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清明快到了。

每年清明這一天,南山北山到處都是忙於上墳祭掃的人群。焚燒的紙灰像白色的蝴蝶到處飛舞,凄慘地哭泣,如同杜鵑鳥哀啼時要吐出血來一般,黃昏時,靜寂的墳場一片荒涼,獨有狐狸躺在墳上睡覺,夜晚,上墳歸來的兒女們在燈前歡聲笑語。因此,人活著時有酒就應當,有福就應該享。人死之後,兒女們到墳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過陰間呢?只是在寄託一絲哀思罷了。

清明節要吃青的食物。農村中有蒸制蒿餅的習俗。蒿餅類似江南的青團,製法是:「采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使蒿汁與米粉融和成一體,以肉、蔬菜、豆沙、棗泥等作餡,納於各種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蘆葉墊底入籠蒸熟。」蒿餅顏色翠綠且帶有植物清香,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來饋贈或款待親友。此外,清明淮揚還有吃茶葉蛋的習俗。

北方的清明不同於南方放河燈一類的,是要裁一些細長的墳紙,做些祭品,做些獻飯,去墳地給過世的人獻給,大家帶上香案上的油餅子 ,炒些雞蛋等供品以及香燭燒紙和冥幣,還得帶上幾大卷千字頭鞭炮,青壯年要扛上鐵杴,大家一同到老陵祭奠。程序是先整墳,剷除雜草,填補鼠洞,加蓋新土,接著是鳴炮、上供、祭奠、燒紙燒錢,最後由孩童們插墳紙,看誰插的快,看誰插的多。大人們把帶來的柏樹苗栽植到墳陵周圍,並在適當的地方插上幾株柳樹。誰家陵里的樹木越多,越說明這個宗族人丁興旺。臨終,還得給每個墳頭上壓上一張燒紙,裡面包些祭品,這大概是保留的寒食節的最後一點禮儀。祭祀結束,每人還可分享一份供食,所以孩子們特別樂意參加。祭祀用的油餅最早是大戶主動奉獻,後來集體適當補些油和面,其他祭品供品各戶都帶些。小時候,我們吃的少,就等著誰家上墳結束,在人家墳上翻著吃祭品,香味真是回味無窮。至今都沒有吃到這麼香的美食。

時代在變化,傳統的東西越來越少。如今的年輕人大多都不記得這些傳統的事,只是現在國家為了讓後人記住清明緬懷先烈,緬懷祖先,全國統一放假三天,好讓遠方的人回家祭祖。

宋人王禹俏的這首詩恰似昔日古人人過清明的場景,「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虔誠的祭祖是清明節的民俗,特色明顯,在某種意義上,已成為黃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上新的先進文化元素不斷融入,今後的清明節肯定會更加絢麗多彩。

家鄉退跟還林,草多還長,燒紙的時候一定記得注意防火安全。

朋友們關注水墨隆德 關注家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墨隆德 的精彩文章:

TAG:水墨隆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