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陽明心學」和「朱熹理學」有什麼不同?

「王陽明心學」和「朱熹理學」有什麼不同?

憑藉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率文吏弱卒,蕩平了江西數十年巨寇;憑藉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以幾封書信,一場火攻,三十五天內平定了寧王之亂;憑藉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從根本上掃清了困擾明政府多年的廣西部族匪患。

「王陽明心學」和「朱熹理學」有什麼不同?本文將為您解答。

一、盡信書不如無書

塵埃一吹就逝,烏雲一陣風來就散。

既然心是無所不能的,我們何必要去外面去尋求呢?理學家去外面探究的一切,其實心裡早就有了。如果真理是外面尋求到的,如何與我們的心相融呢?理學家向外尋求真理的手法之一,就是書本知識。

書本的知識,一定都是對的嗎?如果說書本說砒霜能吃,難道你不用心想,拿起來就吃嗎。這就是心學和理學的區別。實際上,心學和理學就這個一個區別。

理學家還有個不容易被察覺的區別。理學家為了彌補心的缺陷,會毫無目的的去外面尋找新的知識。這有點像肉豬。

只要他認為是能消化的東西,他都要去吃。而心學家首先是認為這個知識有必要去追尋,然後才去追尋。前者是先探究、再用心。後者是先用心、再探究。

王陽明的妹夫,最得意的弟子-徐愛。曾經對王陽明的「心即理」產生過疑問:世界上那麼多道理,如果不去心外探求,如何才能得到呢?

王陽明嘆息說,我問你,你孝順父母的,是從父母得來的,還是從心上得到的?就如同一個殺豬的,只要把刀磨的鋒利,天下就沒有殺不死的豬。

天下一切事情,就怕用心兩個字。任何一件事情,只要你肯用心,就沒有做不到的。良知是無所不能的,能升天升地。心外無理。

朱熹是在沒有問題的時候去尋找問題。王陽明是在問題來的時候,才來探究問題。

中國人和西方人有個明顯的差異,中國人喜歡從人際關係中獲得幸福。而西方人則喜歡和大自然的搏鬥中獲得幸福。

二、「萬物一體」的奧秘

「心即理」就是解釋人際關係的倫理學的。把「心即理」這一法則從倫理學中拎出來,放到別的學科中,就有點重心不穩,顯得搖搖晃晃的。

不過,這也正是心學的偉大之處,他永遠把中心放在自己的內心上,時刻在內心上用功緻良知,這樣就少了外界的很多煩憂。

人生在世,第一大難題不是洪水猛獸這些大自然的挑戰,而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心即理法則,就是讓人徹悟到解決這種關係的最佳方法。王陽明心學,心即理法則,衍生出來的次法則就是:心外無物!

心外怎麼會沒有物質?對於唯物主義者而言,這話實在是驚世駭俗,在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之前,必須了解王陽明心學的另一個法則:萬物一體!

「萬物一體」最早是理學家程頤的發現。

人和萬物都是和天地互相摩擦中產生的氣中誕生的,那些特別有靈氣的「氣」產生了人。由此成了萬物之靈。人和動物,本質上是一樣的。人有責任把萬物看成是自己的手足兄弟。

看到小孩子在井口玩耍,我們的心都揪起來。真正的君子,要遠離廚房。因為看到雞鴨血淋淋的樣子,心都碎了。不能和萬物一體的人,就是不仁的人。

仁,生生不息就是仁。對萬物懷有活潑的、敏感的態度。麻木就是不仁。生理上有對萬物的知覺 。我們的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我們的心因為天地萬物而存在。沒有天地萬物,我們的心也就不存在了。王陽明這段話,貌似是唯心論。大家相互依存,本就是一體,單方面是不可能存在的。

弟子問,「知行合一,為什麼要單獨提倡知和行呢?就像我去酒鋪買酒,總不能說,給我個酒館,再給我來點酒吧?」

王陽明說,這完全是古人的良苦用心啊,就像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懵懵懂懂的去做事情,就像流水線上的機器人,只是機械的去做,不懂得思考。對這種人,就要特意的提出個「知」,要在做事中用過腦子,這樣,他才能真的「行」。

另一種人,每天忙忙叨叨的,不知道思考。每天光憑著想像把他放入幻想的夢囈中,從來不想著實踐。對這種人,就要特地提出個「行」字。告訴他:就是胡思亂想,也應該有個思路在。這樣,他才能真的「知」。

這好比我們喝茶,茶水是由茶葉和白水組成。但是有人就吃茶葉。而有人就喝白水。對喝茶葉的人,我們說用水。對喜歡喝白水的人,我們要跟他說用茶葉。這就是古人為什麼要說知行合一了。

就算你是個吃貨,也肯定是有了想要吃的心,才知道你要吃東西了。

要吃的心屬於意動,是知。這就是,知是行的開始,而你吃的東西是什麼味道,肯定是放到嘴裡才知道。這就是行是知的完成。

本文選編自《《知行合一王陽明(1472—1529)》

CIO的夜讀時光

? 智能時代;

? 讀「CIO的夜讀時光」;

? 歡迎關注「CIO的夜讀時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IO的夜讀時光 的精彩文章:

王陽明如何「吃烤鴨」?
王陽明:如何應對「誹謗」?

TAG:CIO的夜讀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