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兩代比特「礦工」,冰火兩重天

兩代比特「礦工」,冰火兩重天

「比特幣又跳水了。」

「那還有回暖的機會嗎?」

最近這段時間,相信因為數字貨幣價格集體跳水而感到恐慌的,不止是炒幣的投機客,還有大量「礦工」。

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裡,區塊鏈逐漸變為人人熱議的親民話題,「挖礦」也成為很多人熱議的火爆職業。甚至有金融界、互聯網公司金領不惜放棄高薪,轉型成為比特幣「礦工」。

在過去的大半年時間裡,比特幣等數字貨幣也經歷過幾次不同程度的震蕩。在遭遇價格上的大起大落之後,有的「礦工」滿載離場,提前「退休」;有的「礦工」則乘勝追擊,持續造富。然而,也有部分新「礦工」,在進入這個看似遍地財富的礦場後發現:礦場里的錢貌似都被「前輩們」搶光了,現在只剩賠本的份。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只相隔數月入場的兩代「礦工」,收入與境遇如此迥異?或許文中兩位不同時期「礦工」的挖礦經歷,值得關注。

抓住先機,早期礦工收工退場

「有時賭對了時機,下半輩子就能衣食無憂。」

說這話的Aaron,只不過是一位剛步入而立之年的年輕人。此時他正與妻兒、父母在加拿大度假。對他來說,舉家「定居」魁省,才是近期要實現的終極目標。為此,他回歸傳統,開始在當地尋找一些值得投資的移民項目。

「別看現在很愜意,一年前我也苦逼過。」在線上交流時Aaron回憶,自己三年前做程序員工作時,就開始留意數字貨幣的發展走向,以及背後的財富價值了。然而,決定成為比特幣「礦工」,卻是在去年的3月底,「到我這兒,應該算第二三代礦工了,所以一直很擔心風口突變。」

讓Aaron意想不到的是,他並沒有趕上風口突變,反倒是迎來了「礦工」最美好、最賺錢的時代。他告訴懂懂筆記,自己掏錢所購買的第一批礦機,還是組裝的「二手貨」。且不說算力高低,光是頻繁的宕機、故障,就曾讓他吃盡了苦頭。

「要無時無刻盯著,晚上睡覺都得守著,哪一台出了問題馬上就排除問題,好長時間都沒睡好。」相比GPU弱雞的早期礦機,這幾台配裝了RX 470礦卡的「二手貨」,平均每天都能為他貢獻0.8個比特幣。用去年四五月份時比特幣的價格來換算,Aaron每天的收入就將近2000美元了,「而且一開始礦機都放在家裡,也就電費稍微花多了些。」

而在比特幣瘋長的下半年,他幾乎發動了所有可信任的親友,投身到「挖礦」的行列中來。礦機的規模也擴大到了二十多台,甚至還加入了螞蟻S5+、S7等專業級礦機。雖然機器性能越來越強,但Aaron卻隱約感覺到,比特幣越挖越難了。

「應該是去年十月份左右吧,比特幣突破一萬(美元),圈內沸騰之餘也有大量新礦工入行。」他發現,由於競爭變大,礦工們設備的算力也在不斷提升。因此自己每天能挖到的比特幣也就越來越少。按十台礦機連軸轉計算,每天也就只能挖到1~2個比特幣,「加上比特幣價格漲得有點瘋,我怕出現風險,所以在十月底選擇急流勇退。」

提及今年1月11日,比特幣瘋漲到了18674美元的高位,Aaron卻表示,不後悔提前退出「礦工」行列。在他看來,賺錢的機會稍縱即逝。但投資也好,投機也好,最忌諱貪得無厭的。寧可少賺點,也不能讓自己身處風險之中,「但很多人都不懂這個道理,那些追高入行的後來者,估計就沒我這麼走運了。」

新手跟風,「高耗」礦場難再賺錢

「挖礦看似風光,但裡面的風險還是很大的。」

出身金融世家的張濤,就是Aaron口中眾多「後來者」的其中一位。一年前,他辭去了銀行的工作,拿出幾十萬積蓄購進「礦機」,成為了一名全職「礦工」,正式開始「挖礦」的職業生涯。

「雖然沒趕上年初的那波機會,但去年7月份之後還是嘗到了不少甜頭。」那時,看著各種名目的數字貨幣價格蹭蹭往上漲,他似乎看到了挖礦的美好前景。

在第一批礦機成本回收之後,張濤又連續投入了五十多萬,用於採購新的、算力更高的礦機,並把清遠近郊租了一處工業廠房,配置成了一個小有規模的「礦場」。除了比特幣之外,他還「挖」起了以太坊等更容易獲取的幣種。「因為一共增加到了五十多台礦機,所以只有工業電網能吃得消。」

儘管這個小「礦場」每天都要消耗掉近700度電,電費支出超過800元,但在理論上卻能夠為張濤帶來的接近6000元的日收益。由此算來,每個月礦場都將為他帶來近20萬元的進賬,對於一名個人礦主而言,還算可觀。

