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芝加哥資深投資家:未來3-6個月特斯拉瀕臨破產

芝加哥資深投資家:未來3-6個月特斯拉瀕臨破產

特斯拉3月27日股價為每股304.18美元,市值約500億美元。創始人馬斯克曾表示,未來五到十年能夠增長10倍,市值將達到數千億美元。但芝加哥的價值派投資者John Thompson對於特斯拉的前景卻有著不同的看法。Thompson掌管著Vilas Capital Management旗下的基金產品,該基金連續多年跑贏市場大盤,同時他也有大量的股票頭寸做空特斯拉。他在最近的一封簡短的公開信中直言,特斯拉正瀕臨破產。

下面就是這位基金經理在最近列出的詳細分析。分析結論是特斯拉將在未來3到6個月內瀕臨破產,以下為原因:

一、Mode3產品上的生產能力不足

二、Model S和 Model X的需求下降

三、估值過高

四、財務狀況惡劣,迫切需要大量資金籌集

五、穆迪將此公司的信用評級從B下調至CCC(這意味著債務違約),零件供應商在見到信用下調後很有可能在交貨時要求現金支付。

六、特斯拉的財務狀況並未完全公開(懷疑有作假嫌疑),兩位特斯拉高級財務人員的離職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85封要求更多信息披露的文件就是很好的證據。

七、股市暴跌下,資者的風險偏好下降

Thompson認為,在未來18個月內,特斯拉將需要約80億美元用於運營虧損、資本支出、到期債務和周轉資金需求。如果沒有華爾街銀行或私人投資者資金的支持,該公司將無法生存。毫無疑問,特斯拉已經瀨臨破產的邊緣。

同時他還表示,SEC已經介入調查公司的財務狀況,而在這樣的情況下,特斯拉將很難在公開市場上募得資金,當調查結果被公開時將對公司股價和估值產生極大的影響。特斯拉或許只能寄希望於在中國或者其他地區能找到更多的接盤俠。

最後他比較了同為上市公司的汽車製造商福特,他指出特斯拉的股價是福特的兩倍,然而福特去年製造了600萬輛汽車,利潤為76億美元,而特斯拉製造了10萬輛汽車,卻損失了20億美元。此外,福特有120億美元備用現金用於緊急狀況,而特斯拉可能在未來3個月內資金不足。

在分析的最後一段,Thompson寫道,「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從未見過如此荒唐的事」。

2. 個人信息的保護刻不容緩

一個用戶經常登錄網站訂購機票,查詢從北京到廣州的航班,下次再打開APP時,航班信息默認的就是北京到廣州。這說明軟體已經學習到用戶的行為和頻率了。另外,很多軟體可以通過微博信息提取維度。即使博主沒有在微博上透露職業和年齡,但通過發布的照片、去哪裡旅遊、做了哪些事,大致就可以推測出來年齡、職業、興趣愛好和性格

每個人大概有100-1000個左右的關鍵詞,(這些關鍵詞)可以把你刻畫出來。」北京交通大學信息安全系主任王偉說,例如,用戶經常飛廣州,那麼手機彈出來的廣告就會是廣州哪裡好玩、哪裡便宜等,推送的東西正好「放到你心坎兒里去」。如何既更懂用戶的需求,又不過度使用涉及個人隱私的數據,一直是互聯網企業面臨的挑戰。

根據2014年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2017年開始實施的《網路安全法》,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必須徵得消費者的同意。對於個人隱私的保護不僅要依靠企業的自律,更要有政府的管控。這裡面就需要很多政府部門的參與,比如工商、商務、交通運管、工信、網信辦等,牽扯到多個監管部門。目前看來,首先要明確各類問題、各個環節應該歸誰管。無論如何,個人信息的保護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3. 谷歌會被歐盟拆分嗎?

