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第一肉食!——葉掌柜美食地圖
每周五更新。不接廣告。
交流群已建,進群請看文末「往期回顧」上面圖片。
餐前故事
————————————————————
今天我們來說德國。
自從有了歐盟,德國在《新聞聯播》里占的份量好似一天不如一天,播音員一般總是先提「歐盟」,然後再加一嘴巴德國那位看起來就很像吃貨的女總理如何如何。受關注程度比起前些年蹦躂著「脫歐」的英國差得遠了。
曾幾何時,德國也是世界的焦點。
往大了說,小鬍子的阿道夫、大鬍子的馬克思、不大不小鬍子的愛因斯坦可都是那旮旯出來的,後來都在世界上攪得天翻地覆;
往小了說,MP3、直升飛機、磁懸浮列車、袋泡茶、飛行棋、摩托車、汽車、磁帶、阿司匹林、真空包裝等等我們日常所見所用,也都是他們一不小心搗鼓出來的。
而這些發明中,有不少和「吃」有關。
比如香腸和酸菜配豬腳。
從食材上來說,整個歐洲除了西班牙,估計就算德國人最愛吃豬肉了,上至王公貴族下到布衣百姓,皆好這一口。中國人也愛吃豬肉,但豬牛羊這「三牲」里豬肉排了個落末;《楚語》說「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您聽聽,諸侯諸卿那些個高幹子弟礙著身份面對烤肉死活不動筷子,那不是吃飽了撐的么?
德國愛吃豬肉不是沒有原因的。
德國沒有英國那麼漫長的海岸線,吃不上什麼海鮮;也沒有法國荷蘭那麼多富饒的土地,有的只是山溝溝和北部一點兒平原,幾畝耕地只能用來種種小麥和山藥蛋子;什麼「風吹草低見牛羊」之類的歌曲也只能光聽著過過癮就罷,吃是不大吃得上的。
資源上捉襟見肘,還好死不死地碰上「特能生」的民族特性,家裡老婆孩子一大堆,十幾口人「嗷嗷」等吃飯,你猜德國人怎麼辦的?
一般到這時候,出路無非兩種——對外求發展和對內找出路。
德國人比較猛,他們「兩手都抓,兩手都硬」。
對外,德意志成了歷史上第一個擊敗羅馬帝國的民族。公元962年,奧托一世強迫教皇約翰十世在羅馬給他加冕,稱「羅馬皇帝」,把他那些平日里只敢YY不敢動手的英國、法國、西班牙一班「弱雞」哥們唬的一愣一愣。
大猛人 奧托一世
對內,養豬。早年德國森林覆蓋率高達90%以上,現在那些什麼「溫室效應」啊「地球變暖」啊之類的勞什子跟他們沒半毛錢關係。而且那時候養豬不像現在那麼費神——春天把豬仔往林子里一丟,高喊一聲「自力更生去吧!」(注1:《少年犯》梗,70/80後才懂)豬仔們就歡快地自個兒吃蘑菇去了。年底逮回來直接做成腌肉和香腸,全家歡歡喜喜過大年,省心的很。這樣養豬又快又多,誰讓人家林子多呢。
德國著名的「黑森林」
古羅馬人原來都端著架子吃素,但後來常年與德國蠻子茬架,也多多少少沾上了蠻子的飲食習慣。豬肉、蛇、山羊、雞、鵝、鴨、鴿子,還有野兔、青蛙、鵪鶉、野雞、鹿、獐、畫眉等,食譜豐富程度和中國人比也不遑多讓。
豬肉通過德國人擺上羅馬人的餐桌後便一發不可收拾。羅馬元老老加圖也放下身段在自己的《農業志》里詳細介紹了火腿的腌制方法;到後來,羅馬人居然還喪心病狂地發明了著名的重口味大菜《黃道十二宮》,其中處女宮放的是被閹割母豬的卵巢和子宮。每每看到這裡,我身為一個中國人也要倒吸一口涼氣——真敢吃啊!
