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時祈禱上師的目的是清凈業障普巴扎西仁波切
弟子:上師,弟子在祈禱上師這件事情上總是做得不好,很難做到時時和處處祈禱上師。
弟子:宗薩仁波切說:「上師連灶台上的事都管」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比如當遇到順境的時候,我老是忘記祈禱上師;當遇到一些小事或偏世俗的事情的時候,我總是不好意思祈禱上師;當遇到一些比較重大的,但是認為自己有過失的事情的時候,我總是不敢祈禱上師。
弟子:請上師開示,這種局限背後的過失在哪裡?
上師: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要祈禱上師。為什麼要祈禱上師呢?我們先站在佛法的角度想,作為一個修行者,首先必須要對因果有一定的信任,這是特定的。
那麼對因果有了信任之後,為了實現斷除惡業、從善這個願望,我們便會祈禱上師賜予加持!我們平常是這樣做的。
但很多人有時候把祈禱上師運用到一些不符合佛教(的行為)當中,比如為了從事自己的惡行而祈禱上師。(要知道,這樣做是不如法的)。
(我們)祈禱上師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消盡一切惡業,這是祈禱上師的本意。祈禱上師時,我們必須要有信心,就是(相信)祈禱上師而獲得的加持力可以斷除一切惡業。
(我相信弟子們)祈禱上師一般是在佛法的基礎上,當然可以時時處處祈禱上師。
在快樂的時候祈禱上師賜予加持,並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迴向給三界六趣一切眾生;當有痛苦的時候祈禱上師,憑藉祈禱上師的這種功德、這種能量來消盡自己無始以來所造的一切惡業,並且憑藉上師這樣的加持,讓自己造過的這些惡業和造成這些惡業的因得以消失。這是祈禱上師的真正目的。
至於站在世間的角度來看,很多人祈禱上師是為了名和利,這倒並不是佛教的用意。所以,從事一項善行的出發點應該是正直的,不偏邪的。
如果出發點是偏邪的,那麼後面即便做了一些其他的事情,結果也不過如此。
有一次我在漢地,有一個居士給我打電話,說他的朋友說今天來了兩個道士教他怎麼去做功德,並且也放了很多很多生,說這和佛教所做的事情沒有什麼區別,因為佛教提倡的也是善行。
這應該怎麼去理解呢?因為他的發心、出發點不一樣,所以哪怕同樣是放生,二者之間也是有很大差距的。
作為一個修行者,做事情的出發點必須是正直的,永遠不能偏邪。否則,後面即便按照佛法的方式去做,結果也不是太圓滿的。
【後記】
上師開示(一):時時祈禱上師,時時調伏自心
應細緻觀待自心,每一個起心動念落於何處?是善、惡、還是無記?一言一行是否符合曆代傳承祖師之教言?行為取捨是否隨順自之習氣而背離上師之教言?
若見過失,當下懺悔、改正,並祈禱上師凈除自己的惡業;若為善念,亦祈禱上師,令善根不斷增上。
如是時時祈禱上師、時時調伏自心。
上師開示(二):如何理解以信心祈禱上師
弟子問:頂禮上師!請問在祈禱上師時,是否一定要觀出上師的皈依境?如何做到以信心祈禱上師?請上師慈悲開示?
上師答:在祈禱上師的時候能觀出皈依境是最好的。
我們在講解《上師瑜伽導修》時說過:上師分為所詮形象之上師和能詮勝義之上師兩種。因此祈禱也分為,用言語祈禱導師而賜予加持和境情一如祈禱上師賜予加持兩種。
前者用言語祈禱導師而賜予加持,首先就必須要有一個所緣的對境而做祈禱。否則如何去做祈禱,又向誰去做祈禱而希望獲得加持呢?因此祈禱時首先必須先要有一個對境。
後者境情一如而作祈禱是指已經沒有了對境,即達到境心一如的見解而做祈禱。就如同《上師瑜伽導修》的儀軌之中所言:「本來自顯之上師,遠離破立作皈依。」
這裡所謂的在境心無二的見解當中祈禱,並不是在於口裡念誦祈禱文,也不是需要身體做什麼姿勢去成辦,而是在上師與自心無二時的見解當中祈禱,這是最殊勝的祈禱。
但能否成辦這樣的祈禱就需要根據自己的見解來樹立。對於次第根機者而言,在初次修法時還是應以前者而作祈禱為妙,即面對一個所緣的對境而做祈禱,由此逐漸趨入後面境情一如的祈禱。
上師開示(三):祈禱上師與祈禱上帝的區別
弟子問:我修密法的竅訣是祈禱上師,不管是世間還是出世間,我都會祈禱上師。但有師兄說我這是在找上帝,不是在找上師。
上師答:上帝是什麼意思?
