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寺被稱為叢林的由來,了解一下?
宗立法師
關於禪寺被稱為叢林的由來,如今的解釋大多是據明代的著作《禪林寶訓音義》中載:「叢林」二字系取其草木不亂生長之義,表示其中有規矩法度。這種解釋太過牽強了,草木不亂生長這是什麼解釋?完全不符合考據黨的style,不能令人滿意,不能令眾多的好奇寶寶們滿意啊!
我們繼續再往上追溯,根據北宋的睦庵禪師所著的《祖庭事苑》一書中所記載的:「叢林,梵語貧婆那,此雲叢林。」這裡引用了梵文的解釋,按理說應該比較靠譜了。但是根據仔細的考究,這一說法,也許是根據《阿育王經》卷七中所記載的「於中路有寺名貧陀婆那」一語而來。然「貧陀婆那」是寺院的名字,意譯為「飯林」,如果以此作為叢林一詞的梵語,卻是有些牽強。這就像某時某地有個商店名叫友誼商店,難道我們就能把「友誼」二字作為所有商店的代稱?如果古代某時某地有寺院叫做笑林寺,那後世所有的寺院都叫「笑林」?這完全說不通啊。
所幸的是《祖庭事苑》中還記載了禪寺被稱為叢林的三點由來,可以讓我們繼續追溯:
1、《雜阿含經》卷二十五中說:有一次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你是否看見遠處那青色的叢林了呢?阿難說看見了。然後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那個地方叫做優留曼茶山,當如來入滅之後百年,有一位名為優波掘多的商人之子,當廣行佛事,其弘揚佛法之盛行在法師之中最為第一。佛陀所授記的商人之子,就是禪宗的四祖優波鞠多尊者。因為這個典故,所以禪寺被稱為叢林。
2、《大莊嚴論》中說:眾僧如同殊勝智慧的叢林相聚,一切善行都集中運行其間,所以稱為叢林。
3、《大智度論》中說:多位比丘在一處和合而住,稱為僧伽,就像是大樹叢聚集在一起,稱為樹林。故而以此義故僧寺,稱為叢林。
這三種經論所引大多是指物喻人,很是形象,應該說比較靠譜了。但是作為資深的好奇寶寶們來說,尚嫌不足,那有沒有更靠譜、更符合禪者心意的解釋呢?
其實,在《大乘義章》中還記載了一種說法,更順禪者的心意。《大乘義章》中說:禪,意思是思惟修習,也叫做功德叢林。功德叢林是叢果上來立名的,智慧、神通、四無量等等都是修禪所衍生的功德,眾德積聚的緣故,稱之為功德叢林。以此因緣故,修禪者彙集之處,稱為叢林也就很名正言順,理所應當了。(功德叢林一詞,見於《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那又是另一段故事了,大家感興趣的話,不妨讀讀這部經。)
北宋的贊寧法師也贊成這一說法,他在《宋高僧傳》的《石霜諸禪師傳》中寫到:「南方謂之叢林者,翻禪那為功德叢林也。」這種解釋就相當地順禪者的心意了。
為何要一直強調說順禪者的心意呢?因為自禪宗初祖達摩大師來東土弘法之後,禪宗的傳承以心印心,只是以道法相授,對住處並不講究。禪師們大多住山獨修,又或者寄住在律宗的寺院中,寄人籬下。直到馬祖道一禪師創林叢林,禪宗的禪師們才有了固定的安身之所,個中艱辛,真是說多了都是淚啊。
關於叢林的名義界定已經告一段落了。那在宋代禪師眼中叢林又有哪幾種呢?據《聯燈會要》中記載:智門光祚禪師曾經在法堂上說:「你道叢林有幾種?或有旃檀叢林,旃檀圍繞;或有荊棘叢林,荊棘圍繞;或有旃檀叢林,荊棘圍繞。只如四種叢林,是汝諸人在阿那個叢林里安身立命?」這四種叢林之說,緣於《大智度論》,原文是:「如《栴檀譬喻經》中言:有栴檀林,伊蘭圍之;有伊蘭林,栴檀圍之,有栴檀,栴檀以為叢林;有伊蘭,伊蘭自相圍繞。」論中所引的出處,其實也不太準確。這種說法其實出自《五苦章句經》,經中說:「一切臭木,莫過伊蘭,其臭毒惡,人見惡之,畏聞其氣。伊蘭栴檀生有四輩。何謂為四?一曰有栴檀樹,伊蘭繞之;二曰有伊蘭樹,栴檀圍之;三曰有栴檀,栴檀自為叢林;四曰有伊蘭,伊蘭以相圍繞。」
看到這裡,大家也許被繞暈了。其實經文中說的是四種情況:
一是在香氣芬芳的旃檀樹周圍,有惡臭的伊蘭樹圍繞,這是譬喻說善者周圍被惡者所繞。簡單地說,就是不怕神一樣的魔劫,就怕拖後腿的隊友。
二是伊蘭樹周圍,有旃檀樹圍繞,這是譬喻說惡者周圍被善者所繞。簡單說,就是壞孩子被好孩子們包圍了,就算想幹壞事,也失去立場了。因為人人都干好事,他又怎麼好意思幹壞事呢?
三是旃檀樹自然成林,聚集在一處,這是譬喻說善友相聚。簡單地說:如果構成木桶的每塊木板有長有短時,那桶的容量就取決於最短的木板有多長。當構成木桶的所有木板都是精英時,那木桶就是超強組合,就可以裝更多的水了。
四是伊蘭樹相互圍繞成林,這是譬喻說惡友相會。簡單說,壞孩子們在一起,還能幹些什麼呢?後果可想而知了。
一言以蔽之,就如《荀子勸學篇》中所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很明顯,智門禪師很形象地描述了當時禪門中的情況,勉勵門人要精勤修行,努力做香氣芬芳的旃檀樹,善友會合,相聚成林,廣利人天。這也是很值得後人所警醒注意的。
至此,關於禪寺被稱為叢林的由來的探究就暫時告一段落了。謝謝大家。
隨 喜
※那些初學佛的誤區
※佛門吃飯為什麼叫「過堂」?「過堂」是什麼意思呢?
TAG:念念觀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