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大的坦克決戰——第四次中東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大的坦克決戰——第四次中東戰爭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失敗後,埃及、敘利亞等國決心以牙還牙,一定要擊敗以色列,收復失地。埃、敘兩國的軍政首腦經過詳細論證後,制定出了具體的作戰計劃。最後決定在1973年10月6日對以色列發動突然襲擊。作戰計劃規定埃及軍隊由西面進攻以色列構築在蘇伊士運河東岸的「巴列夫防線」,敘利亞軍隊從北面向戈蘭高地出擊。兩軍突破後快速向縱深進攻,直到把以色列軍隊全部從其侵佔的土地上驅逐出去。

蘇伊士運河的東岸本是埃及的固有領土西奈半島,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被以色列奪取。其後以色列為了鞏固新占土地,動用大量人力物力,沿運河東岸修築了一條長達123公里的防禦工事,並以當時的以色列國防軍參謀長巴列夫的名字將這條防線命名為「巴列夫防線」。「巴列夫防線」主要以沙質河堤為骨架,將其加高加厚,並將面對運河的一面削成55度陡坡,在其上設置大量鐵絲網、障礙物及地雷區。防線上建有許多堅固的暗堡和火力點,可以互相進行火力交叉將河面封鎖。在沙堤下面還鋪設了通向運河的汽油管道,一旦開戰就可以將運河燒成一面火牆。以軍認為「巴列夫防線」稱得上是固若金湯,埃及軍隊休想從運河對面衝過來。

以色列北部要塞戈蘭高地原屬敘利亞,也是被以軍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奪取的。以軍在修築「巴列夫防線」的同時,也在戈蘭高地上修建了數道防線。戈蘭高地位於敘利亞西南邊境內 , 是一塊由南向北逐漸隆起,略呈長方形的狹長山地。長約71公里,寬約20~40公里,面積約1150平方公里。 戈蘭高地居高臨下,以色列東北部平原盡收眼底。高地內的奈法赫和庫特拉城是通往敘利亞首都大馬十革公路線的咽喉要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高地北部地形複雜,易守難攻;南部地勢平坦,便於坦克行動。

以軍將戈蘭高地的防線成縱深配置,前後達數公里,防線之間密布以反坦克炮為主的火力點、地雷區和反坦克壕,可以構成密集的交叉火力封鎖前進道路。以色列軍在防線附近還構建有導彈陣地和飛機場,可以隨時支援前線作戰。

為了能順利突破以色列軍隊在西、北兩個方向的防線,埃及軍隊和敘利亞軍隊進行了大規模的有針對性的實戰訓練。從進攻地點、突破方式、如何攻克火力點,一直到坦克部隊的攻擊線路都一一進行了反覆演練,力爭做到迅雷不及掩耳。埃、敘兩軍還積極隱蔽作戰意圖,表面上做出一副無所事事的樣子,暗中則加緊集結進攻部隊,修辟道路,運輸作戰物資,迅速完成了進攻的一切準備。與此相對,以色列軍隊則依託堅固的防禦工事而產生了麻痹、輕敵的情緒,部署在前沿的作戰部隊並不多,甚至放鬆了偵察,對阿拉伯軍隊的動向一無所知。至戰爭開始前,埃及和敘利亞共集結了52萬軍隊、4100輛坦克、1042架飛機和140艘戰艦,而以色列軍隊則只有12萬軍隊、1700輛坦克、360架飛機和40艘戰艦,阿拉伯聯軍在力量上形成了壓倒的優勢。

1973年10月6日下午14時,以色列國內一片安靜,人們都沉浸在對宗教的虔誠之中。突然,在西部的蘇伊士運河方向和北部的戈蘭高地方向同時響起了震天動地的槍炮聲和炸彈爆炸聲,埃及軍隊和敘利亞軍隊向以色列發動了突然襲擊,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了。

