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轉的十年間 他用你我都忽略的手藝堅守著這份有著1700年歷史的匠人初心
跟張師傅聊天那刻風和日麗,陽光中揚起的灰塵還在飛舞。他偶爾大笑偶爾嘆息,說起往事輕描淡寫,談起初心又萬分堅定。這本是一段女兒想送給父親的「職業懷念」,卻讓人在回憶的歲月長河裡讀懂了這位父親作為手藝匠人堅守傳承的初心。
誰讓我們總是喜歡變著花樣去追捧美好生活中的諸多元素,但這些「元素」在被潮流一浪一浪淘選後當初的流行已然不再,卻總有人習慣站在不被人們熱議的東西背後做著默默無聞卻一直堅持的事情...
現年52歲的張文波並非一開始就是仁壽縣裝裱行業里的人,隨著當年十字繡的一波熱潮成為了一名裱框手藝師傅於2009年開始為客人製作畫框及裝裱業務。
這門手藝張文波是跟著行業里的好友學的,好友家裡一家三代在綿陽都從事裝裱工藝,張文波從最初小心翼翼地把木質畫框一點點地拆解開來,然後又重新安裝回去到現在熟練的一氣呵成,近十年的潛心鑽研和經驗累積讓他從什麼都不懂的門外漢變成了現在人們口中的「張師傅」。
我問他為什麼會入行?老實的張師傅笑著說:「肯定是為了賺錢養家啊!」雖然最初接觸這一行大家都帶著最實際的想法,但每天每天的耳濡目染總會令他的心態有了不一樣的變化。
張師傅說,其實喜歡中國字畫的人非常的多,歷來的書畫名家不僅在藝術上有所建樹就連裝裱這個旁支的手藝也都是精通的。
中國書畫裝裱最初起源於古人收藏繪畫的需求,最早的記錄大約在晉代以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而且中國古書畫大多創作在容易揉皺的宣紙上和絹類物品上,質地纖薄再加上年代久遠抑或環境潮濕很容易遭受蟲蛀之災。因此裝裱便成了我國特有的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就像西方的油畫,完成之後也要裝進精美的畫框,使其能夠更好的保護也能達到更高的藝術美感。
所有的行業都有聚光燈下和幕布後的兩個工種,不是所有的人能被眾人皆知閃耀成星。
雖說亂世造英雄,那是強烈時代背景下的「一枝獨秀」。作為最普通的人,如茫茫人海中的一滴匯聚並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是想做好自己會做的事情為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盡一點「綿薄之力」,也算是守住了1700年前就已經出現的裝裱技術的溫度吧。
張師傅現在位於仁壽縣江家壩的鋪面也是他的工作室,空間不大但所有的東西應有盡有。
天氣不錯的下午,張師傅在工作室的一個個靠縫隙銜接的工作台和機器間嫻熟地操作。他說自己很悶,悶到一遍遍重複著同樣的工序直到加工出完美的成品。「這才是我想要的」他說「不多一分,不少一厘!」
但作為女兒卻極其心疼父親的工作環境。因為在切割的過程中揚起的粉末會非常多,長此以往對操作者的呼吸道會很有影響,她多次要求父親帶上專業的防塵口罩再進行作業,但是張師傅每回都覺得麻煩沒有過多去理會。
還有父親曾經在工作中被利器劃傷的疤痕,女兒調侃著說:「這算是傳統手藝文化給爸爸這十年的獎章了。」
也正因為如此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張師傅在仁壽當地服務過的客戶可以說遍布這個人口大縣了。從海峰名人酒店到沙子灣茶莊、小城故事(餐廳);從仁壽縣師範附小再到鰲峰中學...都有他裱框的作品。
而本地的各大廣告公司也是張師傅長期合作的夥伴。因為自己是個埋頭做事的人,不會營銷不會偷奸耍滑,有活來了就做不多言不多語。即使有時去這些地方看到了自己的作品,也只是在心裡咯咯地偷著樂。
明代周嘉胄在《裝潢志》中說:「裝潢優劣,實名跡存亡系焉。竊謂裝潢者,書之司命也。」(裝裱得好壞,直接關係著名人手跡的存亡)一個好的裝裱師傅不僅是在運用一門手藝,更多的是在為一副好的作品帶來生命力。
正如近現代著名畫家傅抱石先生在1957年1月3日《人民日報》上發表的《裱畫難》一文中說:「作為一件藝術品,除了畫面的藝術水平決定畫家而外,裝裱是最重要的一關」,足見書畫裝裱在整個書畫藝術中的重要性。
在今天,書畫裝裱藝術已經成為一門人們普遍喜愛的專門的學問。
它以直覺的審美手段,高雅的藝術形式和廣泛的實用價值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同時也藝術地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生活、自然及傳統文化的精華的熱愛和不斷向前發展。既要代代師承,也要代代創新,使這門古老的藝術更趨完美,這是裝裱工作者的歷史任務也是張師傅堅守著裝裱匠人的初心。
文波木業
地址:四川省仁壽縣江家壩群英街105號(美團外賣斜對面)
主營業務
1.字畫裝裱類:字畫、國畫、油畫裝裱
2.邊框製作類:十字綉、相片、裝飾畫邊框設計、製作
3.裝飾線條類:電視牆,軟硬包邊線條
現場做框 立等可取
十年字畫裝裱行 信譽至上 童叟無欺
TAG:彩ni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