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京市江寧區:積極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空間

南京市江寧區:積極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空間

2017年「江寧之春」群眾文化藝術節演出現場 張繁琴 攝

公共文化服務體現群眾文化權益,體現黨對群眾的關懷,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結合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積極開展「多維度、一體化」公共文化空間系統構建實踐,為解決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增長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均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探索出一條新路徑。

建好「三個維度空間」

第一維度是文化「設施網」空間,採用「點線面結合、城鄉統籌、市區鎮街道四級整體推動」的模式,這種公共文化空間布局,旨在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三級文化圈,城鄉居民步行不出15分鐘,便可享受到便捷高效、豐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務。第二維度是文化「物聯網」空間,包括開放互動的數字化平台、公共圖書一卡通借通還和數字化服務終端等,推進了文化有約、百姓點單、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第三維度是文化「主題功能」空間,將「美麗鄉村」作為公共文化的外部空間,緊抓「特色」和「文化」兩大主題,打造一個將鄉村歷史、人文、古建、民俗風情等文化元素融為一體的主題功能空間。

打造聯動平台

以公共文化數字化為抓手,江寧區不斷開發和豐富數字公共文化產品服務與供給,數字化服務正在潛移默化浸潤著江寧人的生活。搭建開放互動的數字化平台,運用雲計算、大數據等手段整合各類文化資源,市民通過電腦、手機、移動終端或電視接入,只需要點擊相應服務模塊,就能享受文化服務內容。

江寧區將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公共文化建設有機融合,優化資源配置,極大地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和空間。讓博物館、紀念館成為文化育民的主陣地,「全年無休、免費開放」的江寧模式,受到江寧市民的一致好評,遺址公園成為文化休閑的新亮點,美麗鄉村成為文化樂民的好去處。

與此同時,著力打造政府主導,社會支持,搭建全民參與的群文大舞台。主動打破以往政府「主辦」、群眾「被辦」的群眾文化格局,積極探索「政府主導、社會支持、各方參與、群眾受益」的群眾文化活動模式,努力形成「人人參與文化,人人建設文化」的大文化格局。以「春天暢想」「怡情廣場」「文化長廊」「草根擂台」四個篇章將文化活動貫穿全年、覆蓋城鄉,聯合社會力量,整合特色文化資源,開展「一街道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行業一風景」的特色文化活動,把文化活動延伸到城鄉每一個角落,將特殊群體文化服務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特殊群體送上暖暖的文化陽光。每年與周邊大學、部隊,長三角示範區創建城市,對口幫扶單位新疆特克縣等開展文化聯姻活動,形成群眾盡享文化紅利的生動局面。

建立長效機制

為保障群眾更好地享有公共文化服務,江寧區建立了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務空間的長效運行機制。江寧圖書館與駐區14高校成立圖書館聯合體,簽訂共享合作協議,建立圖書館聯盟合作機制,在文獻資源、網站建設、圖書借閱、學術交流與培訓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實現紙質資源館際互借,一卡通還,數字資源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建立特色文藝團隊打造和文藝人才下基層的長效機制,每年打造10支特色文藝團隊,舉辦特色文藝團隊大賽,區財政每年設立100萬元「以獎代補」資金,引領不同層次的文藝愛好者從「單兵作戰」轉向團隊合作,帶動全區文藝團隊發展壯大。每年從專業院團和文化館、群藝館抽調、聘請專業人才駐點各街道「結對子,種文化」,為基層培養文藝骨幹,催生群眾文藝精品,增加基層辦文化的「自身造血」功能。

面對「十三五」時期文化建設的新目標、新任務,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在公共文化服務空間的建構中努力擔當起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歷史使命,通過建設文化設施網路健全、文化活動普及開展、文化人才層出不窮、文化精品不斷湧現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在新時期新起點上邁出了新的步伐。

余日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文化傳媒網 的精彩文章:

《紅海行動》等電影投射文化自信

TAG:中國文化傳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