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尉遲恭一槊刺落馬下 單雄信爬起來還能跑 這就是秦瓊用鐧的原因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讀正史,而不是一味地相信電視劇和演義小說了,這是一件極好的事情,但也給歷史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讀者要拿正史和演義對照,每段文字都要有個出處。所以也就有越來越多的人質疑隋唐英雄的武器:尉遲恭、秦瓊、程咬金在《舊唐書》和《新唐書》的記載中,都是「善使馬槊」,怎麼到了小說里就變成了鞭、鐧、開山斧?這時候我們就要解釋:程咬金使大斧子確實有點不靠譜,但是秦瓊和尉遲恭善使馬槊或者長矛,並不影響他們在馬鞍上掛雙鐧或鐵鞭,因為那也是戰鬥需要。有版本的小說和電視劇也注意到了這一點,所以有時候秦瓊的形象是手執長槍、腰懸雙鐧。
雖然說正史中記載秦瓊善使馬槊並不影響他在馬鞍上或者腰裡掛雙鐧,同時我們也要糾正一個說法:當有鐧這種武器的時候,就已經不用銅而用鋼鐵了,原因就是銅的造價太高、硬度不夠、比重太大。戰場是玩命搏殺的地方,如果哪個武將用一打就會變彎的熟銅鐧,那就是用耍酷的方式找死——鐧是破甲利器,但是用彈性形變較大的熟銅當材料,那就是給穿著重甲的對方撓痒痒。
在隋唐時期,盔甲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巔峰,期間出現的「明光鎧(隋朝就有,唐朝普及)」,簡直可以說是「刀槍不入」,比如史書上真實記載的「尉遲敬德救秦王」,用馬槊正中單雄信前胸,但是卻沒有戳進去,只是把單雄信給杵到馬下去了,而且單雄信爬起來還能跑,說明連內傷都沒受。但是如果單雄信挨了尉遲恭一鐵鞭或者秦瓊一鐧,那麼單雄信的下場就不妙了,不當場掛掉,也得卧床一百天——傷筋動骨了。
尉遲敬德這樣的力士拿著馬槊這樣的利器,都無法穿透敵將的鎧甲,就更不要說小兵的白蠟桿紅纓槍了,所以才有戰場上某個將領鎧甲上「矢如蝟毛」但仍能奮勇作戰的記載——那箭頭根本就沒射進皮肉。這時候就需要一些破甲兵器來對付敵方大將或重甲騎兵,至於一般的小兵,也就有個皮甲甚至綿甲,用弓箭和刀槍還是能夠解決掉的。
隋唐時期的破甲兵器主要有鐧、鞭、鐵錐槍、骨朵等重兵器,其中的鞭也不像現在「練武的」手裡那種耍起來嘩啦啦響的鐵鏈子,而是像一根帶著環形凸起的大鐵條,鐵錐槍又能刺又能砸,據記載秦瓊岳雲都用過鐵錐槍,要念做「鐵鎚搶」,當然,正史中也記載過岳雲使八十斤一對的鐵鎚,那是為了對付金國的重甲騎兵「鐵浮屠」,骨朵就是一種小鎚子,大家看圖就知道了。
鞭、鐧、錘、鐵鎚搶、骨朵,以及後來明軍的狼牙棒、放完槍的「三眼銃」都是打砸武器,靠的是硬度和重量來增強殺傷力,所以武將除了手中長槍之外,都會在馬鞍上掛鞭、鐧、骨朵等打擊武器,遇到重甲敵人,掄起來呼呼作響,能把對方砸得暈頭轉向骨斷筋折。
所以說,遇到單雄信這樣的高級將領,一般的弓箭、長矛、環首刀,根本就沒有什麼殺傷力,只有像秦瓊的雙鐧、尉遲恭的鐵鞭才能奏效。至於為什麼有「金鐧」、「銅鐧」的說法,也很好理解,因為那時候的兵工廠已經掌握了鍍金技術,用金銅等重金屬鍍膜,不但好看,還能防鏽……
※叫田地的國君落到了最慘田地:被自己的筋掛在房樑上 三天後才死
※董承拉劉備參與衣帶詔密謀原來是有這打算 難怪劉備簽完名就跑了
TAG:半壺老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