「但理論是理論,現實比理論複雜得多。」他表示,一提自己在挖礦,身邊很多人都會覺得他很有錢,向他投來了羨慕的眼光,但挖礦過程中的苦,卻只有張濤自己明白,「我如果說不賺錢,還有人說我虛偽,但如今挖礦真的不怎麼賺錢。」

他告訴懂懂筆記,當時一台成色很新的S7礦機價格在10000元上下,根據每台礦機每天有250-280元的收益,一個半月就能收回成本。然而許多人都不知道,挖礦是一項非常損耗設備性能的工作,24小時連軸轉高速運算,不出個把月,礦機里的礦卡等元件,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燒黃、運行不穩定等問題。此時,礦卡雖還能使用,但運算能力卻大打折扣,耗電量也有一定上升。

「一般來說,一台礦機兩到三個月就要淘汰了,不然故障率高,耗電量也大,性能也拼不過人家」因此,當張濤所購入的第二批礦機「滿月」時,第一批礦機就基本上面臨淘汰了。「一台礦機收回成本之後,也就剩下一兩個月生命周期了。」

有朋友問過他,礦機「回本」之後,剩下生命周期所產生的收益,是否就是「礦工」賺的純利了?這樣的想法,在他看來卻是很可笑的。

張濤拿出了一疊收據,和懂懂筆記算了這樣一筆賬。每個月廠房的租金支出為1萬4元,電費為2.6萬元。而高強度的運行模式,讓礦機的損壞率驚人,各種小維修、小維護費用就已經高達1.2萬元左右,還有輪班技術工人的薪資支出2.4萬元。全算下來總計7.6萬元。

「而這是理想化的最低值,通常每月的成本支都在9萬元左右。」他還表示,挖礦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宕機、網路故障、電網故障、幣價浮動等問題,這導致了「礦場」月收益很難達到20萬元的理論值。甚至只有理論值的50%~60%,「說白了,原先就只賺了個打工錢,但現在不虧我已經偷著笑了。」

經歷了2017年的大漲大跌,張濤算是扛過去了。但是去年底開始的各種監管、清退,讓他有了一種風雨欲來的感覺。尤其是從今年3月15號開始的這一撥比特幣、以太坊等數字貨幣的暴跌,讓張濤發現「礦場」已經很難繼續維繫收支平衡的狀態了。他告訴懂懂筆記,如果下個月還繼續出現虧損,他就狠下心把「礦場」關了,徹底退出幣圈。

幣圈本是塔尖遊戲,小白終成接盤大軍

在張濤眼裡,Aaron那一波的「礦工」生涯無疑是令人羨慕的。但在Aaron看來,張濤跟風「挖礦」卻是非常「傻」的行為。他告訴懂懂筆記,從2017年中開始,因為挖礦的人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礦機算力的要求也在不斷刷新紀錄,所以能「挖」出來的比特幣也越來越少。

但另一方面,挖礦一夜暴富的例子,卻依舊頻頻見諸媒體,使得越來越多和張濤一樣,不明真相的新「礦工」跟風入行。殊不知,這一行風險已經居高不下,很多人在投入了昂貴的設備之後,才發現收益遠不如預期。

「在兩年前,朋友聚會、同學聚會聊得都是房地產,而去年開始,話題都成了區塊鏈和比特幣。」Aaron說,正因為如此,他才覺得區塊鏈,尤其是數字貨幣的泡沫已經變得越來越大。要知道,區塊鏈早在10年前就有了,但卻因為一枚被機構包裝成「稀缺資源」的比特幣,變得神乎其神,「試問一句,區塊鏈里的數字貨幣具備真實的流通意義嗎?」

他告訴懂懂筆記,從一開始關注挖礦,他就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在區塊鏈中,通過運算記賬的方式搶佔區塊之後,礦工就可以從交易中,得到一定比例的比特幣作為「獎勵」。

然而他們所記錄的賬目,或許並不具備價值,而被記錄的交易,本身也可能沒有實際意義。就更別提挖礦過程中,無稽的隨機數碰撞出塊原理,「這說白了,就跟買彩票、抽獎的原理一樣,只不過中獎幾率比較大而已。」他解釋道。

因此,從本質上講,比特幣借著「區塊鏈」等精美外衣,肆意炒高的目的就在於讓更多的散戶接盤。在進入幣圈之後,許多小白會不明就裡、跟風的往市場里送錢,而站在金字塔尖端、擁有大量原始數字貨幣的人則成了巨富。

而當數字貨幣泡沫破滅,一切虛擬介質都將變得一文不值,大量跟風的「礦工」成了被機構利用的炒作工具,散戶就成了「接盤俠」。

「雖然慶幸我是在最佳時機退出的那一撥人,但現在想起來也還是有些後怕。」Aaron告訴懂懂筆記,如果去年再猶豫幾個月,沒有及時退出幣圈的話,現在或許就成了烈士,甚至還不如那些不賺錢的「礦工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鳥事
華為稱不放棄美國市場;小米加密兔已炒到上百元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