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53歲的她用行動詮釋著軍人家庭的家風傳承

53歲的她用行動詮釋著軍人家庭的家風傳承

「自己力量微弱,但只要開始做,就可能會有所改變。」她從1996年開始,先後幫助7名貧困學子重返學校,給孩子們買衣服、寫鼓勵信,希望這些孩子能多學點知識。回報社會、奉獻崗位,她便是東營市廉政教育中心主任劉冬至,今年53歲。作為一名奮戰在紀檢戰線已三十多年的女兵,她用行動講述著軍人家庭的家風傳承——忠誠擔當、崇德向善。

默默資助貧困學子

今年春節,劉宏偉帶著妻子特意到劉冬至家拜年,上次倆人見面是十餘年前劉宏偉高考後。不過,倆人最初「結緣」是在2002年,那一年,劉宏偉成為了劉冬至的又一名資助對象。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聽說利津縣北嶺鄉有個孩子叫劉宏偉,學習成績很好,但卻因父親病重面臨輟學。」通過朋友得知孩子的情況後,劉冬至馬上聯繫了劉宏偉的父母,表示願意每年拿出3000元錢資助其上學。三年後,劉宏偉高考沒有發揮好,僅達到專科錄取分數線,劉冬至又多次與他交流,鼓勵他繼續求學,並表示自己仍會幫助其解決經濟困難。

如今,劉宏偉早已大學畢業,並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結婚成家,並在城裡買了新房子。「這個孩子真的是靠知識改變了命運。」劉冬至說,最開始自己資助貧困學子,並沒有考慮太多,只是覺得「初中畢業總比小學畢業好,小學畢業總比文盲好,多學點知識總是好的,這樣以後他們找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才能把握住各種機會。」

在資助劉宏偉之前,劉冬至已經連續多年默默資助了多名貧困學子。「最早是1996年5月,通過市婦聯『春蕾計劃——救助失學女童』行動,與兩名家庭貧困的失學兒童結對子。」劉冬至回憶,在市婦聯積極牽線下,她與剛上小學、卻因家庭困難輟學的利津縣南宋鄉船王村的方盼盼、岳文靜結成幫扶對子,給兩名孩子每人每年400元的資助,幫助她們重返校園。

1998年至2001年,劉冬至又先後資助了劉晨光在內的4名失學兒童,每年從工資中擠出3000多元資助孩子們上學。對孩子們寫給自己的信,她都會仔細閱讀,及時回復,並在信中鼓勵他們珍惜學習機會、好好上學,「自己力量微弱,但只要開始做,就可能會有所改變。」

不過,劉冬至資助貧困學子的事情,知道的人並不多,「後來一位同事從市婦聯聽說了我助學的事情,大家才知曉。」這時,已是劉冬至助學五年之後。

而改變和受鼓勵的也並非只有這些被資助的孩子。「前些日子您給孩子寄來了兩套內衣、一套運動服……我們全家感到實在過意不去」「我們一定要好好勞動,干出個樣子,來報答您對我們的支持和幫助。」在一封信里,劉宏偉父母如此寫到。

困難都會過去的

無論是最初每個孩子每年資助400元錢,還是後來每年3000多元的資助費用,對獨自帶孩子的劉冬至來說,並不是一筆小開支。「自己緊一緊沒事兒,下個月還有工資,這些孩子缺了這筆錢可就真的上不起學了。」說起自己的經濟壓力,劉冬至有些「不太在意」。

劉冬至(左二)與其資助過的學生劉宏偉(左一)。(圖片由當事人提供)

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她曾經因為沒錢,拖延了做手術時間。2007年,連續加班處理兩起紀檢案子之後,劉冬至覺得格外疲勞,「從小身體就弱,以為就是累著了,沒想著是啥大事兒。」但後來發現情況和想像中不一樣,劉冬至去醫院做了檢查,被初步懷疑有心臟病,且比較嚴重。

醫生告訴劉冬至,她的情況需要做造影,費用在8000元左右。「沒錢!」不願意讓正在讀大學的女兒為自己分心,加上一下拿不出這筆費用,這次,劉冬至拒絕了做造影手術,「醫生給開了葯,並叮囑隨身攜帶,不舒服就吃上。」

幾天後,劉冬至到銀行給女兒匯生活費時,「突然就覺得無比難受,心臟像吃了東西噎住了一樣,感覺自己就快不行了。」吃下藥,歇了一會兒,情況才有所好轉。得知她的情況後,一名熟識的醫生朋友告訴她,她這很可能是心梗前兆,叮囑她一定要去醫院。

