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伯塤教授課題組合作研究發現治療亨廷頓病的小分子藥物候選物……
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塤教授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藥物所謝欣研究員、胡有洪研究員等合作發現GPR52的小分子拮抗劑對神經退行性病變亨廷頓病的潛在治療作用。相關研究成果以《靶向Gpr52可降低突變型HTT水平並拯救亨廷頓舞蹈病相關表型》(Targeting Gpr52 lowers
mutant HTT levels and rescues Huntington』s disease-associated phenotypes)為題,於3月
28日在線發表於《大腦》()。
亨廷頓病(HD)與阿爾茨海默病(AD)、帕金森氏病(PD)和肌萎縮側索硬化(ALS)並稱四大神經退行性疾病,又稱神經變性病(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此類疾病隨著時間推移而惡化,導致神經元退行變性、死亡,嚴重影響中、老年人健康,造成巨大的社會和家庭負擔,目前沒有任何根本性治療手段。其中,HD是最主要的單基因遺傳病,影響全球近萬分之一的人口,並且有幾倍於此的人群由於攜帶致病基因將會在中老年發病。由於其遺傳圖景清晰,是神經變性病中重要的模式疾病。遺傳學證據表明,亨廷頓病主要由突變基因HTT所表達的突變HTT蛋白的神經毒性所導致,因此降低HTT蛋白水平是治療HD的極具前景的治療方法。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塤課題組自2012年起向這一目標發起挑戰,完成了一系列突破。在2013年發表的工作中,課題組及合作者證明了降低可溶性的mHTT水平可顯著拯救人類幹細胞分化的亨廷頓病神經元模型的神經元死亡表型(FASEB Journal 2013)。為了進一步尋找降低mHTT水平的葯靶,課題組及合作者展開了一系列遺傳學篩選,獲得了一系列可以調控mHTT蛋白水平從而拯救HD的潛在葯靶基因(Nature Neuroscience 2013,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2014,eLife 2015,Cell Research 2017,Autophagy 2017,Cell Systems 2018等),並且揭示了mHTT蛋白導致疾病的可能的根本性機制(Nature Chemical Biology 2017, Autophagy 2017等)。
在發現的潛在葯靶基因中,GPR52是一個G蛋白偶聯受體,並富集於疾病影響最嚴重的紋狀體腦區。G蛋白偶聯受體位於細胞膜上,且其內源活性天然地受小分子影響,因此適合於藥物研發。在美國葯監局FDA已批准的藥物中,以G蛋白偶聯受體為靶點的藥物的比例最高。因此,GPR52可能是HD最具製藥潛力的靶點之一。課題組在人類幹細胞分化神經元、小鼠培養神經元、果蠅動物模型及小鼠模型中驗證了GPR52對mHTT蛋白水平的作用,證實了小鼠在體敲除Gpr52基因可以顯著拯救HD的相關表型,從而從整體動物表型層面驗證了Gpr52作為HD葯靶的潛力。
由於此前關於Gpr52特異性拮抗劑沒有任何相關報道,魯伯塤課題組與中科院藥物所謝欣及胡有洪課題組合作,採用高通量篩選方法,獲得了特異性阻斷Gpr52下游通路的小分子先導化合物E7,並進一步在細胞、果蠅及小鼠模型上驗證了E7的確可以有效降低紋狀體的mHTT水平,並有效拯救了HD相關表型,特別是病人誘導幹細胞分化神經元的死亡以及HD小鼠的運動能力退化均得到顯著修復,有力證明了靶向Gpr52的小分子藥物對疾病的潛在治療作用,為從根本上治療HD的小分子化合物新葯的發現提供了可能。
據悉,目前該研究發現已申請發明專利,引起了國際葯企Heptares等的關注,並進入簽署合作協議階段。國際著名神經科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Aaron Gitler為該成果撰寫了專文評述。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塤教授課題組博士研究生宋海坤為該文的第一作者,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塤教授和中國科學院藥物所謝欣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本研究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復旦大學-藥物所聯合創新基金的資助。
※生物醫學研究院科研團隊國際合作研究揭示RNA m6A調控新機制……
TAG:復旦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