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的旅行方式

我的旅行方式

1

從2010年的年初開始,我打開了"一個人旅行"的新技能,也把自己的出行風格從「旅遊」慢慢地變成了「旅行」。

也可能是我的片面解讀,「旅遊」對我來說更多意味著「消費」「買買買」「觀光」「打卡」「度假」。風格偏輕鬆,休閑,和對現實壓力的釋放。

還記得剛到英國留學時,面對新奇的國家和昂貴的出行費用,我基本會成為結伴出行時做路線規劃和攻略的那個人。當然,基本也只是捧著本厚厚的《Lonely Planet》(Lonely Planet:《孤獨星球》,世界第一的旅行者手冊系列)多翻幾遍,然後拿著彩筆把地點和線路圈出來而已。最初的方式很簡單。窮學生,捨不得開銷。和朋友出去的話住便宜的Hotel、Bed & Breakfast,自己出去就住青旅。遊玩方式就是在城市中暴走一天,在重要的景點一一打卡。博物館如果免費開放就進去溜達一圈(幸好英國免費的美術館和博物館很多),當然,經常看不懂、也覺得沒時間在裡面耗。所以常常在景點快速走一圈後拍照走人。

最初,喜歡看風景,喜歡拍風景,覺得哪裡都新鮮,都是和國內家鄉不一樣的感覺。但看多了,發現哪個地方又都差不多,而暴走一天也著實筋疲力盡。慢慢地,就從那本磚頭厚的、只是提供旅行情報的Lonely Planet「畢業」了。

因為我發現,自己一個人出行、在路上與自己不斷對話;扔掉「打卡清單」,在每一個讓人歡喜的地方逗留;花時間看喜歡的風景、與喜歡又有趣的人聊天;感受當地的文化,品嘗當地的味道;發現每一個城市獨有的氣質,在每一處留下不同的記憶……所以,努力拒絕所有不能為內心帶來喜悅的盲目「打卡」和追趕時間。

這是我愛上獨自旅行後多年來慢慢磨出的習慣和原則。

記得在瑞典時遇到第一次出國留學的朋友。她趁著短暫的假期去了芬蘭,回來便說「赫爾辛基好小,市中心3個小時就夠了」。然後,看到她曬在朋友圈的一天將近4萬步的暴走記錄,和舟車勞頓後累得坐在博物館中睡著的故事。看到她,我總忍不住想到曾經和她差不多年齡時的那個自己。也是那樣的貪心,出賣所有的體力和時間,只為能儘可能多地看一些景點、再省一些錢。

這樣走了幾次後,終於走累了。也幸好遇到了那次改變了我很多的為期42天的「畢業旅行」(見書《致我們揮霍在路上的青春》),讓我意識到旅行中的新的興奮點——「與人交流」和「文化碰撞」。

我偏愛的旅行方式

如今,我偏愛的旅行方式和內容基本如下:

學習游,主題游

設定一個主題,或者想要了解、學習的內容,然後上路。這一點我在自己的第二次歐洲旅行時已經實現了,並感受頗豐。我以喜歡的「古典音樂」為主題,在德國的眾多城市間巡遊。去了解自己有興趣卻不曾有詳細了解的音樂家們的故事,聽了幾場音樂會,參觀了眾多博物館。一邊加深了想學習的知識,一邊對一直喜歡的德國有了更多的了解。

我把這個故事寫作了線上的旅記,在豆瓣閱讀上可以找到名為《路過你的城市》的這部作品。

與當地人交流

從最初的喜歡看風景,變成了喜歡跟當地生活著的人們的「一期一會」。去了解他們感受的這座當地城市,聽他們自己的人生故事。正因為嘗到這種甜頭,所以我早早地「扔了」那些泛泛的旅行書。比起到景點打卡,在當地遇到的人和他們推薦的景點(經常很小眾或者帶有他們獨特的見解),更有趣。這也是為什麼在歐洲的兩次旅行中,我總是選擇Couch Surfing(沙發衝浪)的方式去旅行的原因。當然,沒錢是一方面,但更多的,也是為了遇到有趣的當地人。

不打卡,不暴走,接受變化,隨遇而安

生活中的旅行

旅行時,人大多會將自己的心打開,好奇心被不斷放大。這是旅行之所以可以變得有趣的地方。而旅行後,總是要回歸生活的……哦不,不應該將「旅行」與「生活」強制分開。它們本應互相包容,彼此滲透的。所以,我一直覺得,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旅行,在旅行中感受生活。將「看慣的風景」看出新鮮感。比如,時常喜歡挑一個沒走過的路走走看,帶上自己的好奇心,在城市中不斷穿梭。而盲點帶來的新發現,可以讓尋常生活都變得精彩。

