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臨終前,留下三大伏筆,防備朱棣,可惜造化弄人
自公元963年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以後,中國歷史上幾乎再也沒有出現過藩鎮割據導致改朝換代的情況出現,只有一次情況例外,就是明代的「靖難之役」。當時,朱棣被封燕王,坐擁養馬之地,僅用兩年就將建文帝的南京城攻破。
很多人對此深表懷疑,朱元璋一代梟雄,為何不思前車之鑒,要分封這麼多王?這不得不從明朝的實際情況去分析:
明代之前是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元朝,中原文明慘遭浩劫;在元朝之前,遼、金、西夏都曾經給宋代形成了巨大的威脅,朱元璋本人的民族思想也非常濃厚,甚至對宋代降將的後代也實施過懲罰。
朱元璋在這件事上左右為難,相比讓外人做節度使或者藩王,選擇分封自己的兒子們鎮守北方更為穩妥,其中9人號稱「九大攘夷塞王」,燕王朱棣就是其中之一。依據朱元璋的構思和規劃,九大塞王未來要不斷北伐,以保障國家不再受到宋代之禍患。而終明一代「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也正是來自於開國皇帝所留下的這個傳統。
但是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也是由宗親發起的,所以宗親也不靠譜,朱元璋也很明白。實際上朱元璋臨終之前,對此也是思慮周全,他本來就沒有打算讓諸侯王長期存在,而是希望他們經過二十年左右的北伐之後,邊疆穩固,實力卻衰弱,然後削藩。
於是明太祖留下三大伏筆:
太子朱標繼承皇位,朱標為人忠厚,深得人心,這些兄弟們大多數受過朱標的恩惠。
秦王朱樉(shuang),與朱標同為馬皇后所出,同父同母。朱樉曾經因為犯錯差點被廢了爵位,朱標求情之後,朱元璋得以善罷甘休。
晉王朱棡(gang),與朱標同為馬皇后所處,乃明朝實力最為強勁的諸侯王,奉朱元璋之命組織九大攘夷藩王北伐,朱棡與朱棣封底鄰近,只要朱棣有異心,可以很快平亂。
可惜造化弄人,1392年朱標去世,享年37歲,朱元璋無奈之下只能將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1395年朱樉去世,享年39歲;1398年3月朱棡去世享年40歲。
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朱標同母的兄弟已經死光了,年輕的建文帝與多數叔叔並不熟悉,無法與常年來不斷提升軍事能力的攘夷藩王相提並論。
TAG:村長的歷史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