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寶寶依賴父母,是在尋找安全感,這是寶寶自信源泉!但也要有度哦

寶寶依賴父母,是在尋找安全感,這是寶寶自信源泉!但也要有度哦

在童話大王鄭淵潔的《智齒》中,有這樣的一幕場景:當在學校里被冤枉偷東西時,小女孩梁新的第一反應是:「我要告訴我爸爸。」

聽到這話時,老師一愣,因為老師的想法本來是:「你要是不從實招來,我就通知你爸爸。」

很多人看到這句話時,都會覺得訝異和不可思議,但頓愕之後便心生羨慕:

只有在愛中成長,被耐心對待的孩子,才會在面對任何情況發生時,都能覺得父母是知道自己的,信賴自己的,是自己最堅固的後盾。

鮑比博士認為:孩子對親人的依賴,是為了讓自己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照顧,是人類進化過程代代相傳的一種本性,它是嬰兒為了確保自己得到保護和照顧的本能表現,是一種主動尋找安全感的行為。

媽媽就是孩子探索周圍環境的「基地」和「避風港」。

有了這個基地,孩子就會更有信心,更主動地去探索周圍陌生的環境。如果孩子遇到了危險,她就會立刻跑回媽媽的身邊,尋找保護和安慰。這是孩子最原本的反應,他在媽媽這裡有安全感。

比如,一個有安全感的寶寶被媽媽帶去鄰居家玩。她會偶爾偷瞄一眼媽媽。只要媽媽還在沙發上坐著沒動,她就會很享受的在鄰居家裡的客廳里爬來爬去,這裡看兩眼,那裡玩一會兒,探索各種新奇。安全感,這看似簡單,卻對孩子的心智發育影響巨大。

但是對於那些依賴心過於嚴重的孩子,父母一定要認真重視,父母要以合理的方式對其進行引導,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可以在成長道路上有一個健康向上的心理歷程,要扭轉孩子的依賴心理,就要讓孩子獨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小的時候自己吃飯、喝水、走路,大一點了自己收拾玩具、疊被子、倒垃圾等,這樣便能增強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擺脫凡事都要依靠父母的習慣。

父母要有意識地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有了自信心,父母可以適當放手,讓孩子根據自己意願做些感興趣的事情,如買什麼玩具,購什麼圖書,出去上哪裡玩,晚上吃什麼飯菜等等,這樣既辦好了事情,遵循了他自己的意願,也潛意識地培養了他「自作主張」的積極性,讓孩子在「參與」中收穫成功的喜悅,也有助於自信心的提升。

父母和孩子要建立信任。雙方之間的信任很重要,輕則影響一時,重則影響一生。

「你不惹他們,他們怎麼會欺負你?」

「老師批評你,為什麼不說別人?」

「你平常要是光明磊落,他怎麼會誣賴你?」

「你要是有本事,用得著我為你費這麼大心?」

這會使孩子在面對自己所犯錯誤的時候,只有緊張和膽怯。

每一個看起來無所畏懼的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內心其實比成年人還要害怕。他們不敢發聲,害怕面對,歸根結底是與父母之間缺乏信任。這樣長大的孩子,對待問題的時候,會採取對抗對立的態度,還可能採取迴避。長期這樣下去,你就會失去孩子對你的信任,無法了解孩子的內心所想。一個孩子在犯錯或遇到困難時,他其實知道問題所在,但是他也會害怕父母的斥責。

這時候,如果你可以抱抱他,告訴他,沒關係,知錯就改就好,我們永遠支持你,一定比打罵一頓效果好得多。

曾經看過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的一段話,她說:「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希望每一個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都能驕傲地說一句:我要告訴我爸爸。

希望父母做孩子真正的避風港,又要幫助他成為獨立的社會人。

希望做父母的,都有足夠的心胸與智慧,讓愛與責任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寶 的精彩文章:

寶寶節後積食了,怎麼破!
你以為寶寶不吃糖就不會蛀牙了?糖說:「不背這個鍋」,蛀牙其實都怪它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