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汕頭開埠區:烙下1860的印記

汕頭開埠區:烙下1860的印記

1860年,清朝廷內憂外患四面楚歌,太平軍揮師西征北上;沙俄入侵東北地區;英法聯軍從天津登陸長驅直入北平,掠搶火燒圓明園。1860年,清政府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但中國門戶洞開,外國列強進入瘋狂瓜分中國時刻。就在這一年,汕頭在屈辱中開埠,正式允許外國商船停泊交易,汕頭從小漁村變成汕頭埠,這塊土地從此烙上了深深的1860印記。

在「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記錄著開埠對汕頭的深遠影響,建議遊覽汕頭前先到這裡看看,以便對汕頭開埠歷史有大概的了解,對認識汕頭極有幫助。

汕頭市政府在小公園附近劃定了一片歷史建築保護區為開埠區,這裡有著百年歷史的騎樓建築,見證著汕頭開埠後迅速蛻變成繁華的都市,是150年歷史留給汕頭的重要文化遺產,小公園開埠區就足以讓今日的汕頭成為資源豐富的旅遊目的地。

在汕頭旅遊最適宜是騎行和漫步,不必遠途從一個景點奔向另一個景點,就在老城區里慢慢轉慢慢逛,你能觸摸到舊時光陰。

遊覽必須從「小公園中山紀念亭」開始,因為這是老城的核心地標,從這裡才能感知開埠區的全貌。

以中山紀念亭所在的小廣場為中心,擠滿騎樓的街道呈放射狀向四面八方延伸,而不是通常橫平豎直的十字大街,這在國內城市比較少見。放射狀街區是歐洲城市中心的特色,比如法國巴黎以凱旋門為中心,放射出包括香榭麗舍大街在內的八條街道。我去過的瑞典斯德歌爾摩舊城,也是中心廣場四周多條大街小巷呈放射狀,與汕頭的小公園很像。

中山紀念亭始建於1934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三次蒞臨汕頭而建,「文革」時被拆掉,1997年重建成鋼筋混凝土的,到了2016年按照舊圖紙再重建為木結構的八角飛檐亭,從裡面看也是精美絕倫的。有人稱這座小小的亭子為汕頭的「臍眼」,因為有了這座亭子,海內外鄉親才找到家鄉熟悉的模樣。

到中山紀念亭打卡後,便可以隨心所欲地漫步騎樓街啦,隨便走進一條街都不會讓你失望,都有可能給你驚喜,各式各樣的騎樓建築披著滿身風霜悄然簇立。

看一陣這些騎樓你會發現一條街上的建築幾乎是一樣的。原來汕頭開埠後,天生就有經商秉賦的潮汕人大批到東南亞等海外創業,出人頭地賺到錢後又陸續回鄉投資建設,這大片建築基本上是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到三十末近十年間建成的,其中陳黌利家族在這一帶建的樓房有400多座,而整條榮隆街的物業都是榮發源家族的,吳潮川家族則集中在永和街、永興街興建樓房,所以就會整條街的建築基本是同一格式。一個家族整條街地建樓恐怕是全國少有,可見這些比李嘉誠早得多的汕頭富豪當時有多豪,而潮汕商人建設家鄉的熱情和傳統一直延續至今,一直延續到李嘉誠先生投資建汕頭大學。

從小公園放射出去的老街大都以「平」字命名,國平路、福平路、安平路、同平路、昇平路等等,映射出當地民眾嚮往國泰民安的心愿。在這些名字相近、建築風格相近的老街中穿行,很容易迷失在其中,幸好常常會轉回中山紀念亭,可以把這裡作為定位的原點。

開埠區保留著大概是國內最大的成片騎樓了。在老式騎樓中最高的是「南生貿易公司」的大樓,1932年建成的七層洋樓,綜合經營百貨、酒樓和旅社,由於地處市中心,加上當時樓里的彩色地磚、哈哈鏡和汕頭第一次出現的電梯都極具吸引力,曾興旺一時。解放後,這裡仍作為百貨公司,保持商業中心位置不變。

在這片開埠區遊覽時不能錯過老街中的傳統小吃。藏在小巷深處的「老媽宮粽球」,專業做牛肉丸的「福合埕」,全天都滿座的「飄香小食店」,都是吃貨必到之處。

絕對不能錯過的還有老媽宮和它對面的戲台,雖說在外馬路,其實從中山紀念亭走過去不遠,就10分鐘左右。汕頭人把天后媽祖尊稱為「老媽」,老媽宮就是天后宮,常年向海討生計的漁民信仰崇拜媽祖,老媽宮裡香火鼎盛,建築屋脊飛檐也裝飾華麗。天后宮旁邊是關帝廟,據說是漁民拜媽祖,中原來的移民則拜忠義的關帝,反映了潮汕地區的多神崇拜習俗和民眾包容和諧的心態。