在西部戰場,埃及軍隊出動了200多架飛機,迅速飛越蘇伊士運河,向西奈半島上的以色列軍隊的前線指揮部、炮兵陣地、交通線、通訊系統和補給中心進行了狂轟濫炸,以軍毫無防備,一時間被炸得人仰馬翻,陷入一片混亂之中。與此同時,埃軍的2000門大炮也一齊開火,密集的彈雨劈頭蓋腦地砸到了「巴列夫防線」上,將犬牙交錯的鐵絲網連根掀掉,引爆了成片的地雷區,掀翻了一座座暗堡,防線沙堤上頓時硝煙瀰漫,火光熊熊。緊接著,待命已久的埃及軍隊兵分數路,登上水陸兩棲戰車和橡皮舟奮勇殺向對岸。因為埃及軍隊進攻的突然性和密集的火力打擊,以色列軍隊竟來不及打開汽油管道在運河中形成火障。僅僅十幾分鐘,埃及軍隊前鋒就登上運河東岸,向沙堤上衝去。以軍在沙堤上殘剩的火力點立即槍炮齊發,拚命阻擊埃軍前進。埃及士兵非常勇猛,不顧傷亡連續進攻,有的士兵以身滾雷開闢通道,還有的士兵抱著爆破筒撲上暗堡與以軍同歸於盡。後續埃軍運來了一種新式武器,即消防用的高壓水龍,以巨大的水柱猛烈沖刷沙堤,很快就在沙堤上衝出了數十條通道。埃軍順著這些通道奮勇登堤,經過一陣短兵相接的混戰,驅散了沙堤上的以軍,奪取了渡河橋頭堡。隨後,埃軍在運河上架起了60餘座簡易橋樑,近20萬埃軍主力及坦克部隊衝過運河,兇猛地向以軍防線縱深衝去。

在正面作戰的同時,埃軍空降部隊還在西奈半島上降落,到處破壞以軍交通線和通訊設施,給以軍的調動造成了很大的混亂。埃及海軍也封鎖了紅海和地中海的海上通道,並用艦炮轟擊岸上以軍防線,配合陸軍攻擊。以軍一線部隊本來兵力就不多,對埃軍的猛烈打擊又疏於防範,很快就潰不成軍。埃軍的進攻十分順利,不到3天時間就將「巴列夫防線」撕得稀爛,深深楔入以軍陣地,控制了蘇伊士運河東岸縱深10~15公里的地區。

在埃及軍隊進攻西線的同時,北線的敘利亞軍隊也向戈蘭高地發起了攻擊。敘利亞軍隊出動100多架飛機猛烈轟炸了戈蘭高地上的以軍陣地,然後集中1500門火炮進行覆蓋性火力準備,將以軍前沿陣地炸得七零八落。隨後,敘軍的10萬大軍和1000輛坦克分三路殺向戈蘭高地。

敘利亞軍隊也是抱著收復失土的信念,戰鬥起來英勇異常,很快就突破了以軍的前沿陣地。敘軍北路部隊以坦克部隊為先導,繼續向縱深猛插。以色列軍在衝擊道路沿線構築了許多防坦克壕,這種壕寬4~6米,深4~9米,坦克無法直接通過,以軍還將掘出的泥土在己方一側壕邊堆積成一道2米多高的土堤,可以說是設計巧妙。敘軍使用推土機欲添平壕溝,可卻無土可用。當使用裝甲架橋車架設車轍橋時,又因壕一側有鬆軟的土堤而使橋面呈前高後低狀, 上橋的坦克搖搖晃晃,極易翻入壕中。坦克在跨越2米多高的土堤時,速度很慢,車體上昂,底部薄弱的裝甲暴露於外。同時,後面還不斷有等待通過車轍橋的坦克開來,聚集在防坦克壕附近,這就成了以軍射擊的靶子。以軍集中反坦克炮猛烈開火,敘軍的坦克在壕邊損失慘重。