此時,劉冬至才給姐姐打了個電話,借了1.5萬元錢住院治療。不過,由於病情特殊,不適合放支架,劉冬至只能隨身常備藥物,「從那時候開始,身上就離不了葯了」。儘管如此,出院之後的劉冬至還是「該怎麼忙活,就怎麼忙活」,無論是助學還是工作,她都沒有放下。

「剛出院那會自己也想不開。」劉冬至說,當時最擔心的就是萬一自己有什麼意外,女兒怎麼辦、誰幫忙照顧,「就自己開導自己,慢慢地走出來了。」而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她對自己資助的家庭有了更多的感同身受,「父母疼孩子的心都是一樣的,都希望孩子好。」

因為心臟病情嚴重,劉冬至被叮囑不能吃太多高蛋白的食物,連最喜歡吃的雞蛋也必須嚴格限量,「什麼困難都會過去,熬過去就好了。」如此開導自己,對劉冬至來說,已經成了習慣,「只有經歷過痛苦,才能更加珍惜擁有的東西。」

有組織就要服從

儘管因身體原因,有時快走兩步會大口喘氣,但走起路來腳步乾脆不拖沓,即便是坐下聊家常也是脊背挺直,劉冬至常給人「不太一樣」的感覺,而她稱這和自己從小長在軍人家庭有關。

「父親是老革命、老軍人,言傳身教,我們兄弟姐妹一言一行都受到很大影響。」不過,軍人家庭的影響並不僅於此,1965年出生的劉冬至笑稱,父親對自己的影響,有些已經刻在了骨子裡,「從小父親就教育我們做人要本本分分、與人為善,做事要踏踏實實、公公正正,工作要服從安排、勇於擔當。」

1985年,經組織批准劉冬至由市政府辦公室調至市紀委工作。看出她的猶豫,父親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她講道理。「父親說,他們打仗時衝鋒號一響就得往上沖,一場戰鬥下來,剛才還在一起吃飯的戰友瞬間就沒了,犧牲的戰友沒吃完的飯還冒著熱氣,看著戰友倒下真心疼啊,但軍人就是服從,你是有組織的人也要服從。」聽了父親的話,工作再忙再累,劉冬至也很少抱怨了,唯有敬業。

在工作中,無論是在辦案一線還是做後勤保障工作,她總是服從組織安排,兢兢業業,出色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二十多年前,工作需要她學好五筆盲打,毫無基礎的她每天晚上將鍵盤拿回宿舍練習字根,一個月她就從「門外漢」成了全省同期學員里的佼佼者,並在當年東營市直機關打字比賽中摘得桂冠。做後勤服務時,有人找她幫忙,她也是盡心儘力,「十多年前給一個單位做的表格,我都忘了,因為做的好他們還記得。」她在辦公室加班,對身邊的同事來說,並不是件很稀奇的事情,即便是八月十五別人回家團圓,她因為工作需要仍在辦公室里加班;她對自己的困難很少提,「我們是紀律部隊,只有把自己鍛造如鐵,才能扛起職責與使命,所以從心裡也不希望被特殊對待」。

生活上的艱難便永遠被埋在了劉冬至的「敬業」里,甘苦自知。由於女兒大多數時間都是她一個人照料,忙碌的工作讓女兒跟著母親「吃了不少苦」。「因為工作特殊性,有些工作必須我做,所以生了孩子坐完月子後,我就開始上班了。」劉冬至還記得為了工作,她常加班到凌晨一兩點,「孩子一歲多時的冬天,把孩子哄睡著後我去加班,忙到半夜兩點才回家。一開門,我就發現孩子正光著腳丫站在門口冰冷的水泥地上,哭聲都已啞了。那時,我們母女抱著哭。」父親去世那天,劉冬至正在黨校學習。躺在醫院裡的父親在彌留之際告訴家人「孩子在上班,不要叫她」。就因為這樣,劉冬至未能見到父親最後一面,「現在仍不敢提,心裡愧疚」。

胸中有誓深于海。在紀檢監察戰線上,她默默奮鬥了三十多年,她先後榮獲「三八」紅旗手、安保維穩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並榮立三等功一次。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紀檢老兵的人生價值與追求。

黃三角早報記者 張園園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齊魯壹點 的精彩文章:

全世界最大的飛機進行了滑行測試,它主要用來發射火箭
國際能源研究中心啟動區塊鏈項目EnerPort 讓消費者自己掌控能耗賬單

TAG:齊魯壹點 |