據英國媒體日前報道,歐盟反壟斷委員會依然「高度懷疑」互聯網巨頭谷歌違反了歐盟反壟斷規定,並且可能對其進行拆分。歐洲競爭事務專員瑪格莉特·維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認為,對於將谷歌拆分成若干家規模較小的公司一事,歐盟應該繼續保持開放態度

去年底,歐盟委員會向谷歌收取了創紀錄的24億歐元(約合29.7億美元)的罰款,並且要求谷歌停止在搜索引擎中偏袒自家的購物服務。在此次罰款之後,維斯塔格曾表示谷歌未來很有可能將會面臨其他監管事件。歐盟目前正在制定新的監管措施,該措施旨在要求電商網站、應用、應用商店和搜索引擎在搜索結果排序方面變得更加透明,並且如果他們決定在搜索結果中排除某些服務,他們要給出合理的解釋和理由。

歐盟還沒有拆分過美國公司的先例,法律上也沒有明確依據。但需要強調的是,歐盟可以通過反壟斷調查手段,最終採取立法的形式「壓制」谷歌。截至目前,歐盟反壟斷委員會還沒有對此事進行回應。

4. 中國市場吸引眾多海外工程師來「圓夢」

第一屆中國寧波海外工程師大會20日在浙江寧波登場,來自美國、俄羅斯、德國、義大利、日本等國家的海外工程師用並不是很流利的中文努力推銷自己。這種「老外來中國找工作」的場景越來越多見,市場的巨大潛力,正吸引全球漸多的工程師到中國「圓夢」。

日本技術人員渡邊國昭說,日本發動機領域的開發設計人才已趨於飽和,相對的,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到日本招聘技術人員,尋求技術合作。「我看到中國規模龐大、潛力巨大的市場,也看到中國企業包容開放的心。」同樣來自日本的關隆治表示,以前,很多日本工程師到中國擔任企業顧問,是因為企業開出的高薪。如今,吸引他們前來的是整個中國市場「呈現出的巨大機遇」,因為在技術升級的空間里,可以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來自以色列的Gali Dvir也認為,近年來,很多中國企業完成了最初的資本積累和渠道建設,希望帶著自主品牌「走出去」,在此背景下,擁有高新技術、熟悉國際規則的海外工程師,便成了不少大陸企業眼中的「香餑餑」。而中國各級政府對海外人才政策的加持,也讓海外工程師吃下了「定心丸」。另外,一位來自中東的工程師也表示,之前與江蘇南京、浙江寧波等政府有過交流,當地政府對海外人才落地提供了資金、政策等各種扶持。「這些大禮包對我們有著不小的吸引力,也讓我們願意舉家搬遷。」他表示,許多人都已從中國機遇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

5.在華多數澳企認為中國營商環境不佳

中國澳大利亞商會和澳大利亞中國工商業委員會近日發布「在華澳企營商調查報告」,此報告通過調查在中國投資和經營的100餘家澳大利亞企業後形成。報告顯示,超過50%的受訪企業,在過去一個財年裡是盈利的;80%的在華澳企表示,未來有計劃對中國加大投資。但中國的投資環境,也導致半受訪企業認為在中國開展業務比較困難,最大的挑戰是尋找本土合作夥伴,其次是腐敗、監管的不確定性。

中國澳大利亞商會CEO科伊爾(NickCoyle)表示,澳企在華投資機會大於挑戰,未來中國市場將會繼續變革,讓澳大利亞企業和中國本土企業展開業務都更加便利。一直以來,澳大利亞都受益於中國貿易的自由化。兩國一直保持著重要的經濟往來。中國無疑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澳大利亞也是中國的第六大貿易夥伴。

在過去,煤和鐵礦是出口的主導產品,近期,農業和液化天然氣在兩國貿易中的地位也在不斷提升,同時,自貿協定的簽訂進一步增加了兩國在服務行業的商業往來。中國澳大利亞商會主席Vaughn Barber表示,此次調查成果將為政策制定者、企業和社會各方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在華投資的機遇和挑戰,並將中澳關係引向更積極的方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宏觀 的精彩文章:

市值5千億、罰款2萬億?Facebook能否逃過一劫

TAG:科學宏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