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並非貪慾或煩惱的來源
最新
03-30
摘錄自《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在深入思考後,他了解正確的修行——正道,即心是心,身是身。身體不是貪慾或煩惱的來源,即使你摧毀身體,也無法將煩惱摧毀,甚至絕食、不睡覺,直到骨瘦如柴,也無法斷除煩惱。但五比丘對如此的方法深信不移,他們相信透過苦行定可斷除煩惱。
佛陀於是開始進食,飲食逐步恢復正常,並以更自然的方式修行。當五比丘看見佛陀改變修行時,便認為他已放棄修行,重新耽著欲樂。佛陀的了悟已更上一層樓,超越了表象,但五比丘卻認為他是在向下沉淪,放縱慾樂。苦行的觀念深植於五比丘的心裡,因為佛陀過去就是如此教導與修行的,但現在佛陀已發現錯誤,並放棄它了。
當五比丘看見佛陀恢復正常修行時,他們離開了他。就如鳥兒飛離無法再提供足夠庇蔭的樹木,或魚兒遊離太小、太臟或太熱的水池,五比丘放棄了佛陀。
因此,現在佛陀可以專心思惟法義。他吃得更營養,且活得更自然;他讓心就只是心,身就只是身。他不過度勉強自己的修行,只要足以放鬆貪、嗔、痴的鉗制即可。
從前他行走於兩端,當快樂或喜愛生起時,他受誘惑而生起貪著,認同它而不願放下,因此被困在其中,這是種極端。另一種極端是,過去和五比丘在一起時所修的苦行。他稱這兩種極端為「耽著欲樂」與「耽著苦行」。
佛陀過去就陷入在諸行中,他清楚了解這兩端皆非沙門之道。若執著它們,經常來回賓士於兩端之間,將永遠無法成為覺悟世間者。現在,佛陀將注意力放在心本身和訓練心上。
自然的一切過程,皆是根據支持它們的因緣在進行。例如,身體感受疼痛、疾病、燥熱與寒冷等,這些都是自然地發生,本身並無問題。事實上,是人們太過擔心自己的身體,是邪見,導致他們太過擔心與執著身體,而無法放下。
TAG:昌列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