正文
————————————————————
時至今日,德國人最有名的食物仍是豬肉。
而在寧波,提到德國菜,最有名的當屬和義大道的「慕尼黑啤酒花園餐廳」。
據說它是和義大道建成後第一家入駐的餐廳,距今9年。
餐廳室內陳設挺大氣,大廳挑高很高,但由於設計高明,絲毫無「空曠」感;碩大的兩個啤酒桶不僅是裝飾,也是他們家自釀啤酒的工具;有個小舞台,看得出常有樂隊表演。天色尚光亮,玻璃牆外還有幾桌食客在戶外抽煙喝酒不燙頭。
GIF
今天有空和我聊天的,是總廚楊旭光。一身黑色的廚師服,言行舉止客氣極了,搞得我有些受寵若驚。
凱撒沙拉
————————————————————
關於這道「沙拉之王」我在年前寫過一次(「西餐之母」的前世今生——葉掌柜美食地圖(37)),原本是屬於邊角料大雜燴,但如今已經發展為一品精緻料理。其重點在於選材和醬料。今天吃的這道在選材上差了一籌,葉子顏色過翠過老;講究的主兒所用生菜都是菜心,顏色必定是黃綠或嫩綠,差之毫厘謬之千里。
不過在醬料上,這道沙拉倒是可圈可點。自製的凱撒醬中加入多種輔料,新鮮的蒜泥出跳卻不搶,和蔬菜拌到一起,味道有層次又不至於太素,就算是肉食者也不會抗拒。
德式拼盤
————————————————————
每每說到拼盤,腦子裡總是出現KTV的水果和滷味,亦或是KFC和金拱門的小食。不過那都是零嘴級別的,今天的這份德式肉拼盤是主食,菜量之大這對習慣了小菜碟的江南人是個考驗。
拼盤裡的內容分三塊——咸豬手、香腸、以及配菜。
咸豬手
說起德式咸豬手,其實並非中國人認為的「蹄尖兒」,而是「肘子」。楊師傅說這肘子製作工序挺費勁兒,去毛洗凈後先腌制,腌制過程中要不斷「揉」,如此便於鎖水,肉質才不會發柴;48小時後,加自釀白啤燉煮3個鐘,再入烤箱低溫烤一個半鍾,烤出皮層水分。這還不算完,上桌前還得進大油鍋「過油」,炸到外皮焦酥才能出菜。
這幾個過程環環相扣,馬虎不得。比如烤制的時候如果水分沒烤乾,入油鍋炸的時候就會「炸鍋」,無論是毀了菜還是傷了人,都不是小事兒。
治得的豬手熱氣騰騰,油香直冒,光擺在那兒就是一道景。拿起餐刀切下去,酥脆的豬皮「咔呲」有聲,在愛肉的人耳朵里勝過交響樂。
我自然是先吃皮。
一大塊炸好的豬皮入口,蛋白質的焦香立刻充滿鼻腔。「咔呲」「咔呲」的聲音在顱腔內演奏起了打擊樂,好似日耳曼的軍鼓般動聽。怕肥的姑娘們也不用急著先嗑減肥藥,經過先烤後炸的工序,肥肉早就走油,油脂十不存一,只吃得出香脆吃不出油膩。這有點像上海的走油肉和江浙的虎皮肉,吃一口就被帶上了節奏,停都停不下來。
再往下是瘦肉。肘子內里已經熟透,粉紅光亮,連筋帶肉,吃到嘴裡咸鮮入味。由於事先鎖過水,肉質彈性十足且不發柴,沾上烤肉醬或自製的黃芥末醬簡直是下飯,不,是下麵包神器。
肘子這種東西帶著骨,吃的時候不能太細巧。豪邁地一步步將其剝皮拆骨,吃到滿臉沾油,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GIF
戰果展示
香腸
德國香腸舉世聞名,種類大約有1500餘種。幾十年前流傳到美國還催生了一個流行全美的新品種——熱狗。
在德國本地吃香腸,要到弗萊堡的明斯特廣場。那裡不僅是香腸的集散地,還是德國文化的集散地。當地有句話,叫「吃一根香腸,當刮目相看」,看著是不是有點眼熟?弗萊堡人的文化,可都在那一根根香腸里呢!每天大清早,各類香腸的掌門人就開始流著眼淚切洋蔥,一到飯點,每輛小推車前都排滿了人。附近上班的工人們穿著工裝花1.8歐買份麵包和煎香腸,配上煎洋蔥,好吃又頂飽。
網圖——弗萊堡的香腸文化
暫時去不了德國的朋友們也不用灰心,啤酒花園餐廳的香腸同樣出色。
這個拼盤裡集合了四種香腸:乳酪腸,慕尼黑白腸,維也納香腸和煎腸。
由於選材不同,每種香腸的口感和香氣都有區別。但它們有兩個共同的特點——多汁、皮脆。
多汁到什麼程度呢?
切開一根,肉汁立馬淅出,能漫過刀尖。
如果用手掰斷,能濺你一臉。
切下一小截,淌著肉汁送到嘴裡咬下去,「啪」的一聲,脆地好似冬日裡的甜棗,再嚼幾下,便順著嘴角流汁了。
配菜
無論是豬手還是香腸,照例都要配土豆泥和酸菜。
土豆泥講究不大,只要選料好,無論你喜好的口感是綿密還是帶小疙瘩,都能過關。
酸菜比較講究。
德國的酸菜大多以包心菜為主材,和中國東北人對酸菜的看法一樣,德國人也都堅持「我奶奶/媽媽腌的酸菜最好吃」。
每家有每家的配方,啤酒花園也一樣。楊師傅不用大路貨的成品酸菜,堅持自己腌;除了包心菜和鹽,還加了蘋果、香葉、白鬍椒等輔材,吃起來酸、甜、咸皆有,十分解膩。
最後再配上韌性十足的麵包,這餐就算圓滿了。
等等!還缺了什麼?
原來是啤酒。
三小杯自釀啤酒,口味隨著顏色加深。
清啤清爽,適合大口喝;
黃啤甜度直追果酒,麥香濃郁;
黑皮濃厚,香似咖啡。
愛酒之人應該很難抵擋這一套組合拳吧?
———————————————————
下期預告
———————————————————
去年掌柜到廣州逛吃,每天十幾頓,吃了上百種吃食,幾乎沒有重樣的。
之所以說「幾乎」,是因為有一樣東西,我就算吃撐了,每天仍堅持要點一份,因為這玩意兒吃得實在太過癮了。
昨天,我發現在寧波居然也開了一家,吃了之後覺得在廣州吃到的差距不大,物美價廉。而且店老闆任性地有點出人意料。。。
TAG:葉掌柜美食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