三幀

每天古書畫:元 黃公望 代表作三幀

黃公望(1269-1354),元代畫家。本姓陸,名堅,漢族,江浙行省常熟縣人。後過繼永嘉府(今浙江溫州市)平陽縣(今蒼南縣)黃氏為子,居虞山(今宜山)小山,因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中年當過中台察院椽吏,後皈依"全真教",在江浙一帶賣卜。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趙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畫筆力老到,簡淡深厚。又於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稱「淺絳山水」。晚年以草籀筆意入畫,氣韻雄秀蒼茫,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擅書能詩,撰有《寫山水訣》,為山水畫創作經驗之談。黃公望是元代著名全真派道士、畫家。字子久,號一峰道人,又號大痴道人,平江常熟(今蘇州常熟市)人。本姓陸,名堅,幼年父母雙亡,族人將其過繼給永嘉州(今浙江溫州市)平陽縣(今蒼南縣)黃氏為子,因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其山水畫宗法董源、巨然,由此生髮,自創一格;創淺絳山水,畫 風雄秀、簡逸、明快,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為「元四家」(外三家為吳鎮、王蒙、倪瓚)之首。

黃公望 徐賁 快雪時晴圖卷 故宮博物院藏

元 黃公望 快雪時晴圖卷 紙本設色 29.7×280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徐賁(1335-1393),明初畫家、詩人。字幼文,祖籍四川,居毗陵(今江蘇常州),後遷平江(今江蘇蘇州)城北,號北郭生。張士誠抗元,賁避居蜀山(今江蘇宜興)。洪武七年(1374)征起,官至河南左布政使,以軍隊過境,犒勞失時,下獄死。工詩,與高啟、楊基、張羽齊名,稱「吳中四傑」, 亦被列為「十才子」之一。擅畫山水,亦長於墨竹。傳世作品有《秋林草亭圖》、《蜀山圖》等。

明 徐賁 快雪時晴圖 卷 絹本 墨筆 29.7x90.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該卷有元代書法家趙孟頫題寫引首「快雪時晴」四字。尾紙另有明項元汴、於騰二家題記。從趙孟頫題的引首至徐賁畫後隔水共鈐有「項元汴印」、「項墨林鑒賞章」、「安儀周家珍藏」等一百三十七方印。曾經明項元汴、安岐等收藏。《墨緣匯觀》、《汪氏珊瑚網》、《佩文齋書畫譜》、《式古堂書畫匯考》等書著錄。

元 趙孟頫題《快雪時晴圖》卷引首

黃公望畫水墨雪景山水,層岩疊嶺,奇峰寒林,白雪皚皚,寒氣襲人。山下房舍數間,山間升起一輪紅日。天空用淡墨渲染,以烘托雪的潔白,山石用乾筆皴擦,枯樹用濃墨意筆寫之。筆法蒼勁雄奇,線條簡練嫻熟。無款印,黃公望於卷首自識「余以遺景行」,說明此圖為黃氏所作。其中黃公望跋曰:「文梅公大書右軍帖字,余以遺景行,當與真跡並行也。黃公望敬題。」

徐賁《快雪時晴圖》收在黃公望《快雪時晴圖》中。圖中繪雪後晴空,長松挺立,遠處山峯若隱若現,一輪紅日映照兩山之間。山中樓閣上,遊人或在賞雪,或在讀書、環境十分優美。其山石皴法及林木畫法均學北宋郭熙,以水墨墨烘染,筆力遒勁,氣象寒疏而且清麗冷峻之感。

——————————————————————————————————————

元 黃公望 丹崖玉樹圖

元 黃公望 丹崖玉樹圖 立軸 紙本 設色 43.8x101.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黃公望(1269-1354),字子久,號一峰道人,又號大痴道人,平江常熟(今屬江蘇)人。公望本姓陸,名堅,幼年父母雙亡,族人將其過繼給永嘉(今浙江溫州)黃氏為養子,這位黃公年已九十,膝下無子,得子萬分欣喜,笑道:「黃公望子久矣!」因改姓名,叫黃公望,字子久。其山水畫宗法董源、巨然,由此生髮,自創一格;創淺絳山水,畫風雄秀、簡逸、明快,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為「元四家」之首,後人把他與吳鎮、王蒙、倪瓚合稱「元四家」。

元 黃公望 丹崖玉樹圖 局部

1959年,中國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在籌劃一項書畫展時,無意間發現了黃公望的一幅畫。經專家鑒定,這幅畫便是其淺絳山水畫的代表作《丹崖玉樹圖》。本圖無作者款印,由圖中時人張翥的題款「一峰居士精神健,此筆前生應畫師」可知此圖為黃公望所作。另有陸行直、王國器、徐霖、無名氏等多處題款。裱邊有明董其昌二跋,清潘亦雋一跋。此畫曾被董其昌、張見陽收藏。

元 黃公望 丹崖玉樹圖 局部

元代中期以後,以「元四家」的崛起為標誌,文人山水畫發展到完全成熟的境地,成為中國傳統繪畫的大宗,從此代表了整個元代繪畫的時代精神。黃公望,號大痴道人,為「元四家」中年齡最長者,在山水畫史上享有極高的聲譽,被推為「元四家之冠」。其繪畫受趙孟頫、荊浩、關仝、李成的影響,晚年大變其法,自成一家。喜用書法中的草籀之法,筆意簡遠逸邁,風格蒼勁高曠,對明清山水畫影響極大,許多作品被後人當做範本臨習。由黃公望創立的淺絳山水,在元代漸為流行,它與唐代的青綠重彩山水及從中脫胎而出的五代、兩宋之水墨山水各放異彩,此後則三管齊下,形成中國山水畫的三大重要表現形式。

