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內觀:生活的藝術

內觀:生活的藝術

葛印卡(Satya Narayan Goenka,1924年1月30日-2013年9月29日)是一位遵照緬甸已故大師烏巴慶長者(Sayagyi U Ba Khin)傳統所傳授的內觀靜坐(Vipassanā)老師。葛印卡的祖籍印度,在緬甸出生成長。於1969年開始移居印度傳授內觀法門。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教授葛印卡內觀靜坐課程的中心。葛印卡遵照的傳統,無宗派之分。因此他教導的方法,深刻吸引了任何背景的人士,包括任何宗教,或無宗教信仰,及來自世界各地任何一處的人。全世界每年有100000多人參加授葛印卡內觀靜坐課程學習。

每一個人都不停在尋覓安祥與和諧,因為這些正是我們生命中所欠缺的東西。生命中總有些時刻會感到焦慮不安、煩躁、不和諧、痛苦;但我們不會將痛苦只局限在自己身上,而是不斷將之傾注他人身上。一個不快樂的人,會使得周遭的氣氛充滿焦慮,同時也導致任何和他有所接觸的人都被其影響,感染其煩躁不安。

如何才能生活得和諧?如何才可以泰然自處,並同時保持著周遭平和的氣氛,亦讓他人能夠生活在安祥與和諧中?

內觀是對身心現象每一剎那的運作,作客觀的觀察;它是一種如實體驗真理的智慧。內觀禪修便是在實證的層面上,客觀觀察自己的實相的一個修行方法,觀察它的如實面目,而不是它的表相。

當體驗過實相之後,我們就學習到不再盲目地起反應,不再產生不凈煩惱-自然而然,舊有的不凈煩惱逐漸被根除而得以離苦得樂。

今年,再次在青島內觀禪修後內心的所思所想也越來越簡單、越來越純凈。所以隨筆也成了寥寥幾筆。

我所理解的守戒不止於持守八戒。

在生活中,不管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有所持守,如果一個人毫無持守,總是讓自己處於激動、愉悅、興奮的狀態之中,那麼後邊肯定有他後悔的時候,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快速的把這段精力用完了,興奮感消失後就會陷入疲憊與憂傷。比如一個人下班回到家中已經有些疲憊,如果再去做一些吊起興奮的事情比如飲酒、唱歌,那麼到晚上他可能就很難入眠。所以生活中唯有做到持守,才能做到精力上的平衡,為精神上的平衡打下基礎。

覺知與思考是兩個不同的身心模式,當一個人覺知感受的時候,心中只有感覺的圖景與變化,是無法思考任何問題的,也就是當一個人在覺知身體,腦中浮現的雜念、想法、情緒都會逐漸遁去,當覺知變得深入,就能體會何謂意志清明。最開始的時候有許多壓抑的情緒、負面的想法、紛雜的念頭都不招自來,但是一旦入定下來就只剩下自己,我們能清楚的了知身上所發生的一切,再沒有其他的東西來把我們帶走。此時身體和心靈得到前所未有的休整。

智慧是一種包容的態度,當我們無法平等的對待自己的身體的時候,我們也很少能夠包容外在。當我們對當下的感覺不滿意,於是去追求另一種感覺,我們就陷入了貪愛、嗔恨的執念當中,從而失去對當下的包容與平等。當下的感覺無不好,也無好這是便擁有了一顆自然之心,平靜之心。如果我們無視當下,一心去尋求某個奇妙的感覺,坐下來的那一刻便懷著某種預期,那我們只能與美好的當下失之交臂,只能一直處在期盼、鬥爭與糾結之中,一個小時禪坐下來留下的只有疲憊與懷疑。

與此相反,我們若能擁抱每個當下,包容任何感受;遇到不適的感受,也說這是無常的,並沒有什麼不好的。我們就能與苦同在,成為完整的自己,此時將會遇到一個嶄新的自己,那裡有解脫的良藥。

2018年3月7日青島十日內觀

記於3月22日

編輯 |

圖 | 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玄藏佛醫 的精彩文章:

獨立守神 肌肉若一

TAG:玄藏佛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