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最負盛名的五大名校,近代名人巨匠大都出自此五校
1937年,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五所中國當時最為頂尖的學府在全國進行統一招生考試,被稱作為「五大名校聯考。」這也是民國五大名校的由來。
據相關說法,1948年英國牛津大學曾經發函聲明,只要是五大名校畢業的文理科學士平均成績在八十分以上的人,可以享有牛津學校「高級生」的待遇。當年,普林斯頓大學公布的世界大學排名中,國立中央大學位居亞洲第一,國立浙江大學被稱作為「東方劍橋」。還是同一年,國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中央研究院院士中,也是以五大名校入選的教授最多。
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被認為是民國時期中國的最高學府,也是當時設備最為齊全、規模最大的大學。
以官方的話來說,國立中央大學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孫吳政權建立的南京太學,如果以近代史來講,那也可以以1902年張之洞、劉坤一等人創建的三江師範學堂為坐標。之後,歷經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江蘇大學等多次更名,直到1928年才正式定名為國立中央大學。
抗日戰爭時期,國立中央大學曾一度遷移到重慶沙坪壩、成都華西壩等地,歷史上稱作為「重慶中央大學」。因為是得天獨厚的優勢,國立中央大學往往都會比其他學校拿到更多的教育經費,因而即使是在國難時期中央大學的發展勢頭依然不減。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國立中央大學遷回到原址,在百廢待興之中,重新崛起。據相關統計,1946年,中央大學已經是擁有7個學院、37個系、6個專修科、26個研究所的國內系科設置最為齊整的大學。1948年,世界大學排名中,中央大學超過了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成為亞洲第一。
新中國成立以後,首都定位北京,南京降格為省會城市,國立中央大學再次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不久後,又更名為南京大學。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全面調整,南京大學分出部分院系與先前的金陵大學部分院系合併,仍舊稱作為南京大學,而校址卻是從四牌樓遷至鼓樓,即原來金陵大學的校址上。
國民黨在敗退台灣後,1962年,曾經以「復校」名義,將國立中央大學重建,當時叫做「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1968年,又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直到1979年才沿用以前的稱呼,複名為「國立中央大學」,但一般稱作為「台灣中央大學」。
國立北京大學
國立北京大學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最早以「大學」為名創辦的高等學府,更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北京大學是可以說是中國歷代太學的繼承者,往上追溯源頭甚至可以算到漢朝太學,而北京大學又是現代高等教育的開創先鋒,以1898年光緒皇帝下令創辦京師大學堂為起點,因而又被稱作為「上承太學正統,下立大學祖庭」。
雖然百日維新最終失敗,京師大學堂還是得以留存下來,然而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京師大學堂因遭到破壞而停辦,直到1902年併入洋務時期創辦的京師同文館再次開學。1912年,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由嚴復任職首任校長。
1916年,蔡元培出任校長,他任職的十年,被稱作為北大校園最為輝煌的時期,北大的傳統與精神就此奠定。1920年,北大允許女生旁聽,並在同年正式招收女生,成為同類學校中的開創風氣之先。那個年代的北京大學更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馬克思主義思想也是在北大教授李大釗的傳播下,得以發展。
奉系軍閥掌控北京政權時期,北大曾一度被取消,與其他八所國立大學合併為京師大學校,後又改名為中華大學、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大學北大學院,直到1929年才恢復國立北京大學稱呼。
1930年北大迎來另外一位強勢校長蔣夢麟,因此得以改革而卓有成效。抗日戰爭時期,北京大學被迫搬遷,先是遷到湖南長沙,與國立清華大學、天津私立南開大學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後又遷往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直到1946年抗戰勝利後遷回北平。
1946年北大復興後的校長為從美國歸來的胡適,北大規模擴展,師資力量雄厚。1948年,國立中央研究院選舉首批院士,北大竟然有十名教授當選。新中國成立以後,北京大學迎來新的發展。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全面調整,北大遷移至原燕京大學校址。
國立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建立,源自於美國所退回的庚子賠款,運用賠款,清政府於1909年設立了「肄業館」。1911年,肄業館擴充,因地址位於清華園,改名為「清華學堂」,當年4月29日的開學日,後來被定為清華的校慶日。
1912年,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1924年清華學校大學部成立。1928年,「清華學校」正式改名為「國立清華大學」,首任校長為羅家倫。1931年,梅貽琦被任命為清華大學校長,清華大學的黃金時期正式開啟。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清華大學搬遷,先是遷到湖南長沙,與國立北京大學、天津私立南開大學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後又遷往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清華大學遷回北平,重建。
1949年以後,清華大學分為兩個,北京清華大學由新中國政府接管,與遷居到台灣的梅貽琦據台灣當局的命令在台灣新竹復校,起初時叫做原子科學研究所,1964年恢復大學部,然而一般稱作「台灣清華」。
國立浙江大學
國立浙江大學是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新式高等學校之一,民國時期的最高學府之一,被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譽為「東方劍橋」。
浙江大學的前身,是光緒二十三年,即1897年清政府在杭州建立的求是書院,是效法西方學制的成果。1901年,求是書院更名為求是大學堂。1902年,求是大學堂又改名為浙江大學堂。1903年,浙江大學堂再次更名浙江高等學堂。1912年,北洋政府時期,浙江高等學堂更名為浙江高等學校。
1927年,北伐軍攻克杭州,浙江高等學校原校址上建立國立第三中山大學。1928年,國民政府又將其正式定名為國立浙江大學。1936年,竺可楨被任命為浙江大學校長,浙江大學迎來了黃金髮展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浙江大學受到戰火波及,由杭州西遷到貴州遵義湄潭,在這長達七年的「浙大西遷」過程中,浙江大學培養出了一大批科學人才,為中國後來的科學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而浙大的這段西遷歷史後來也被稱作為「文軍長征」。
1946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浙江大學遷回到杭州,1949年,浙江大學由新中國接管,1950年,「國立浙江大學」改名為浙江大學。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浙江大學被拆分成了多所單科性大學,杭州的院系更是被分為四所大學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直到1998年四校正式合併。
國立武漢大學
國立武漢大學,是民國時期中國重點綜合研究型大學,也是中國近現代歷史成立最早的國立大學之一。
國立武漢大學也有著一個悠久的歷史源頭,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上奏創辦的自強學堂,當時校址位於湖北武昌三佛閣大朝街口。1902年,併入礦務、化學學堂的自強學堂遷往武昌東廠口,改名方言學堂。1911年辛亥革命時期,方言學堂停辦。
1913年,北洋政府在全國設立六所高等師範學校,方言學堂原址上成立起「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1923年,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改名國立武昌師範大學。1924年,國立武昌師範大學又改名為國立武昌大學。1926年,在併入國立武昌商科大學、湖北省立醫科大學、湖北省立法科大學、湖北省立文科大學、私立武昌中華大學等多所學校後,又更名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當時也稱作為「國立第二中山大學」。
1928年,「國立武昌中山大學」正式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1932年,學校由東廠口遷入珞珈山新校舍。1936年,國立武漢大學已經發展成為5個學院15個系2個研究所的綜合大學。抗日戰爭時期,國立武漢大學被迫西遷四川樂山繼續辦學。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武漢大學遷回到原來校址。
1949年,武漢大學為新中國接管,不久之後,「國立」兩字被去除,更名為武漢大學。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費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中國稱帝女人有三位:一女嬰、一道姑、最後才是武才人
※東晉最後的名門才女,殺人惡魔在她面前也提不起屠刀
TAG:夜狼文史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