《丹崖玉樹圖》為黃公望的晚年之作,最能代表黃公望在山水畫方面具有突出成就。黃公望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他學董源、巨然一路的畫作,《丹崖玉樹圖》便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幅。圖中山巒重疊,高松雜樹遍佈於窠石坡岸之上,梵寺仙觀掩映于山石林木之中,若隱若現,點綴左右。山下林木蔥鬱,坡石相間,一位老者正策杖徐行,溪橋橫卧,凈水流深,一派幽遠渾融的景象。整幅畫中群山積翠,層巒疊嶂,頗有宋畫宏大的氣勢。近處長松用長線條勾輪廓,然後皴鱗片、勾松針。其餘雜樹或圈、或點,皆溫潤柔和,無強悍之氣和奇峭之筆。山石多採用平緩圓渾的山體結構,長短披麻皴兼施,先以淡墨勾皴,再用濃墨點苔,層層提醒。景往後移,丘壑連綿,遠樹含煙。整幅畫面設色淡雅,蒼然渾秀,體現了畫家寄情於景、寄樂於畫的平淡天真的藝術風格,那份獨有的筆墨意境令人回味無窮。

元 黃公望 丹崖玉樹圖 局部

《丹崖玉樹圖》構圖甚繁,用筆卻甚簡。畫面下方留有大部分空白,山石少皴或不皴,與全皴的亂石形成對比,愈顯畫面之空靈而充實。設色淺絳,淡冶秀雅,筆法松秀。在筆法上,變宋人的繁縟縝密為簡括松秀,減弱水墨刻畫,改以勾皴為主,略加渲染,生動地表現出了江南山巒質地鬆軟、平淡秀逸的特點。正如清代畫家惲壽平所說:「其皴點多而墨不費。」由此在深厚中透出清虛疏宕的氣韻。黃公望的這種淺絳山水畫法不僅發展了董源、巨然的山水畫傳統,表現出江南清麗明潔的山色,也符合元人洒脫超逸的審美觀,為後世所崇尚和發揚。

黃公望一生大部分時間在南方雲遊,在師法傳統、師法造化上都下了很大工夫,力求將主觀情懷熔鑄於自然景物的刻畫。這在他的《寫山水訣》中可見分曉。他雲遊時極其注重寫生,總是「於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於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記之」。他通過觀察總結出:「樹要四面俱有干與枝,蓋取其圓潤。」他所遊覽的松江、太湖、杭州一帶的山水皆與北方峭拔雄奇的山勢有異。南方的山水既開拓了他的心胸、涵養了他的精神,又豐富了他的繪畫題材和表現方法。這種物我同一的特色,正是黃公望繪畫的真精神。

元 黃公望 丹崖玉樹圖 局部

由於《丹崖玉樹圖》作於紙本上,較之《天池石壁圖》、《九峰雪霽圖》等絹本作品更能彰顯出筆墨融合的韻味,用筆松秀,點染隨意。畫面不像董源、巨然的山水畫那樣濕潤滃然,幾乎不加煙雲烘染,在不著筆處體現出迷濛浮動的雲煙霧氣。畫作虛實開合,增添了山水的靈秀,故雖崇山滿紙而無迫塞之感。王原祁評黃公望畫作時曾云:「每見其布景用筆,於渾厚中仍饒逋峭,蒼莽中轉見娟妍,纖細而氣益閎,填塞而境愈廓,意味無窮。」此作堪為代表。

——————————————————————————————————————

元 黃公望 富春大嶺圖軸 紙本墨筆 74.2x36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富春大嶺圖軸》,紙本,水墨畫。縱74厘米,橫36厘米。縱觀此圖,富春山重巒疊嶂,山巔曉霧迷遮,若隱若現。山腳江岸相接,兀石環抱,坡上叢樹槎丫,繁茂崢嶸。畫中山徑蜿蜒,盤伸幽谷,行間,可見小橋草廬隱落。遠處深澗,飛瀑簾掛,緩緩下瀉,給人一種「發思古之幽情」的空靈超脫感。畫作構圖嚴謹而富有變化,上虛下實,樹石橋廬和筆墨的重心都偏於畫幅下方,窠石、雜樹苔痕斑剝,翠潤欲滴,畫得縝密而具體。山腰之上,則寥寥數線,幾抹淡墨一帶而過,把整個山巔巧妙地隱於雲霧之中,似有若無,深懸莫測,給人以更多的意境想像餘地。

《富春大嶺圖》以生宣紙繪製,這在元代繪畫中鮮見。宋元時期的書畫用紙,通常都使用熟紙(或絹)或加以硾漿而製成的半熟紙,到了明代,書畫中才逐漸見到用生紙作畫,但使用仍不太普遍,至正德、嘉靖以後,生紙作畫才推廣流行。《富春大嶺圖》則大膽使用生紙,它較之熟紙或半熟紙,不僅繪製難度大,更加之它用墨淡逸,水份含量多,要運筆自如,掌握得當,確實要具備很高的藝術技巧。於今,透過那水墨交觸的筆道,仍可顯見出墨韻淫淫的濕潤感,無怪清代評論家張庚稱此圖是「純用濕筆連皴帶染而成,是以得深沉渾厚之致,浮嵐藹藹欲滴,杜詩『元氣淋漓障猶濕』可移美也」。(張庚《圖畫精意識》)。

元 黃公望 富春大嶺圖軸 紙本墨筆 74.2x36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作者:陰山工作室)

————————————————————————————————

每天更新的「書畫藝術收藏」,微信公眾號:zhouzzq637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藝術收藏 的精彩文章:

每天古書畫:明 沈周《雲林蒼潤圖》
國畫清風雅集:弘一法師 繪畫作品

TAG:書畫藝術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