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間正道在教化:理想社會的人道秩序

人間正道在教化:理想社會的人道秩序

舞雩清風之十七

人間正道在教化

——理想社會的人道秩序

(續,《舞雩講座》的讀者聽眾來函)

毛峰

予《舞雩音頻講座》以中國十個字概括理想社會的人道秩序、中華文明的核心精神——

仁義禮智信,天地君親師。

贏得眾多讀者、聽眾的贊同與欣賞。

北師大在讀的本科生李世田來函曰:

毛老師,說得好!若能仁義禮智信,天地君親師。則天下大同!

師大碩士畢業生柏進華來函曰:師《舞雩》近來所論,生以為,探得中華人文秩序之真髓!

未有無父母而生者,故有父子之道,聖人知人心,明利害,故立父子之道曰孝與慈,推此孝悌仁愛之心而至天下,通權達變者即聖而明者也,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此自然之理也。情意之厚薄、用心之巧拙,或有不一,然易地易時,其情其理可不易,此即經也。此而可廢,孰不可廢?!守經未嘗無利也,有利未嘗不能久也。而後人多見利忘義,巧取豪奪,奪人之財者,人亦奪其財;殺人之父者,人亦可殺其父,以為無毒不丈夫,以為道義為市利之桎梏,滅倫亂常,此人文世界之最黑暗一幕也,南北朝如此,五代十國如此!教訓灼然,能不愧悚!?觀此可知,衛道,非衛道也,衛生民之命也,衛家國之有序與穩定,發展與繁榮也!

師大優秀本科生劉守峰曰:

毛師所講,鞭辟入裡,如坐春風,弟子願學焉。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仁義禮智信之人間正道,與天地君親師之教化秩序,這普世的根本道德準則,是教育與學術之核心要以。其中,「君」指能合群的君子,而非君主,令學生耳目一新。毛師所言之「道義分明,文化燦爛,社會穩定」之願景,實乃我輩不懈之追求。另,自新文化啟蒙主義開始,中國教育與學術即偏離軌道。急功近利,全盤西化,令人心痛。如今教育體制追求面子工程,而非以人文精神為綱要,實在荒謬。

讀者焱焱來函曰:

自古賢者為師,尚且有不屑者,現今是職業為師,良莠不齊,更加明顯。幸有吾師等賢者,樑柱支撐大廈,文化必將有鳳凰涅槃之時!

有讀者亦來函:老師,我來自山東濟寧,家鄉是孔孟之鄉。現在我們那裡,儒家思想的氛圍,在我感覺中,還非常的淡薄,儒學理論,僅局限曲阜三孔,因為促進旅遊業而宣傳,更多的人,並不在心中對其心懷尊敬,更不會學以致用,在中國社會,太需要更多像您這樣的人,來倡導發揚孔學、國學的思想!

峰按:孔孟之鄉,聖道淡薄,令人唏噓!

有的讀者來函:

老師,在您影響下,我開始閱讀錢穆先生的書:人生十論、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研究法等,如沐春風,您為我們指出了方向。

謝鐵驪執導的經典影片《包氏父子》(1983),寫盡民初以來中國百年教育迷失之苦,予播放於師大課堂,警示諸生:荒怠不學,厚顏無道之誤。峰按。

劉守峰來函又曰:

毛師,從您昨天課上播放的謝鐵驪導演的著名影片《包氏父子》(1983)里,我所看到的,是民國以來中國人對教育本質認識的迷失。無論是老包還是小包,抑或是老包的朋友們,都把上學讀書看作將來能當大官的一個功利契機。

換言之,他們是把教育看作社會階層上升的實用通道。教育在他們那裡,僅僅是改變家庭本有地位的一個商業工具而已。這其實是對教育的極度淺俗化的理解,會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走向歧途。所謂歧途從兩方面體現:在老包那裡,他對小包的要求僅僅是考得好成績,將來做大官,而不具體過問他學到了什麼思想、道德、知識。久而久之,老包也就丟失了父親應當堅持的道德原則。如教育兒子應當尊師重道,孝順長輩等。也就是說,因為老包對教育進行了淺俗化的理解,導致了他對孩子的具體要求偏向工具化,漸漸的扭曲了父子關係。

另一方面,對於小包來說,他在學校中也沒有認識到教育的本質是塑造人的精神。他只是想成為上層人物,卻不清楚上層人物所需要的道德擔當。

加之周圍同學圈的流俗環境的不良影響,漸漸迷失了自我。人格是需要塑造的,在塑造的過程中,家庭、學校都負有重大責任。從小包的富家子弟朋友只關注穿著怎麼樣來看,並不是小包一個人不思進取,捨本逐末。或許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也難逃其責!

父子、師生之道紊亂無序,乃君臣無道、天下喪德之表徵也。峰按。

優秀讀者張青來函:

當年讀大學的時候,正好看過這一部老師課上播放的經典電影《包氏父子》,當時覺得自己千萬不要變成小包這樣。電影最後,老包的無淚哀嚎之聲,很讓人心痛,實際上,現實生活里,更殘酷的事情,還在電影畫面之外!

博士生張寧來函:

大賢如孔子,弟子三千且能因材施教,成賢人者不過七十二人,可見人之成才與否,與其本身的道德教養、人品資質關係亦大矣。然家長、教師縱不能令其成大才,若可教之以德、導之以善,亦可教其為辜鴻銘先生所言「被馴化了的、純粹了一些的人」。

余課上指點諸生:注意影片的細節刻畫——小包功課門門差等而留級,乃因其心思,全在物質虛榮上——他的目光僅僅用以追隨、比較他人皮鞋比自己布鞋品質之優,卻忘記了人生的正路在道德向上之內在品質!

另一旁聽生、北京律師孟宸增來函:

昨日旁聽您的課間,忽遇緊急案情需要處理,未能與您溝通。您在《文明之旅》講《論語》的節目,我看了十數遍,敬佩之意,言說不盡。覺得您在節目中回答奧地利學生提問的方式與表達,為全篇最佳,接下來的錄製亦可繼續推行之,夫子之道必有大成。

……

峰統一回復:

深深感謝清風廬讀者來函與一貫支持鼓勵!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吾以天下英才比鄰而居,從容授徒以講求大道,雖不敢以德自居,然道義存身、聖學傳承,不亦快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廬 的精彩文章:

TAG:清風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