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改變腫瘤治療!上海市抗癌協會第三屆抗癌科技獎重磅出爐
鼓勵學術成果轉化為臨床能量,推動腫瘤治療邁入新台階!
記者丨Chemo
來源丨醫學界腫瘤頻道
3月28日,上海市抗癌協會第七屆理事會第五次理事擴大會議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如期舉行。來自各醫療單位的理事齊聚一堂,共同審議理事會年度重要事項,並選舉了第一屆青年理事。
會上,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郭小毛教授、上海市科協學術部部長潘祺和上海市衛計委科研處處長張勘分別發表了開幕致辭,高度評價了抗癌協會的學術價值與社會貢獻。陽春三月,一切才剛剛開始,一切都充滿希望。上海市抗癌協會理事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葉定偉教授深刻地總結了過去,並對新一年的工作藍圖做出規劃、提出要求。
上海市抗癌協會作為醫療公益機構,積極促進腫瘤臨床醫務工作者學術交流,在防癌宣傳、知識普及和繼續教育中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將整場會議推入高潮的無疑是第三屆上海抗癌科技獎的頒獎儀式。本屆共有7個項目獲得獎項,每個項目均來自不同的腫瘤研究領域。
其中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沈柏用教授領銜項目《胰腺癌綜合診治關鍵技術的基礎與臨床應用》及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盧仁泉教授領銜項目《COPS5表達與乳腺癌/卵巢癌耐葯之間的關聯研究》榮獲一等獎。另有來自上海市胸科醫院陸舜教授、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何悅教授等領銜的5個團隊項目分獲二等獎和三等獎。
科技一等獎丨臨床與基礎齊飛,於細微處見精準
沈柏用教授團隊圍繞提高胰腺癌臨床診治水平,建立了一系列安全有效易於推廣的新技術,顯著提高了胰腺癌的總體生存率,同時推動實現腺癌微創治療。
項目首次提出淋巴結清掃應包括12a,12p,8p,14c/d,至此淋巴結清掃數量從17.79枚增加到29.05枚,淋巴結陽性率(LNR)從0.04提高到0.09。而臨床實踐證實,遵循上述淋巴結清打掃可明顯提高患者長期生存率。
胰腸吻合新技術:將腸道與胰管間吻合改為與胰腺全層吻合。其優點:①胰腺殘面與空腸最大限度緊貼;②減少胰腺殘面損傷和針眼瘺。隨訪結果,胰痿發生從16%降至2.3%;總體併發症率由48%下降至19.5%。
首次在國際上論證了機器人胰腺惡性腫手術的安全性與有效性:①首次提出「隧道先行,自下而上,兩翼外展,由近至遠」的手術入路。②機器人組術後恢復時間顯著短於開腹組。
另一來自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盧仁泉教授團隊的一等獎項目,則攻克了目前臨床上棘手的乳腺癌/卵巢癌耐葯機制的問題。
乳腺癌和卵巢癌是最常見女性生殖相關的惡性腫瘤,術後的化療、內分泌治療是必要的治療手段,但隨之而來的耐藥性也讓治療一度陷入僵局。
該項目首次發現,雌激素受體(ER)陽性的乳腺癌患者在內分泌治療(他莫昔芬)治療後發生耐葯,關鍵機制是由於光調蛋白9的第五亞基(COPS5)基因過表達。而卵巢癌術後鉑類紫杉醇聯合化療中,COPS5下調可逆轉化療的耐受性。
科技二等獎丨追本溯源,探尋個體化治療之路
上海市胸科醫院陸舜教授的《基於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基礎上的肺癌個體化治療》項目獲得了科技二等獎。
肺癌在分子水平上高度的異質性、複雜性和多樣性,導致肺癌的預後存在差別。肺癌診治迫切面臨個體化治療,而分子分型是肺癌個體化治療的基礎。該項目運用基因組學方法,尤其是全基因組關聯研究( GWAS)對肺癌的分子分型進行深入探索,為肺癌致病基因確定、疾病風險的分析、肺癌治療策略制定等提供了重要的基因信息。
該項目率先在國際上報道了CHRNA3基因多態性與中國漢族人群肺癌發生及預後後密切相關;吸煙可導致肺癌的DNA甲基化水平明顯增增高;TGF-B1上位點rs11466345的多態性變化與發生放射性肺損傷相關;SEMA4b通過抑制MMP9,進而阻止肺癌轉移;基因SIRT2信號通路與肺癌發生密切相關;CXCR4,BSP,OPN和BMP表達水平與局部晚期肺癌骨轉移發生密切相關;等等。
