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湮滅》影評:毀滅是只是為了新生?哲學意味濃重的科幻片

《湮滅》影評:毀滅是只是為了新生?哲學意味濃重的科幻片

要說這部電影在演什麼,其實很難三言兩語完全到位解釋清楚。就片名來說,「滅絕」似乎代表著地球生物受到未知力量的威脅,但全片所闡述的是超乎人類常理的哲學境界,橫掃千軍的「湮滅」之意,同時也帶著「世間萬物源自虛無」的虛無主義:??透過反面,極端的方式,反思人類為何存在生命存在的意義還有顛覆你我從小到大,那根深蒂固的科學概念;實事求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態度。

「滅絕」的電影改編自小說「南境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小說「滅絕」內容。故事描述了一顆神秘的隕石墜落地球後,產生出名為「微光」的區域。科學家試圖派遣軍人,探險隊進入「微光」中一探究竟,卻有去無回。直到女主角的丈夫,在前往「微光」探險後一年突然出現,卻似乎身體有所變化,整個人變得詭異失魂。這才促使女主角與其他科學家,再度進入「微光」之中尋找答案。

由曾執導「人造意識」:這部探討人工智慧與生命存在意義的電影作品,亞歷山大嘉蘭擅長就哲學面向解釋現代科學原理,所衍伸出的反思就電影這樣的藝術型式來說,嘉蘭將電影藝術成為一種對現代生活的人文關懷,運用其獨特的美學風格,創作出令人沉迷的影像空間之中,為「科幻電影」領域帶來一股新鮮的活水。換句話說,若要將本片分類為「科幻片」,他確實觸及了生物學中的演化,繁衍,物種分類等議題,當中的幻想生物設計,或是因生物異變所造成的身體恐怖,似乎也慢慢向「驚悚「甚至」獵奇」的方向前進。

然而,一切就彷彿化學反應般的自然醞釀,導演沒有過多誇張又過度渲染的編排,而是從旁觀者的角度靜待這一連串反應在燒杯里發生,凸顯了人性的無知,以及人類在探索科學未知領域上的極限。「滅絕」的「微光」世界裡彷彿片頭娜塔莉波曼所飾演的醫學教授秀出癌細胞分裂般,逐步侵蝕著我們熟悉的環境。毀滅後帶來新生。或許我們不用將這場變化視為浩劫,或許正如電影里所提到的生物學演進,背後所蘊含的哲理。人類在探詢科學新知的同時,卻沒有意識到每個人的內心空洞,就像是永遠填補不了的黑洞,走向自我毀滅的路。這是人類根深蒂固的人性所導致,我們能否在這個變化之中存活,端看求生意志以及在面對內心恐懼,缺憾,或是陰影時的勇氣,那股力量是否支持著我們活下去的動力,便是本片最主要的核心價值,也是劇中角色成長的重要關鍵。

當然,電影中的每個角色都有各自前往「微光」的理由。而每個角色也都在各自的生活中有所陰影。這正是本片最有趣的地方,也是本片除了在批判科學本質的同時,最迷人,也最具共鳴性的地方。誰沒有過去?誰沒有犯過錯?誰的內心是完好無缺?沒有遺憾呢?而我們人存在這世界上,到底是什麼目的?有了這些缺憾難道就沒有活下去的意義嗎?種種的議題不斷在劇中被拋出,更加凸顯了人類的無知。而正當我們反覆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或許我們也能意識到正當我們獲得知識越多,反而更能夠體悟到謙虛,認識到自我不足。

整體來說,「滅絕」的哲學批判性強烈,故事簡單卻讓人充滿疑問,也同時讓人反思,人類存在或是生命價值的意義為何?這不會是一部驚心動魄的科幻電影,也不會是那種恐怖驚悚到嚇到做惡夢的驚悚電影,但他一定會讓你不斷在腦袋裡思考生命的意義,以及人身之所以為人的價值。就我個人而言,片中透過生物學家對於細胞分裂,癌細胞的蔓延,物種演化從簡而繁,到最後人心交錯複雜的混合異變,都是讓我腦洞大開,令我著迷且沉醉其中的理由。

我相當喜歡娜塔莉波曼在劇中提到有關人老化的「基因錯誤」現象,到底是造物主的疏失?還是自然法則的必須過程?我們人類質疑了造物主的能力,卻在面對未知時做出無知的行為,實在令人諷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憂鬱魷魚 的精彩文章:

TAG:憂鬱魷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