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歷史虛無主義 弘揚社會主流價值
【文藝觀潮】
杜絕歷史虛無主義 弘揚社會主流價值
——歷史題材影視作品的創作思考
近年來,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創作水準不斷提升,也越來越得到當下中國觀眾的喜愛。在剛過去的2017年,《建軍大業》《二十二》《妖貓傳》等電影,以及《軍師聯盟》《天下糧田》等電視劇,不僅得到了票房和高收視,它們所展示出的不同年代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更是引發了人們的熱烈討論。可以看到,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在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和凝聚民族精神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然而這類影視劇的創作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有些影視劇選題視野狹窄,過多聚焦於宮斗心機、官場套路和怪力亂神;有些影視劇中有大量的史實錯漏,誤導了觀眾對於歷史的判斷和對於真相的敬畏;更有些影視劇出現了封建價值觀的回潮,強化階層、民族和性別偏見。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到作品的藝術品質和工業水準,更帶來了歷史虛無主義的盛行。因而,只有充分認識到歷史影視劇的當代價值、在創作中有機地統一影視藝術規律和辯證唯物史觀,才能夠不斷創作出豐富多樣的講述歷史故事、弘揚歷史價值的影視精品。
呈現中華民族的傳統文明
中國有悠久的史傳傳統,敬畏歷史、溫故知新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智慧。
當下,視聽媒介成為大眾文化主流,史傳傳統不僅體現在大量的歷史影視劇創作方面,還進入到各種類型的電視和網路節目中。例如,2000年以來,出現了兩類不同的以重新發現歷史、重新敘述歷史為主要目標的電視節目。第一類是以《百家講壇》欄目為代表的具有傳統說書人特色的歷史講堂類的電視文本。它們繼承了演義和說史傳統,將目光放在英雄人物和歷史事件上,並在道德倫理和事功倫理的框架下尋找其與當下社會生活的結合點。第二類則是以《探索發現》等欄目為代表的另外一些電視文本。在考古部門的配合和社會科學的視角下,這些節目通過器物和空間來還原歷史,通過去中心化的人物,展現出與前者不同的歷史生活的面貌。
影像媒介為我們在當代社會重新敘述和思考歷史提供了獨特價值。首先,視聽媒介極大拓展了歷史介入當代日常生活和精神活動的廣度和深度。優秀的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實際上承擔著「公共史學」的獨特功能,能夠為當代社會提供個體身份認同的獨特資源,並通過對歷史的講述和思考進而凝聚整個社會可以共享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例如,紀錄電影《二十二》不僅將紀錄電影的票房紀錄提高了一個量級,更重要的是引發了社會對於特定群體的關注和對於固有歷史認識的反思。
《天下糧田》海報。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作為一種當代的大眾文藝形態,電影藝術創作也提供了思考、研究和理解歷史的新角度和新方法。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影視藝術已經積累出一套完整的視聽語法和敘事規則,形成了多元化的影視類型。《芳華》對於青春類型的借用,《建軍大業》的動作驚險樣式,乃至於《妖貓傳》的魔幻和傳奇風格,其實都代表了對於歷史的多元解讀和當下視角,讓我們對於歷史進程中施加於個體身上的各種影響力有了切身體會。
提升歷史真實的藝術魅力
由於題材的特殊性,中外的歷史類影視作品雖然發展出戰爭、史詩、傳記、傳奇等眾多的樣貌,但都面臨著眾多挑戰。首先,真實是歷史的首要屬性,追尋歷史真相是思考歷史和以史為鑒的前提條件,也是歷史影視劇創作無法迴避的問題。
雖然視聽媒介提供了一種可視的實在,但即使經過了嚴格考證的歷史影視劇,也無法完全地做到像歷史照片一樣包含了百分之百的真實歷史信息。即便是通過歷史資料和親歷者口述等創作出來的紀錄片,也仍然是一種有選擇的、根據特定主題而展開的裁剪和重新組合。
電影《綉春刀》劇照。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在影視藝術創作中回應歷史真實的挑戰,應當區分絕對的歷史真實和影視作品中的歷史真實感。相比於若干影視劇在台詞、服飾甚至基本歷史事實等方面的肆意穿越和「戲說」,《芳華》《綉春刀》等影片在對於特定歷史時代的準確重現和細節化描摹都較為成功。另一個例證是,近期屢獲國際頂級電影節提名的歷史人物傳記片《至暗時刻》,為了渲染丘吉爾在接掌英國首相之後面臨的困境,改寫了內閣成員在討論與德國媾和時的實際立場,並加入了他在重壓之下重新考慮求和的「合理想像」。但這些改寫正面地促進和印證了人物塑造和行為鏈條,並且符合大的歷史框架,並沒有在歷史認識和真實感營造上帶來顛覆性不適。第二個創作挑戰則來自於主題陳述方面。歷史的講述不應當僅僅是史料的堆砌和羅列。有聞必錄式的簡單模仿會弱化歷史的力量。哪怕技術和效果再好、充其量不過是追求視覺奇觀和戲劇強度的快速消費品。
實際上,影視創作的敘事需求會迫使創作者和觀眾去思考歷史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它的動力和規則是什麼樣的。《風聲》《十月圍城》的人物雖然是虛構的,但卻展示出歷史行動者在民族危亡的時刻所作出的選擇,展示了個體犧牲對於民族解放和追求進步的價值。
探索積極正面的當代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創作,在探索主題陳述的過程中往往能從歷史研究中獲得啟發。例如,紀錄片《大明宮》和電影《妖貓傳》都試圖探索和復原大唐的「時代精神」,這與西方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的啟蒙主義學者所進行的對「文化模式」的研究如出一轍。80年代後期新歷史主義思潮引入中國,不僅影響了紀錄片對於平民視角和紀實手法的探索,而且促使了將單線大寫的歷史分解成眾多複線小寫的歷史的努力,《一九四二》等作品藉助多角色、多角度、多側面的講述,在個體與時代的張力和結構中成功探討了歷史的規律和人性的價值。
在「形似」和「神似」的基礎上,歷史影視劇還應做到溝通歷史與當下,尋找到歷史故事在價值和情感層面與當代社會的溝通方式。對於當下社會來說,一部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究竟是否值得觀看和思考,關鍵在於它能否在影視藝術創作的基礎上發揮歷史的當代價值。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處於國家發展的新的歷史坐標。不論是堅持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還是創造性地轉化優秀傳統文化、貢獻人類命運共同體,都前所未有地需要發揮歷史的當代價值。在影視創作中防止歷史虛無主義和機械教條主義,發揚辯證唯物主義的史觀,就是要通過文藝創作的方式回歸歷史真相,以史為鑒,溫故知新。歷史題材的影視劇作品應當通過貼近時代和觀眾的文藝形態、將歷史還原為活生生的歷史個體的人生道路和價值選擇,探尋民族的優秀傳統,回歸主流價值並提煉出能夠貢獻於人類的正面能量和共享情感。
作者:梁君健(清華大學副教授)
《光明日報》( 2018年03月29日 16版)
※婆婆臨終前把我一個人叫到她屋裡,喪事剛辦完我就報了警
※這三大網路詐騙去年多發 遇見躲著點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