經過艱苦戰鬥,敘軍終於突破了以軍的反坦克壕,另以掃雷坦克蕩平了以軍的地雷場,主攻部隊則在主戰坦克的掩護下,向以軍陣地發起了猛烈衝擊。以軍的兵力不足,而防線後的導彈陣地和空軍部隊又因敘軍的空襲而損失慘重,一時間無法參戰。前沿以軍步兵拚死阻擊,終於經受不住敘軍輪番衝擊,防線被不斷突破。

在中路和南路,敘軍坦克部隊與以軍第188裝甲旅大戰於艾哈邁里亞城下,這是20世紀繼庫爾斯克坦克大戰後的另一場坦克大搏鬥。敘軍坦克主要是蘇制T-5 4/55型 ,該坦克裝備1門100毫米坦克炮,有1套夜視設備。另外還有少量較先進的T-62型坦克;以色列軍的坦克主要是英制「百人隊長式」,裝備1門105毫米火炮。敘軍坦克部隊採用坦克集群的「波浪式」進攻戰術,排山倒海而來。以軍坦克部隊毫不示弱,也勇猛地出擊。雙方在相隔2000米的距離時開火,一直打到相距10米,完全是炮口對炮口的坦克白刃戰。兩軍1500餘輛坦克賓士於戰場,反覆撕咬,血肉橫飛。敘軍發揮了連續作戰的精神,夜晚也堅持進攻。敘軍的蘇式坦克有夜視設備,而以軍則缺乏夜視器材,因而夜戰中敘軍掌握了主動。敘軍能比較從容地接近到以軍的陣地前沿開火,攜帶反坦克火箭筒的戰士則突入到以軍陣地內攻擊以軍坦克。戰鬥極其慘烈,天亮時,雙方的坦克殘骸遍布陣地內外,有的敘軍坦克則深入了以軍陣地。

激戰近2天,以軍裝甲旅損失殆盡,終於無法支持,只好退守庫奈特拉。敘軍以一部兵力圍住該城,主力部隊繼續向南猛插,前鋒部隊已突破1967年停火線75公里,直抵原來的敘以邊境。

戰爭進行到10月9日,埃及和敘利亞軍隊進展很順利,深深突入以軍防線,將以色列一線軍隊打了個落花流水。如果埃軍和敘軍乘勝前進,非常有可能直搗以色列腹地。然而埃及和敘利亞這時在判斷上產生了失誤,因為從未在戰場上取得過這樣巨大的勝利,他們有些患得患失了。從10月10日起,埃軍和敘軍停止了攻勢,轉而開始鞏固收復的地盤。而以色列軍隊則從最初的混亂中反應了過來,能征善戰的本色終於顯露。以軍總參謀部迅速制定了戰場反攻計劃,面對兵力優勢的阿拉伯聯軍,決心抓住敵人停止進攻的戰機,集中內線兵力,各個擊破,先攻北線較弱的敘利亞軍隊,得手後再回軍收拾西線的埃及軍隊。

在埃敘聯軍停止進攻的同一天,10月10日,以色列軍隊集中了15個旅7萬大軍和1000輛坦克,向敘利亞軍隊發起了進攻。以軍的空軍首先出擊,經過一番拼搏挫敗了敘利亞空軍,奪取了戰場制空權。以軍坦克部隊和陸軍隨後發起衝鋒,以一部正面攻擊,牽制敘利亞軍主力,另以2個坦克旅插向敘軍側翼並很快突破了防線。敘軍急忙抽調包圍庫奈特拉的部隊前來堵塞缺口,雙方又是一場坦克大戰。以軍裝甲部隊集中了約1000輛坦克分三路發起攻擊,敘軍雖頑強戰鬥,但初戰時的鋒芒已漸磨滅,終於被以軍擊潰。敘軍向後敗退,庫奈特拉之圍解除。在整個戰爭中,敘軍損失了1150輛坦克,以軍則損失坦克250輛。以軍乘勝進攻,將戈蘭高地上的敘軍加以分割圍殲。10月12日,以色列軍一鼓作氣從戈蘭高地出擊,越過1967年停火線,直插向敘利亞腹地。雙方一路激戰,敘軍損兵折將,只好將主力收縮到首都大馬士革附近頑強固守。至此,北線戰場敘利亞軍隊功敗垂成,不但沒有收復戈蘭高地,反而又丟了600平方公里土地,陷入兵臨城下的困境。

