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秦國靠什麼贏得長平之戰的勝利?

秦國靠什麼贏得長平之戰的勝利?

戰國時期的秦趙長平之戰,歷來為人所關注,其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軍事範疇,不少經濟學者對此戰也十分感興趣。長平之戰是一場決定全局走向的戰略決戰,可以研究的內容很多,秦所表現出的戰略定力尤其值得關注。

清晰規劃

秦國的戰略定力來自清晰的戰略規劃。范睢為相後,秦國的總體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遠交近攻方針逐漸清晰,三晉成為重點打擊對象,趙國又是重中之重。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之後,軍力強盛,按照「先弱後強」的次序,攻打趙國應該是秦國最後的「大餐」。

上黨地勢絕佳,俯瞰三晉。長平之戰前,秦將白起拔上黨光狼城(公元前280年),胡陽惜敗閼與之戰(公元前269年),一勝一負,秦軍對上黨有了深入的火力偵察。秦越發感到上黨的重要性,志在必得。秦得上黨,韓命懸一線,趙也面臨被分割成東(邯鄲)西(晉陽)兩部分的危險。對於拿下上黨這個戰略目標,秦國上下同心,勢在必得。秦攻韓國的上黨,本是一場局部戰役,由於馮亭「戲劇性」獻地趙國(公元前262年),秦趙劍拔弩張,一場局部戰役升級為戰略對決,秦軍因應形勢迅速「換擋」。

然而,趙國對此並沒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對於是否接受送上門來的上黨意見不一。趙國重臣平原君趙勝和平陽君趙豹各執一詞。沒有想明白的事情,很難做明白。趙勉強接受上黨,在隨後的戰役中,趙軍連失數道防線,損兵折將、立足不穩,直退縮至長平、故關一線才穩住陣腳。面對突然提前的對決,秦有必戰之心,趙無卻敵之志,戰前勝負天平已經傾斜。

知己知彼

秦國的戰略定力來自高效的諜報工作。秦軍歷來重視諜報工作,捨得花錢,深知用人,在長平之戰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戰前,秦國對於趙國將領,不僅是廉頗等一線大將,對於潛在的趙軍將領、諸如趙括等少壯派,都了解得非常全面細緻。平心而論,趙括並不是紈絝子弟,隨父趙奢起於行伍。趙奢是當世名將,用兵凌厲。閼與之戰,秦軍兵鋒極銳,又佔據地利先機,廉頗等人都未敢受命,趙奢慷然出戰,兵行險著,擊潰秦軍,這也是趙對秦少有的完勝。父親這種速決戰的風格,肯定為趙括所傾慕。兵者詭道,趙括可能學藝未精,所以趙奢有言,趙括未可獨當一面。

長平後期,廉頗堅守不出,秦軍要打破僵局,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讓廉頗出局。長平之戰,是戰略決戰、是持久戰,更不是趙家適應的方式,趙括控制不住。趙括一旦為帥,極可能會給秦軍帶來可乘之機,秦軍深知法門。秦軍對於趙括是否「紙上談兵」興趣不大,而是深深「喜歡」趙家的作戰風格。不然,無法解釋秦國不惜代價,為趙括「造勢」,「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誘使趙國臨戰換帥。

秦國的情報工作和外交工作緊密配合。長平之戰有一個疑點,就是在最後階段,為什麼趙國精銳的北部軍團不回救長平。一個合理的推斷就是,秦運籌帷幄,下好了先手棋,可能用重金厚禮收買了北方匈奴,對趙國北部實施了極大的壓力,使其精銳軍團無法回護。同樣,趙國糧草不濟,向齊國求助,齊國拒絕,這其中也有秦外交活動的身影。

手中有糧

秦國的戰略定力來自充足的後勤保障。關於長平之戰的持續時間,有一年說,也有三年說,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場持久戰。上黨遠離秦土,秦軍遠道而來,按照常理,趙國可以「以逸待勞」,但實際果真如此嗎?

軍心之穩,糧草充足是基礎。那麼,趙與秦到底誰更有底氣打一場持久戰呢?首先,長平之戰前,秦已經據有關中平原、成都平原、江漢平原、河東之地,這可以說是當時天下的四大糧倉,「秦富十倍天下」。趙國的主要糧食生產基地,只有以晉陽為主的太原盆地和以邯鄲為中心的漳滏流域,農田面積無法與秦相比。其次,商鞅變法之後,秦國高度重視農業,推廣耕牛技術,單產較高。同時,秦注重興修水利,不僅便於灌溉農田,也便於轉運軍糧。

長平之戰後期,趙國窘態畢露,甚至向齊國請求糧食援助,如何讓前方將士沉著應敵呢?趙括就任主帥後,一改老將廉頗的守勢,主動出擊,這其實是趙國決策層在內無糧、外無援狀態下無比焦躁的反映。趙括乃血勇之人,困決之時鬥志未失,親率全軍突圍,事實上也造成了秦軍的重大傷亡。只可惜趙括這把「快刀」沒有用對地方,註定要在長平折戟沉沙。「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實為千古不變兵要。

秦軍規劃清晰、知己知彼,糧草充足,勢定、糧定、軍定,長平決戰未開,其實勝負已見端倪。

文章原標題為《長平之戰:戰略定力》,刊載於《學習時報》2018年3月28日第3版

本期編輯:翟月熒

關注學習時報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頁面

通訊錄→公眾號→右上角「+」→搜索「studytimes」

文章頁面

文章分享

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習時報 的精彩文章:

銳意革新的晁錯為何被錯殺?

TAG:學習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