對面的老媽宮戲台修葺一新,想必是舊時酬神表演的戲台演變而來。現在裡面的大舞台循環播放汕頭的旅遊宣傳片,也是有效利用歷史建築了。

步行逛完小公園核心區域之後,有向北、向南兩個方向的騎行遊覽線路。向南線路是沿民族路、海堤路,有胡文虎大樓、胡文豹大樓以及汕頭博物館。

胡文虎、胡文豹兄弟的父親在僑居的緬甸開中藥鋪,兩兄弟繼承父業,生意越做越大後回國內在汕頭建製藥廠,胡文虎大樓是1927年興建的永安堂製藥廠舊址。這座在十字路口拐角處的大樓,主體高三層,首層是騎樓式商鋪,中央為圓柱體望樓,雖經近百年風雨,周圍也都建起了新式樓房,這座大樓仍基本保持原貌,外牆精緻的花紋仍清晰完整,連最高處長長的避雷針也還在,對比之下,舊時的建築比現代的樓房美多了,也有鮮明的個性。

胡文豹大樓在離胡文虎大樓100米左右的另一個路口,兩座大樓的外形很相似,同樣在拐角處呈扇形,只是中間兩層樓高的圓柱門框以及二、三樓的通貫陽台,使胡文豹大樓更顯洋氣,這是《星華日報》社址。胡家兄弟被稱為「萬金油大王」「報業大王」,兩項家族的核心產業當時都在汕頭紮根發展。

胡文豹大樓現由汕頭印刷廠使用,我們走進門廳看到旋形樓梯仍是原來的,還想繼續往上時被值班人員喝止,只好退出來。這麼有特色的老建築如果能向公眾開放多好啊。

遊覽了舊建築之後,我們到了附近的汕頭市博物館。博物館是嶄新的建築,裡面的陳列展示手段相當現代。

《江河入海流:汕頭歷史陳列展》系統講述了這塊土地上有人類活動以來的歷史,其中1860年汕頭開埠是重要的歷史節點,展出的一封封飄洋過海的僑批,不僅僅是幾句嚀囑的家書和若干養家的辛苦錢,而且還寄託著海外遊子的思鄉情感,也是汕頭這個開放之埠的社會縮影。

《粵東藏珍:館藏文物精品陳列》則集中了館內的文物珍品,雖然是地級市級的博物館,1960年就成立的汕頭博物館還是藏有國家級寶物的,如清代名家大師製作的擺件「八果一蟲」,用紫砂煉製而成的花生、核桃、馬蹄、板栗、蠶蟲等惟妙惟肖、幾可亂真,據說全國也僅存2套。如果到汕頭一定記得去博物館看看,作為旅遊者博物館絕對是個好去處。

在小公園北面的海濱路上還有另一條遊覽線路,從西到東可以遊覽西堤路騎樓、1860文化創意園、汕頭海關鐘樓和崎碌古炮台。海濱路是汕頭市的嚴管道路,摩托車一律不準進入,而有專門的自行車道,騎著自行車彷彿就是這條路的主人,一路暢快愉悅。

為恢復汕頭特色的騎樓景觀,小公園開埠區內正大面積進行修復工程,而完成了修復的西堤路騎樓街已經顯現美麗的容顏。我在想,待到整片開埠區的騎樓都修復好了,汕頭該有多美啊。

在這段騎樓街的對面就是「1860文化創意園」,由舊校址改造而成,裡面有書屋、有展廳、有創客工作室,小小的空間為它所在的傳統歷史街區增添一抹文化色彩。

汕頭海關鐘樓舊址在海濱路的中段,兩層樓房在後面高層住宅樓下面顯得很矮小。1860年汕頭開埠時海關設在媽嶼島上,1863年遷入汕頭埠,1919年這座樓建成後海關正式搬到這裡,鐘樓的報時鐘很長一段時間是汕頭市的標準時間。舊址現闢作「汕頭海關歷史陳列館」,開館時間有點吝嗇,每周只開放兩天,中午還休息3小時,我在汕頭3天去了兩趟都沒能進館參觀,只得一聲嘆息:傲慢的博物館啊。

海濱路繼續騎行向西,快到盡頭時便可以看到崎碌炮台在「石炮台公園」裡面。這是一座城堡式圓形炮台,直徑116米、面積有1.9萬平方米,內廣場比足球場大很多很多,城堡中的巷道走汽車都綽綽有餘,整座炮台用大塊石頭鑲拼砌成,而且有23米寬的護台河環繞一周,總之,炮台不是一般的大而是相當大,不是一般的堅固而是相當堅固。可惜這座如此堅不可摧的炮台建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汕頭開埠之後10多年的1874年,化了八萬銀元用了5年時間,建成後並未發揮過作用,只能屬於亡羊補牢的工程吧。

汕頭與旁邊的潮州古城相比較,作為城的歷史並不算長,但開埠後150年迅速迸發的活力和開放特質卻是潮州所不具有的。緊密相聯的潮州汕頭兩城,既有共通的潮汕文化,又各有各的精彩,如果是旅行最好一起都去了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珊小屋 的精彩文章:

TAG:華珊小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