換一個城市生活

如果有可能,我依然是偏愛時間稍長的旅行的,可以允許我對一處地方有更深的了解和感受,也可以將這段旅程看做在他鄉的一段生活。所以「X日X國」這個詞,不會出現在我的字典里。就像在第二次歐洲旅行時,我在德國逗留了3個周。不足以滿足我對德國的所有好奇和念想,但也與普通的旅行有了太多不同。

另外,還有一些我稍微執拗的地方,比如:

語言

漸漸地,我發現了「語言」的重要。因為要了解背後的文化,與人交流,所以語言變得重要。即使翻譯的文字再多,都不及當地人給你一些獨特的視角。他們不經意的一個舉手投足,可能就是一連串的文化差異。所以,在獨自旅行前,「英語」於我來說是個需要刷分的科目而已,或者為了應付作業的「工具」。但真正通過旅行而與當地人使用英語交流後,我才終於發現這門語言的有趣、和為了使用它而學習的動力。

在語言不通的地方,我始終覺得自己是在「旅遊」,而不曾真正走進。韓國之於我就是這樣的地方。一下飛機,眼睛一抹黑。在當地的幾天,幸得朋友時時罩著,才走了一些地方、看了一些風景。但我能感受到「不自由」,而這種彆扭的感覺,來自於語言的「隔閡」。

所以,目前為止我依然停留在自己的語言「安全區」。在歐洲旅行過的地方,基本都是可以使用英語和有很多英文介紹的。在日本旅行,是因為自己也懂日語。只有能感受、了解、理解當地的旅行,才能吸引現在的這個我。

帶著這些慢慢磨出來的「堅持」和風格,我把它們安排在我這些年的生活和出行,也帶到了久違的歐洲旅行中。

第三次的歐洲旅行

很幸運地,時隔多年,去年又有了一段時間讓我回到歐洲,順便進行了第三次的申根國旅行的機會。旅行時,我明顯感到了與幾年前的自己的不同。

我不再列checklist,甚至不再做完備的攻略。一是性格變了,不覺得非看不可,也不覺得打卡有意義。雖然之前我也避免打卡旅行。二是只要有wifi和智能手機,隨時可以查攻略。遙想曾經,帶著個老古董手機、地圖、紙質攻略、和相機拍下的電腦屏幕中的地圖。

雖然站在20歲的末尾就開玩笑地說自己「老啦」「體力不行了」,但還是不可避免地開始貪圖悠閑一些的旅行方式。旅行於我不是度假,所以無法安心在沙灘上曬太陽,或者無所事事地在廣場上吃飯、發獃。雖然我也曾羨慕那些帶一本書出來,伴著一杯咖啡,在陌生地城市任由時間如常地流逝……

必須讓出行的時光變得更有意義一些。所以,我開始願意花時間、花錢去博物館、美術館;開始注重下自己的衣服搭配(雖然它們依然無比簡單,但總算不像多年前那個窮游的背包客了);開始走到哪都背著沉甸甸的三腳架,並嘗試自拍。也正是因為帶著三腳架的緣故,我甚至放棄了「一個背包走天涯」的一貫瀟洒作風,而開始拖著個小行李箱,穿行於各個城市之間。

我不再有心力一封封地寫信問是否有沙發主願意收留我過夜,當然客觀原因也是、每每嘗試搜索,出來的那些活躍或不活躍的用戶都看起來十分可疑……(據說couchsurfing也逃不過當下社交平台的套路,慢慢變成了一種約炮軟體)

但是依然在找尋便宜的hostel住。

不變的是,比起飛機,我依然更喜歡火車;比起享樂,我依然努力地平衡開支,依然的學生作風……

我不再有耐心隨時掏出城市地圖在慢慢比對,也沒再在紙上畫過地圖、或者用手機拍下電腦屏幕上的信息。只要有網路,一切都變得方便又更加「傻瓜化」。

我開始需要惦記隨時發點九宮格照片或者小視頻……這個充滿了樂趣,但也同樣有些惱人。因為低頭看手機時,我始終覺得自己沒有認真地享受當下……

不變的是我依然喜歡路上的邂逅和交談,喜歡帶有主題和目的性的旅行。

既然前兩次的歐洲旅行都集結成了完整的作品,那麼這一次的旅行故事,也留待日後某天寫給你們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iss小萌 的精彩文章:

TAG:Miss小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