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馮仲明:周原青銅器「西霸天」——羅西章

馮仲明:周原青銅器「西霸天」——羅西章

青銅器專家羅西章先生

周原青銅器「西霸天」——羅西章

在馳名世界的古周原上,有一個從事文博工作40年,終日與國寶打交道,他自己也被人們稱為「國寶」的著名文物考古專家,他就是周原博物館的老館長——羅西章研究員。

羅西章,男,1937年生於扶風縣城關鎮原峪村。1954年,鳳翔師範畢業,從教7年,1961年調到縣文化館工作,從此與文物工作結緣,終生樂此不疲。我認識他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初,知道他吹、拉、彈、唱、琴、棋、書、畫皆長,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能人。後來,他隨著參與扶、岐地區周原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在北大、西大、中國科學院及省、市文物專家、教授的指導下,勇於實踐,不斷探索和刻苦自學,逐漸由外行變成內行,由一個尋寶、挖寶的普通館員成為聞名遐邇的文物考古專家、研究員、教授,並享有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1981年他任扶風縣博物館館長,1982年任周原文管所所長,1988年3月,周原博物館成立,他任館長直至1999年6月退休。

陝西扶風縣齊村出土的[害夫hu]簋

1972—1976年,他參與了臨潼姜寨和周原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1977—1982年,他主持了北呂周人墓地的考古發掘工作,清理髮掘了先周到西周的墓葬300多座。40年來,他在古周原上跑村串戶,從「破銅爛鐵」中,從古墓發掘中為國家收集、搶救、揀選、清理髮掘各類珍貴文物萬餘件,使扶岐之地成為馳名中外的「青銅器之鄉」。他曾將在扶風法門齊村發現被推土機壓成幾百個碎片的著名[害夫hu]簋(周厲王的王室宗廟祭器),親手一一焊接在一起,使這一巨型(高59厘米,口徑43厘米,最大腹圍136厘米,重60公斤)國家級西周王器,又獲得了生命,為陝西文物界立下奇功。

他以科學求實的精神,潛心文物考古研究,發現並提出了中國考古史上的諸多「第一」,取得了許多引人矚目的重大學術成果。他第一個發現和確認了人類社會早期的取火用具——陽燧,為文物史書記載提供了物證,引起國內外轟動,《人民日報》發表孟西安文章,稱這是世界奇蹟,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第一個發現和確認西漢「中顏紙」(在扶風縣太白鄉長命寺的中顏村一個墓葬里),把我國造紙術提前了100多年,(中顏紙已編入中學歷史教材);第一個發現並確認了古代兵器「我」,天津文史館古文字學專家陳邦懷教授讀了他發表的論文《「我」之淺識》後,特書條幅贊道:「我為兵器,前人雖已言之,而今用實物以明之者,乃吾老友西章也。」;第一個在周原發現了西周鑄幣銅貝;第一個發現了西周象形印章;第一個在周人的車馬坑和墓葬特點上做了重點研究和總結……

羅西章先生像

他先後在學術刊物發表論文百餘篇,由他主編的《扶風縣文物志》、《北呂周人墓地》分別獲省級優秀志書和文博科技成果獎。還有近年來編著的《西周酒文化與當今寶雞名酒》、《古文物稱謂圖典》、《周原尋寶記》等都受到廣大讀者好評,其中「圖典」一書,被評為市科研成果一等獎。他曾設計舉辦的《周原考古成果展》、《西周酒文化展》、《西周金文名家釋評書法展》反映了獨特的陳列見解,尤其是他那聲若洪鐘的純正鄉音的生動講解,給所有觀眾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他白手起家辦起了青銅器文物複製廠,其產品多次獲省、部級金銀獎,在亞運會廣州購物節上榮獲「天馬獎」,是全國同類複製品中的名牌,遠銷東南亞及世界各地,也成為博物館及大學教學的珍貴展品或標本。

他以卓越的文物考古功績與成果成為寶雞市省批有突出貢獻的十大科技人員之一;又是首批國家「鄭振鐸—王治秋文物保護獎」的獲得者。現在他還是中國錢幣學會理事會學術委員,陝西省錢幣學會常務理事,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治金學院兼職教授,浙江社會科學院中國貨幣研究會特約研究員。

我佩服他由外行變內行,並成為文物考古專家所走過的艱辛不易之路,敬重他「視文物如生命,為護寶不顧家」的可貴的敬業精神。《人民日報》頌揚他為「國寶」,陝西文物界送他美譽綽號「西霸天」,許多博物館和收藏家邀他對藏品文物作斷代與技術鑒定,他成為扶風的驕子,文物界的開拓者與紅人,譽滿全國。

文學自由,貴在發聲;

關注有益,轉發隨緣。

作者簡介:馮仲明,扶風縣太白鄉澇池岸村人,2016年2月18日早上八時許病逝,享年75歲。扶風縣知名學者、作家、書法家。曾在扶風高中、絳帳高中、豆會高中、太白初中、召公初中等任教,並擔任過多所學校校長、扶風縣教育督學等職務。退休後專心發掘、整理扶風歷史文化資料,曾主編或參編出版《扶風古今人才揖錄》《扶風縣教育志》《扶風軍事志》《扶風文化志》《絳帳中學校志》《天南地北扶風人》《扶風人文典故》《扶風金石錄》《扶風民俗文化錄》等書籍,為扶風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夾縫裡的文學 的精彩文章:

TAG:夾縫裡的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