相關研究成果多次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進行交流,已發表SCI論文11篇,累計影響因子43.97分,出版專著1本。
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何悅教授,則基於病因學研究了放射性頜骨壞死的分類診治研究。
放射性頜骨壞死(ORNJ)是口腔頜面-頭頸部惡性腫瘤放療後常見的併發症,發生率為5%-15%左右,是耳鼻咽喉科、口腔頜面外科、頭頸外科、放療科所共同面臨的臨床疾患。頜骨壞死患者常表現為局部持續性疼痛,粘膜及皮膚破潰伴隨骨質暴露,進行性張口受限,嚴重者可發生病理性骨折,極大地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
ORNJ的病因學研究、診斷分類和針對性治療研究目前仍是難題。對於早期的抗纖維化治療,該項目首次提出並證實了「放射誘導纖維萎縮機制」是ORNJ的重要機理,同時首次提出並驗證早期患者應採用抗纖維化治療和幹細胞再生治療;中晚期患者應結合現代化數字外科和穿支皮瓣超顯微外科移植技術,從現有的頜骨「功能性重建」提升至「系統性和器官重建」。
此外,研究者負責共同制定了國內關於ORNJ的臨床診治專家共識,統一和和規範其診療標準,減少了醫療資源的浪費,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效果,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科學意義和社會價值。
科技三等獎丨重視傳統醫藥,不放棄人文與美
獲得科技三等獎的項目分別為《傳統中藥與STAT3等信號通路在惡性腫瘤轉移及治療中的作用》、《改善外觀功能的甲狀腺癌淋巴結清掃新術式的研究》和《臨終關懷晚期腫瘤患者預期生存模式研究及推廣》。
(一)
腫瘤的發生是多因素參與的結果,涉及一系列信號傳導分子的改變,應用各種阻斷劑抑制信號通路一直是抗腫瘤研究的熱點。除了化合物以及小分子抗體外,中藥在殺傷腫瘤細胞、改善癥狀與體征以及減輕放化療不良反應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項目研究發現,一個主要由大黃、白朮、板藍根、黃芩、山茱萸、防風等組成的中藥方劑,Bingdeling(BDL),可以促進細胞凋亡並能明顯促使結腸癌細胞周期的停滯而抑制腫瘤的增殖。BDL處理能降低腫瘤內血管生成指標的表達。
(二)
而甲狀腺癌在我國發病率也逐年上升,並呈現年輕化的趨勢。甲狀腺癌常伴有頸淋巴結移,但是傳統頸清掃術在病人的頸部留下一個明顯的「L」手術疤痕,嚴重影響病人的外觀,且傳統的頸清掃術在切除淋巴結的同時也切除了支配頸部皮膚感覺的所有頸叢神經,導致病人頸部的麻木與不適。
獲獎項目研究者採用新的保留功能的頸清掃術式,以低位領式切口,使切口線與頸部皮紋重合在保證根治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頸部功能和外觀,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三)
最後,越來越多的晚期腫瘤患者選擇臨終關懷,如何讓他們舒適、有尊嚴、有準備和平靜地離世,探索出優質人文的臨終關懷生存模式是社會以及衛生工作者的責任和目標。
該項目發現臨終關懷治療前後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LR)的動態變化、臨終關懷治療前後中性粒胞細胞絕對值及百分比的動態變化、臨終關懷治療前後淋巴細胞百分比的動態變化以及臨終關懷治療前後患者焦慮情緒的動態變化均可有效地預測晚期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
該研究有效地提高了臨床醫生對晚期腫瘤患者生存期評估的準確率,對提高臨終關懷、舒緩療護社會醫療資源的再分配,和改善晚期腫瘤患者生存質量均有重大的意義,已被多家臨終關懷機構借鑒和應用。
(本文為醫學界腫瘤頻道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並標明作者和來源。)
※JAMA還帶這麼玩兒:這位結腸癌患者,我可以捏一捏你嗎?
※接種四價HPV疫苗後,便可高枕無憂了嗎?
TAG:醫學界腫瘤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