在北線戰場激烈戰鬥的時候,埃及軍隊看出情勢不妙,連忙從西線發動攻勢以策應北線敘利亞軍隊。10月14日,埃軍集中8萬大軍和1000輛坦克,在80架飛機、200門大炮的配合下,向以軍發起了第二輪進攻。埃軍坦克部隊沖在前面,很快脫離了空軍部隊的火力掩護。以軍抓住戰機,立即以反坦克炮和空對地導彈猛烈攻擊埃軍坦克,重創了埃軍坦克部隊。以軍坦克部隊隨後出動,與埃軍坦克展開了這場戰爭中的第二次坦克大戰。戰鬥直持續了5個多小時,埃軍損失慘重,200多輛坦克燒成了一堆堆廢鐵,而以軍只損失了50輛坦克。埃及軍隊終於支持不住,向後退去。以色列軍隊緊抓戰機,迅速從北線調回主力部隊和大量兵器,於10月15日向西線的埃及軍隊發動了反攻。

以色列軍隊通過美國的偵察衛星發現埃及軍隊一線的兩個軍團之間有一道30公里寬的間隙,便以3個旅兵力從正面進攻,以吸引埃軍主力迎戰,另以著名戰將沙龍率1個裝甲旅偷渡蘇伊士運河。沙龍軍隱蔽開進至運河邊,偽裝成埃軍撤退部隊,過河後立即發起進攻,驅散了運河沿岸埃軍,摧毀了埃軍的防空導彈陣地,很快建立了渡河橋頭堡。以色列軍後續5個旅突擊部隊在空軍的掩護下,迅速渡過蘇伊士運河。沙龍立即率軍向埃軍縱深挺進,坦克部隊一路直闖,驅散埃軍小股部隊,連俘虜也不抓,衝破重重阻攔,向南北兩個方向穿插包抄埃軍一線部隊。運河東岸的以軍正面部隊趁勢猛攻,埃軍一線兩個軍團腹背受敵,陷入混亂之中。

10月22日,在中東戰火正酣之際,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338號決議》,呼籲作戰各方「就地停火」。埃及和敘利亞此時已是焦頭爛額,連忙表示接受。可以色列這口氣還沒出,也不回應,只是加緊向前猛攻。至10月24日,埃軍前沿兩個軍團已被以軍重重包圍,面臨覆滅的命運。北線的戈蘭高地也被以軍全面收復,敘軍和以軍正膠著對峙在大馬士革西南一線。

眼見埃及軍隊要吃大虧,蘇聯立即表示了強硬態度,命蘇軍7個空降師進入緊急備戰狀態,並向以色列發出了要求其停火的最後通諜。美國也針鋒相對,急命中東美軍進入緊急狀態,蘇、美之戰大有一觸即發之勢。面對蘇聯的威脅,以色列也不敢太強硬了,畢竟蘇軍可不是好惹的。恰巧此時幾內亞等8國提出了一個決議草案,要求參戰各方就地停火,並組織一支「聯合國緊急部隊」前往中東監督停火。以色列就勢下台,終於停止了攻勢。1973年10月24日,交戰各方均表示接受停火,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束。

在這場戰爭中,阿拉伯聯軍損失8500人,損失坦克2200輛、飛機450架、戰艦10艘;以色列軍損失2800人,損失坦克850輛、飛機110架、戰艦1艘。埃及通過戰爭收復了蘇伊士運河以東西奈半島上東西寬10~15公里,南北長192公里的土地,總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以色列軍則新奪佔了蘇伊士運河以西的1900平方公里埃及土地及戈蘭高地以東約440平方公里的敘利亞領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沈聽雪 的精彩文章:

朱德元帥能成為我軍終身總司令的奧秘
解放軍巧妙打伏擊,15分鐘殲滅越軍一個排自己無一傷亡

TAG:沈聽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