弟子問:基督徒有什麼事都祈禱上帝,上帝是萬能的。所以有師兄認為,我是在找另一個上帝而不是上師。
上師答:就是因為有了「萬能」的信心,我們的內心才會有所改變。信心多大,就能得到多大的加持。往昔善星比丘和提婆達多依止釋迦牟尼佛期間,覺得佛陀有些法講得很深,有些法講得一點都不好,最終得出結論:佛陀是個騙子,不是好人。這是他們內在太缺乏信心所致,最終墮落三惡趣。
「上帝」和「上師」的概念本身就不同。我們祈禱上師是為了尋求解脫,而能夠賜予這樣加持的才是上師,從這個角度而言,用「萬能」來描述導師一點都沒有錯。
但(上師)這裡所謂的「萬能」,主要是指為了尋求解脫。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時,就是憑藉個人堅定的信心,把帝洛巴尊者當做萬能、圓滿的導師而祈禱,最終經歷二十四個苦行,圓滿獲得上師的密意而成辦解脫。
歷代如是成辦解脫的高僧大德比比皆是。慧可大師拜見達摩祖師時也是帶著這樣的信心。他祈請達摩祖師:「我心未寧,乞師與安。」達摩祖師說:「將心來,與汝安。」慧可大師反觀內心,進入一種言辭無法企及之境界而當下開悟。這些都是憑藉信心而得!
若不具有這樣的信心,即便你天天反觀自己的內心,能回答出心是因緣和合而成,是空性等答案,但除了給它加一個「空性」的名稱之外,並沒有真正達到「應無所住」的境界。
平常修禪定時若有昏沉掉舉,可以配同念誦一些祈禱頌。比如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上師瑜伽當中:「啊!三傳總集上師尊」等四句偈,可以多念幾遍做祈禱,而後繼續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中修止。
當有起心動念時,根據自己當時的狀態,配同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等一系列方便法而觀修,此外還可依靠祈禱來對治自己的內心。這些都是對治煩惱的方便。當然,具體操作中要根據自己當時的狀態來樹立。
上師開示(四):祈禱上師時要注意的問題
所謂祈禱,指一切事情對上師言說或稟告,於祈禱時,非如空谷犬吠,若能隨詞契義,發自內心、髓之深處數數祈禱,則必得加持。如是祈禱後,則真正入座。
我們通常所說的祈禱,是指對上師言說或稟告一切事情,如把自己內心當中的煩惱,以及自己內心當中不順心的一切,在上師面前禱告,祈請上師賜予加持,消盡一切煩惱和不順。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在祈禱過程中絕不能有隱藏,不能祈禱上師時說出一部分,隱藏一部分。若有隱藏,你所隱藏的一切,將得不到上師的加持。我們總說修行者虔不虔誠,決定了修行者得到加持的大小。
那麼什麼是虔誠呢?虔誠是指修行者可以把身心完全託付給導師,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遵照上師的教言去做。因此即便在祈禱、懺悔的時候,他都不會有所保留,而是發自內心深處完全投入地祈禱或懺悔,這樣才能得到加持,遣除一切業障。
此外,祈禱的時候不能像空谷犬吠般,口裡好像在念誦祈禱文,而心並沒有專註在祈禱文當中,導致心口不一。祈禱應該隨詞契義,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依文明觀,依止文字而觀想其含義。這是從共同角度講解如何祈禱。
可能有些弟子會有這樣的疑問,在我們平常修定的時候,沒有念誦很多祈禱文,這時的祈禱該如何樹立呢?
要知道,上師與自心分不開的狀態就是祈禱,兩者融為一體,就是祈禱的結果——加持。
所以我們平常無論是安住修還是觀察修,都沒有離開過祈禱,也沒有離開過上師的加持。這些道理都要懂得一些,否則對祈禱和加持的理解不免狹隘,而無法得到上師普遍的加持。
如果自己的念誦儀軌不是太多的話,每天念誦一遍前行念誦儀軌也是挺重要的。從五明佛學院過來的有些弟子,如果天天在念誦《開顯解脫道》,當然就不必再念誦其他的前行念誦儀軌。
若自己平常的功課中沒有前行念誦儀軌,我想將前行念誦儀軌作為每天的功課也非常好。雖然我們修過五加行,但並不代表我們的業障已經清凈,福報已經圓滿,所以還需要積資凈障。
尤其作為密宗的弟子,由於已經接受成熟灌頂和解脫竅訣法的緣故,支分誓言時時都會觸犯。為了清凈這些罪業,每天要念誦13~21遍百字明以及108遍金剛薩埵心咒。這些在前行念誦儀軌中都具有,所以把它作為自己一天的功課,意義非常廣大。
亞青寺的傳承主要是寧提派和龍薩派。寧提派前行念誦儀軌由智悲光尊者著述,念誦儀軌比較長,對於平常不愛念誦的弟子而言,恐怕覺得很累。
龍薩派前行念誦儀軌由龍薩娘波尊者著述,文字不是很多,每天念誦一遍,對我們見解增上具有很大的利益。而且,每天念誦前行儀軌,也是歷代傳承祖師的傳統修法,我想這樣行持的意義是非常廣大的。
上師開示(五):當視上師為法身佛而祈禱
佛在游舞三身之中會呈現報身和化身不同的形象,但是要記住,法報化三身一體之相才稱之為佛,僅僅在顯現之上是無法安立為佛的。因為真正的佛是本具有斷證一切功德的法身佛,這才是佛的境界。
我們平常見到的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等報身形象或者釋迦牟尼佛乃至蓮花生大師等化身形象,都不僅僅是一種外在形象而已,他同時也本具有了內在的密意,我們才稱之為佛。
也就是說,無論是在他相續還是自相續之中,(對佛的理解)都應該從獲得斷證一切功德乃佛的境界之中去樹立,而不是僅僅從外在形象上去安立。
但是此處我們也絕不能誹謗緣起。如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聖地、普陀山乃觀音菩薩的道場、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的聖地、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聖地等等,現前我們還是會去朝禮各處神山聖地,因為緣起法我們絕不能誹謗。
但是想要去尋求真正的佛,想要去成辦真正的佛之境界,則應該往內心去尋找。例如我們去某處開法會,去朝拜神山,可能會看見一些佛之形象,當然這是讓我們見解逐漸增長的一種緣起,但這些現象並非真正的佛,因為真正的佛不在外相而在於內在。而我們想要成辦這樣的佛果,信心是不可缺少的。
信心可以分為敬信、欲信和誠信三種,欲信和誠信需要敬信來成辦,但前面的敬信和欲信並不可靠,我們需要成辦的是誠信。
也就是說當我們在祈請上師之時,不能將上師視為報身或者化身,而應視為法身佛而作祈請,因為上師已經獲得斷證一切功德。
我們在講解上師的時候將上師分為所詮形象之上師和能詮勝義之上師兩種。能詮勝義之上師就是心之自性,在這本性當中執受見解,就已經從兩種無明當中超越,具有兩種清凈之見解,這就是真正的佛,就是與諸佛菩薩無二最高之境界,就是般若波羅蜜,就是智慧到達彼岸。這種智慧已經不在思維的範疇之中,他就叫做能詮勝義之上師。
因此我們要「視上師為法身佛」而做祈請,在具備如是堅定之信念當中祈禱上師,就能迅速成辦「成就之緣起」。
本文轉載自網路,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
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轉發分享 功德無量
擁有正知正念,請關注「般若路」
長按下圖二維碼,關注本平台
TAG:般若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